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海山仙馆山水景象探源

2021-02-18池慧敏

广东园林 2021年6期

摘要:清代山水名园“海山仙馆”座落于广州城西的珠江滨岸滩涂,在前人营建的旧园基础上,为“住世瀛壶”之迁想,因借自然人文綜合地宜,融合“畅朗轻盈”“经世致用”的地方风格。前辈学者对其多有撰文研讨。基于清代夏銮1848年绘成的《海山仙馆图卷》,辅以相关典籍史料、外国译著、影像资料,对海山仙馆选址立意、相地造境、海山胜景意象进行解析,立足中国传统“文人自然写意山水园林”的理法特色,探寻海山仙馆山水景物表“意”成“象”之根源。

关键词:海山仙馆;历史名园;山水景象探源;晚清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6-0002-05

收稿日期:2021-11-14

修回日期:2021-11-24

Abstract: Located on the marshland of the Pearl River in the west of Guangzhou, Immortal Guesthouse on the Sea and Hill-Island which was buil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ingnan historic gardens. Buil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garden, it takes the “Fairyland on the sea” a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ealm. Due to a comprehensive us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literati freehand landscape garden with local style. Previous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it.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painting by Xia Luan in 1848, and other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eign translations, image material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natural freehand landscape garden”, the location choice and the ways to generate design concepts and create fairyland images are analyzed, while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scenes are also explored.

Key words: Immortal Guesthouse on the Sea and Hill-Island; Historic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mage; Guang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海山仙馆(1830—1873年)座落于广州城西的珠江滨岸滩涂,号称“岭南文化地标”,从清代夏銮①于1848年绘成的《海山仙馆图卷》中可一窥其核心景区全貌。

针对海山仙馆个案的研究含纳园址考证、存续时间、主要景物、园林风格等方面,专家学者多有撰文研讨,其中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合编的《海山仙馆,名园拾萃》[1],对发生在园内的重要文化活动与文字记录进行了发掘整理,收录许多珍贵影像;华南理工大学陆琦[2]对其园林布局、园内主要建筑物、审美特点进行了剖析;陈泽泓[3]考证了海山仙馆存续的时间,又根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广州府志》确定了其空间范围,为海山仙馆的后续研究确定了时空坐标;广州大学杨宏烈[4]、华南农业大学高伟等[5]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进一步推动名园景象复原工作,并深刻影响本文。自莫伯治先生将海山仙馆园林风格归为“行商庭院”[6]起,后代学者多持相同观点,而在陈泽泓等史学家研究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一是“十三行”学术研究最早始于海外,国内自20世纪初方有奠基性相关著作,至今对其诸多专题考证在史学界仍存分歧[7];二是关于潘仕成盐商抑或行商的身份之辨[8]。因此,若将海山仙馆归为“行商园林”进行研究,则思维视野恐受局限。本文将其造园艺术风格回归“文人自然写意山水园林”一脉,作为研究展开的基础。

下文基于夏銮的《海山仙馆图卷》,辅以相关典籍史料、外国译著、影像资料,解析园林筑山理水特色及核心景物的意象表达,探求海山仙馆所展现出的传统园林诗意、技法经典范式与地方风格,为他日此名园复建提供理论基础。

1图文觅意

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畲,为当时广州巨富,号海山仙馆主人,还有一斋号“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 [9],其祖父辈与潘振承(1715—1788)同为福建漳州龙溪乡潘氏一脉。潘氏宗亲三代任十三行商总,集官、商、儒身份,在政商往来需求及雄厚财力支持下,其造园活动在当时颇有代表性。海山仙馆为其中集大成者,被誉为“岭南园林之冠”。

潘仕成与时任两广总督耆英(1787—1858)交往密切,园林建成后兼有洋务接洽功能,因而出现大量记录海山仙馆园林胜境的西方照片、绘画、游记等。《海山仙馆图》绘于园林主体完工七年后,采用长卷与单幅综合运用的绘画形式,从高处俯瞰,绘制核心景区山水整体布局及主要景物,交代了海山仙馆所处的地理环境。图中主楼高耸居中,水廊环抱,园内堤岛相连,临江筑山可远眺江帆(图1)。园图重点表现的核心景区约8 hm2。

