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商贸零售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21-02-18林原赵东方

辽宁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双循环转型升级

林原 赵东方

〔内容提要〕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随着国家级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趋紧,依托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探索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并结合大连金普新区现状和“十四五”时期应着力实施的七大重点工程建议,为推动国家级新区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双循环 国家级新区 商贸流通业 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难看出,商贸流通业首当其冲。

“十三五”发展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商贸流通业飞速发展,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商贸流通作为链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国内市场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乃是“双循环”的重心所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以新经济、新业态为载体,构建新型产业链,打造消费主导的产销体系,无疑成为“双循环”背景下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具有体制机制创新功能的“先行先试”平台。从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成立开始,到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级新区。这些新区享受着国家特殊政策,从建立之初便被寄予厚望,其首要职责便是促进区域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创新能力。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于优化国家级新区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城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级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趋紧,探索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国家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零售业通常是国家级新区商贸流通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业态,也是国家级新区向以电商“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晴雨表。在后疫情時代,巩固“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会成为零售业优胜劣汰的重要举措。“双循环”背景下零售业主要围绕以下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不断引入多样化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元素。目的是延长顾客逗留时间、拉动销售,长远更有助建立商场形象,加强差异化。各类体验消费元素中,重点是餐饮和文艺类活动,如艺术空间、艺术展览及IP文化活动、儿童亲子类元素等,也可考虑增加化妆、健身、美容美发等提高店面形象相关的体验元素。

二是提高产品组合的价值和魅力。商品吸引力强,商店的竞争力就相对较强,利于与同行形成商品差异化,从中脱颖而出。提高商品吸引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开拓自采自营、发展自有品牌等,通过与上游制造商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采购渠道,强化自身供应链优势,并提高商品经营和服务能力等。

三是经营模式创新。尽管品牌联营作为主流经营模式,有助于零售业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保障一定利润,但对商品渠道的掌控有限,容易错失市场良机。近年来,该模式越来越受到自采自营模式挑战。后者通过自己的采购团队在全球各地采购厂家货品、开设品牌集合店、引入独立设计师及小众品牌等方式,增加商场的吸引力以实现差异化竞争。自采自营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商品自营能力的建立,既需要资金投入、买手队伍的培养、激励与试错机制的建立,也需要供应链的成熟、社会诚信机制的完善等客观环境的支撑。

四是建立开发自有品牌,强化企业品牌形象。这是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识别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同等品质下,自有品牌有助于零售商突破毛利瓶颈。因为企业直接对接制造商,略去中间环节,可节省各类成本,因此在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和弹性空间。同时,企业也能对商品的品质与特点了解更多。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自有品牌也符合他们对高性价比和差异化商品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但开发自有品牌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

五是推动传统商业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升级。与地标性区域购物中心相比,社区购物中心的业态配比以差异化(主题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更加贴近周边居民消费需求。比如面向儿童类业态、医疗养生类的专科诊所、月子中心、宠物体验馆等。社区商业中心集合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幼儿教育、社区互动等项目,以一站式、多元化的消费服务,延伸了社区居民居家生活的空间,满足多层次、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六是加强空间陈列布局变化及硬件调整。相比业态调整,空间展陈布局变化及硬件调整能够更直接地为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商业空间的新鲜感、趣味性、差异化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有效起到聚集人气、增加客流的作用。此外,商场自营店可以依靠自身灵活迁移的优势,占据商场内较明显的位置,同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获得较好市场反馈。