随图卷展开,游览序列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铺陈。画面右侧,内河清澹,远山如黛,小艇穿梭,东岸园墅在群树交拥中若隐若现,显示着河东的繁华市集。视线越过院墙,园内古木交柯,缤纷烂漫。再向前行,方塘回廊,繁景渐至。画面左侧,临江有大道顺塘埂南北向,骡车行走运输货物其上,近处田畴水塘,阡陌纵横,远处云水苍茫,远帆跟图右乌蓬小艇明显不同,为外江无疑,园林直抵江边。图卷首附有诗文辑录,与园图互相阐发,其中包括园主人潘仕成自题诗文对联、夏銮自识题跋以及往来宾客文人的诗文辞赋,能很好地说明园林风貌与其间开展的活动。遗憾的是园林存世时间过短,其中景点意象未能如大多传世名园一般得到沉淀提炼,更未撰写园记。比较同时期的江南园林,在意象和景物经营上,海山仙馆的临江筑山、理水特征、建筑风格最具显著差异性,目前也是前辈学者研究中形成的基本共识。下文将基于笔者正进行的复原研究工作,探寻海山仙馆核心景物表“意”成“象”的理法根源。

2循大山宗脉,筑海山胜景

“昆仑之虚,水归东南”是中国疆域整体地势的文化缩影,也形成了中国筑山理水的基本模式。中国传统园林山水营建中,合乎自然山水地貌景观形成和演变的科学规律为首要[10]。一方面“观其势”,山水布局因循当地地脉、水文形态,补益自然形胜不足,创造宜居环境;另一方面“观其质”,与山水画创作手法一般,讲求“师法自然,搜妙创真”,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与自然一脉相承,人造景观通过再现自然山水的片断形神,融入“山水比德”的思想进而“创真”,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11]。

2.1临江筑山

广州城珠江江面多巨石岛礁“虽巨浸稽天不能没”①,形成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地标[12]。海山仙馆临近水域,古为陆贾造泥城所在②,亦有一片海中高地(图2 ~3),园图中最著者为主山,据记载是基于现状已有“高阜”,人工加以构筑,雍而崇之,成为园内主景。《荷廊笔记》[13]记载:“此山本一高阜耳,当创建斯园时,相度地势,担土取石,壅而崇之,朝烟暮雨之余,俨然苍岩翠岫矣”。图卷中,临江主山依白云山-越秀山走势、脉向相顺应的方向进行布置,宛如余脉入园,西北急,东南缓,动势向东北,奔趋白云山脉,如子山回望母山。山间蹬道百盘,可拾级而上,登临山顶,西览“珠江江上云水浓”,远望“青山白浪,晴岚千里” ,把远处的珠江、越秀山等风景引入园中,达到“潮推明月槛边出,人与白云天际飞”的效果[1]。

山形塑造提炼自然界真山空间形态,成天然之趣,北側山形高耸,顶峰圆阔,南侧为幽谷深壑,形成“半寂半喧”的空间特性,西南山麓临江陡起,以山石为藩篱,上置光塔眺江;山脚组合单元丰富,悬岩蹬道、山涧飞瀑、栈桥洞道,岛山最东侧“引蔓通津”的做法亦是“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的经典范式。从画面可见谷壑边的小亭做法与园中其余截然不同,取材自然,形态洒脱。山体组合视为“平岗小坡、陵阜陂陀,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蓧,若是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而人或见之也”①,如此密集又有序地展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的审美意趣(图4~5)。

2.2仙山楼阁

“仙山楼阁”的图景源自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健康长寿的愿望,累世积淀,逐成为中国文学、绘画与园林创作的经典意象。皇家宫苑中,为表达对江山永固、国祚延绵、上天庇佑的期盼,自秦始皇起便创造了“一池三山”的造园范式。私家园林之中采用的“蓬莱仙岛”“方壶胜景”意象,则表达了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