以下以大连金普新区为例,提出上述内容在国家级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应用。

二、大连金普新区“十三五”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与重点副省级城市新区对标分析

本文选取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分析的标杆。

选择这两个新区的原因,一是两个新区所在的城市与大连一样,都是副省级城市,且发展总体上看都比大连更优秀;二是两个新区在许多基础指标方面与金普新区相近,比如在批复时间上,西海岸新区与金普新区都是2014年6月批复,而江北新区是后一年的2015年6月批复,三个新区起步基本一致;在规划面积上,西海岸新区与金普新区相近,是全国仅有三个规划面积2000km2以上新区中的两个;GDP方面,江北新区与金普新区相近,都是2000亿元档位;此外,三地又都拥有东部沿海的重要区位优势,等等,主要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对比指标。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是反映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拉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的重要力量。如图1所示,从三个新区对比来看,金普新区各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显落后于其他两个新区,江北新区居于三个新区之首。“藏富于民”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消费拉动内需的发展后劲。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定量考察指标。如图2所示,从该指标占所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来看,金普新区的占比数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新区,但从绝对值上看,金普新区(629.15亿元)落后于江北新区(671.51亿元)和西海岸新区(705.71亿元)。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公共财力基础。如图3所示,从三个新区的对比来看,2019年之前,新区财力基础基本约占大连市的21%,这个比例与西海岸新区相似;2019年金普新区一般公共预算占所在城市比例有了明显上升,高于西海岸新区。但就具体数值而言,金普新区(192.87亿元)明显低于西海岸新区(268.05亿元),和江北新区相当(186.81亿元)。

通过三个副省级城市国家级新区之间上述各项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就新区对所在城市的贡献而言,金普新区优势明显,无论是第三产业贡献,还是生活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都相对较高。而单纯就金普新区绝对数值而言,则各项指标均明显落后于其他两个新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江北新区依托所在城市南京,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带动了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西海岸新区则依托所在城市青岛,在其成立之初即确立了“主城区—城市组群—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以海洋经济为特色带动了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相比之下,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似乎缺乏所在城市的滨海旅游、工业特色依托。

(二)“十三五”时期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主要成就与问题

截至2019年末,“十三五”时期金普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778.11亿元)年均增速为10.3%,高于GDP(2073.55亿元)年均增速8.0%。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9.15亿元,年均增速为8.9%,低于第三产业增速,但高于GDP年均增速,反映消费潜力仍然有待进一步释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695元,年均增长6.7%。收入增速低于消费增速(8.9%),一方面反映新区居民具有超前消费特征,是城镇居民消费信心的有力体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新区外部消费者对新区消费服务业的贡献,是新区产业发展具有吸引力的具体体现。这些都为新区商贸流通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如此,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管理尚未提升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度加以重视;商贸流通业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有效资金和人员配置;大中型购物中心更新速度整体较慢、新城区商业实力增速偏低、餐饮门店增长未跟上零售业拓展脚步;企业素质不高,缺乏活力和战略意识,对电商零售业的发展前景持被动观望态度。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突出、不充分。

三、大连金普新区商贸零售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思路把握扩内需、促消费战略基点,以提升城市商业品质,促进商业发展集约化、智慧化、时尚化、特色化、国际化为主线,着力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和新兴商业模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围绕“一核、两片区、多节点”商业中心布局,力争在新零售电商、农村电商等电子商务五大重点领域有多个突破性亮点,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综合商圈数字化等商贸流通业七大重点工程。努力构建与新市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现代商业体系,为打造金普新区成为区域性消费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5年,新区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左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3400元左右。据此测算,“十四五”期末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实现年增速6%,其中电子商务占比为20%以上。到2035年,新区大型商业设施、主要商圈、商业街区将完成与新技术保持同步的更新改造,大型商业网点各项设施配套满足消费者对购物环境舒适及符合新技术、新理念消费方式转变的需求,带动新区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创新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七大重点工程

“十四五”时期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实施七大重点工程,分别是综合商圈数字化工程、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建设工程、夜间经济建设工程、节庆和假日经济建设工程、名企名店名牌培育工程、商贸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工程和城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通过七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将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1.综合商圈数字化工程

以金马路商圈为示范区域,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探索以数字化系列工程示范项目为抓手,重组商业价值链,重构商业生态圈,实现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打造示范性数字商圈、商业街。二是鼓励在交通枢纽、商务楼宇和社区,建设智慧微餐厅、智慧微菜场等生活服务场景探索建设示范性智能化终端设施。三是着力构建金马路商圈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四是推进建设数字生活服务示范项目,打造新消费电商品牌。

2.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建设工程

按照“优化存量,狠抓增量,示范创建”的工作思路,对标国内一流商业名街,高标准打造有风味、有品位、有氛围的8条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即,以“综合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休闲”作为三类商业街的业态定位,升级发展新桥路步行街、金州步行街、地1城地下休闲购物广场3条综合购物商业街;将金州老街坊步行街打造成为展示金州区多元饮食文化,多层次、多种类餐饮业态的特色餐饮商业街;升级发展盛唐?小京都风情街、开发区五彩城、远洋时光海、鲁能泰山7号风情商业街4条文化休闲商业街。科学引导经营者优化业态,改善休闲购物环境,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新区城市功能形象。