海山仙馆的建造亦遵循“一池三山”的理景模式。在图卷中,上文所述临江筑山拔地高耸,孤峙无依,蕴“神山左股割蓬莱”之意。第二山在中心湖,位置居中偏西侧,图卷中山势平缓圆融,高度3~4 m,面向主楼一侧设有码头供园中画舸停靠,岛上亭廊水榭相通,临水的卷棚歇山顶亭榭、环岛长廊、上下船的水埠头、坟茔清晰可见。两山相较,山性相异,主山峭然挺拔,石骨峥嵘,显刚强威严;次山则是花木繁茂、堆云积翠的丘峦。主楼正立面照片可清晰看到额题“云岛琼台”,意为云雾笼罩的海岛和华丽的楼台,景名结构方式类圆明园“蓬岛瑶台”②,当指代中心湖岛及其周边景物共同组成的海山仙馆之首景。

第三山,笔者认为应是以塔代山,图面前侧“雪阁”形制似“文塔”(图6),建塔聚山川灵气,登塔观水乡风貌,也是岭南民间常见风物。此外,广州风水城防亦有“三塔三关锁珠江”③之称,潘仕成既为行商之首,海山仙馆兼有外事接待之功能,因而园内建塔镇水,江河清晏,和平环境,宜于海山仙馆外事接待功能。

3因江海洲诸,借河池缭绕

3.1 仙人旧馆

耆英为园林所提名联“海上仙山,仙人旧馆”,言简意赅说明了海山仙馆的地宜就是海山形胜、气候物象以及前人所辟旧园与史实旧事,合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理[14]。广州西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受海水涨退潮影响甚巨。为防止水潦,先民将低洼地挖深为塘,将泥土覆于四周成基围,塘中蓄水养鱼,基上则栽种荔枝Litchi chinensis、桑Morus alba、垂柳 Salix babylonica等,地尽其利,减轻水患,从而形成基塘经营方式,以此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意象。在《岭南庭院》[15]一书中,从夏昌世、莫伯治先生搜集整理的园图中可见,荔枝湾这种“方塘启路”、水系沟通内河外江的景观模式非常普遍。清代嘉庆年间,邱熙在西郊造“虬珠圃”,后更名为“唐荔园”,从《唐荔园图》(图7)中可见园林水系向珠江北滩河涌出江,并海潮入水,顺自然肌理形成聚散有致的水面,再引堤堰划分水空间[14]。唐荔园建成后不久便由潘仕成购得并开始兴建海山仙馆。古代造园选址“乐有古迹”,许多名园都是在旧园基础上加以利用、改扩建而成,充分利用基址原有的山水地势、园路绿化,减低建造难度。若旧园有典故传承,则更是绝佳营建基址,且便于解决所谓造园“四难”—“佳山水难,老树难,位置难,安名难”①。另一方面,喜欢选择历史名园所在之地建园,即带有传承斯文的意义,后人借这一处山水可与前人“今古相接”。

3.2河池缭绕

潘仕成购入唐荔园并进行改扩建,在保留唐荔园的风格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开凿近百亩水域,用疏浚沙土筑临江主山,完成地形骨架,“景以境出”地布设楼榭亭廊。湖水与珠江水系连通出海,终年不涸,可泛舟湖上领略岭南水乡田风情。以亭廊、平曲桥划分水系空间,随曲合方,依位置经营水系空间特性。

图卷中,临江西湖近方形,南北向略长,比例近1:1。中湖居画面核心,东西向扁阔,建筑庋越水面,长廊抱湖压水,主楼前后水面比例相近,前湖中布设湖心岛,主建筑后方为后湖,面积仅半,岸线曲折。中湖北侧园墙外临河涌,置石掇山,院落隐于茂林,与前景开阔景色截然不同。中心湖最东以桥收束水面,进入曲沼幽深的书斋水庭区。其他小水面可视为主湖体南北向拓展之水尾余沼,与外江及内河涌水系贯通,园水为活水,水量丰富,周期流动,即使在冬季枯水期也依然能保持烟波浩渺,便于行船(图8~9)。

江水随潮汐由荔湾涌入下西关地区,连柳波涌,经大观河向东联系西濠,与广州城内水渠系统相连。大观河为人工开凿的连通城内外之航道,途经的十八甫地区是西关最早的商业中心,而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的宅邸也位于十八甫②,故这条航路亦是引城内游人至海山仙馆的水上游径所在。

3.3水中洲渚

广州气候高温湿热,水汽蒸腾弥漫使得“白云”笼城、洲渚浮于江面的美景出现几率高,因此以“洲”命名的水景观为岭南风光之典型[16]。因夏季炎热漫长,名园大多位于城郊珠江沿岸,所谓“夏地树长荫,水边风最凉”③。这些地段即为《园冶·相地篇》[17]归纳总结的 “江湖地”,既能于“悠悠烟水,澹澹云山”之中因借茫茫烟水、鸥鸟渔舟、云月飞霞,收到“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效果,更因江湖地可借水面来风,利于人们避暑纳凉和开展各种水上活動。

海山仙馆选址于自然江边滩涂,充分借江风潮汐造景,达到“山在虚无缥缈中”的仙境效果,更有利于营造“海中仙山”之迁想。诗句“海上三山汗漫游,荔枝洲畔跨飞楼”点出了其一池三山的建园理想。另一方面,园主人潘仕成兼具士、商双重身份,交游广泛,使海山仙馆与一般私宅不同,更兼具有中外文化交流、商务贸易、雅集游宴的功能,一时间可谓仙客云集、高朋满座,“红藕花深画舫来,恍疑仙馆即蓬莱”[1]。

4结论

中国古代营城、造园、理景,其本质都是通过改造自然,营造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人居环境的过程。理想的环境模式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无论是上古时代先民原始崇拜下的苑囿文化,亦或封建礼教背景下的皇家园林,以及文人造园的过程,都体现遵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而对理想栖居环境的营造追求。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岭南传统园林,遵循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将人居环境的安全与城市园林结合在一起,其根基是中华民族的园林文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域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演变和发展 [14] 。

海山仙馆的设计理法契合中国传统“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外观力求自然,深蕴岭南水乡地宜,而又作“住世瀛壶”[18]之仙想,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潜力。其在社会人文资源方面则传承了历代保护和发展的成果。园林史论与案例研究无疑是一个“循明旷,探幽深”的过程。本文对于海山仙馆的探讨仅为抛砖引玉,而非盖棺定论,一定还有许多很重要的课题值得后续研究关注。同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同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传承中国园林的优秀造园思想与精湛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注:图1、图4为作者拍摄自广州艺术博物馆;图2、图5来自《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图3来自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4684481053256;图6右图来自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x3.sinaimg.cn%2Flarge%2Fd649b80fgy1fcmd7t6tanj21kw17t1kx.jpg&refer=http%3A%2F%2Fwx3.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2044875&t=0de7779a277e151a87bf7ccbd36b3d71;图7来自参考文献[1];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 海山仙馆名园拾萃[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2]陆琦. 广州海山仙馆[J].广东园林,2008,30(5):74-75.

[3]陈泽泓. 南国名园 海山仙馆[M]//广州市荔湾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别有深情寄荔湾.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56.

[4]杨宏烈. “海山仙馆”相关历史画卷的识读[J]. 广东园林,2015,37(1):8-11.

[5]高伟,卢颖梅. 还君明珠——探索历史图像中的广州行商园林[J]. 中国园林,2015,31(8):110-114.

[6]莫伯治. 广州行商庭园(18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M]//曾昭奋. 莫伯治文集.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32-348.

[7]冷东. 20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评析[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3):60-70.

[8]陈泽泓. 潘仕成身份再辨——《潘仕成是行商而非盐商辨》商榷[J]. 学术研究,2014(2):95-101.

[9]陈泽泓. 潘仕成略考[J]. 广东史志,1995(Z1):68-76.

[10]齐羚. 中国园林筑山设计理法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1]孟兆祯. 园衍[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2]谢少亮.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3]俞洵庆. 荷廊笔记[M]. 广州:羊城内西湖街富文斋,1885(清光绪11年).

[14]孟兆祯. 美哉广东风景园林[J]. 风景园林,2012(6):88-90.

[15]夏昌世,莫伯治. 岭南庭园[M]. 曾昭奋,整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6]杨宏烈. 广州古典园林水景特色的认知[J]. 广东园林,2001,23(1):12-18.

[17]计成. 园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8]孟兆祯. 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广东古代名园[J]. 广东园林,2016,38(6):4-6.

作者简介:

池慧敏/1981年生/女/广东揭阳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