3.夜间经济建设工程

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禀赋,摆脱“夜经济”就是餐饮小吃、大排档的传统思路,逐渐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将夜间经济与创新创业、旅游经济、文化展演经济、网红经济相结合,引入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元业态,推动新区夜间经济,打造多个夜商圈、夜市场、夜门店、夜街区、夜活动;“十四五”期间争取打造5—10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着重在“差别化”“专业化”“有特色”上下功夫;建成50家左右深夜食堂和100家左右24小时经营便利店,新建一批24小时经营书店、药店、商务服务等店铺。

带动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夜间消费发展新格局。

4.节庆和假日经济建设工程

节庆和假日经济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独特属性。餐饮、娱乐、影视、交通、展览、竞技等行业无不与节庆和假日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建起丰富多元的节庆和假日经济新生态。金普新区一是可以考虑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出节庆和假日经济地图App,发布节庆和假日经济消费热力图,对节庆和假日经济集聚区人流量进行监测。二是适度放宽管制限定,同时增加环卫清运力度,做好亮化保障。三是制定節庆和假日经济重点区域经营管理规范,督促引导各经营业户严格按规范做到有序合法经营。四是做好交通安排,如适当增加节庆和假日经济聚集区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围绕节庆和假日经济集聚区域,规划临时加开公交线路,适当延长运行时间等。

5.名企名店名牌培育工程

针对当前金普新区商贸流通业的中小企业多、龙头骨干企业少,零售店铺多、网红店铺少,品牌数量多、知名品牌少的“三多三少”问题,“十四五”时期要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名”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推动新区商贸流通业向高质量、品牌化方向转变。一是鼓励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改造提升管理流程和手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与制造业的联合,通过加盟、订单等途径,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鼓励优势商贸流通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传统商圈的升级改造,提升社交体验业态。四是组织行业内、高校、政策专家对申请“三名”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积极协调解决。五是对“三名”实施容缺、容错、免检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6.商贸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工程

以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作为商旅融合发展的重点“双核”区域。结合金普新区各层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大型零售网点等的规划建设,强化商业功能区旅游商业设施配置及与旅游服务核心区的融合发展,提升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大型零售网点等重点消费区的服务等级。推广和实施商旅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依托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开发特色商旅融合品牌和服务产品。推动金普新区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验型发展。

7.城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

依托哈大、东北东部铁路和沈海、鹤大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推进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金普新区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服务通道。二是推进农业、商贸、加工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协调发展,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市场。三是支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支持金发地、三里桥等本地综合批发商延伸产业链,打造连锁生鲜超市品牌,实现“采+供+销”本地一体化。四是推进智慧物流建设。以智慧化、自动化、平台化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数据监控、物流远程监控、物联网等设施,提升物流与仓储集聚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是解决现有的流通基础设施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流通环节费用高、人民的基本商业需求无法充分满足等诸多问题,加强其公益性功能。

二是应尽快研究出台《金普新区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管理条例》,包括明确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以及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发展改革、质量监督、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职责范围,设立并管理好商贸业发展基金,明确商业网点建设项目的立项、选址、建设、开办等规范化审批程序,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备案制度、会审制度或听证制度等配套制度,将商务部门意见前置在大型商业网点设施土地出让环节之前,提高商务部门参与度,形成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良性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用好《商贸流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GB/ T 39450-2020)国家标准,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实现商贸流通领域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四是加强商贸流通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包括基本情况统计、社会经济贡献统计(如经营业态、经营方式、流通现代化水平等)、企业财务和人力资源状况统计、物流行业统计、流通现代化统计(零售连锁率、线上占比等)、社会商品运行状况统计等。

五是加大知名电商引进力度。借助各级招商平台和省、市级重点招商引资活动,开展“知名电商金普行”招商行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新区设立子公司或区域总部,争取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跨境电商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金普新区。

六是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和协调作用,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在政策咨询、技术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参办展会、课题研究、信息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让行业协会和商会承担起“公益诉讼”责任。对作用发挥好、成效突出的行业协会和商会酌情给予补助。

(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受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经费青年项目(项目编号:WQ2020011)、大连市社科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 2020dlskzd170)资助。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双循环转型升级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商贸流通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先导机制下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新型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