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火把点燃创新的心灵

2021-02-11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程院课表火把

成尚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整整20年,如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促进更高水平育人体系的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育人方式显得更为重要,也有更高的立意。可喜的是,不少学校已在更高层面上思考、探索,且有了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创造,因为这些探索、创造充满着想象力。想象,被雨果称为“伟大的潜水者”,开始露出水面,激荡起多彩的浪花。

在江苏南京一中,近来有两朵浪花让我们心动。一朵浪花的名字叫“史上最强课表”—“院士 1 课堂”,以科技创造为专题,开发出校本课程群,每周开设一节,三年共100节,由院士担任教师。首批任教院士就有18位,这些院士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航天、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开幕的那天,就有15位院士亲自到场。一流科学家为高中学生亲自授课,并进行科研辅导,这一课表的确是最强的。另一朵浪花的名字叫“少年工程院”,工程院组成了最强的院士顾问团,并与国内30多所高校实质性合作,让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工程在校园里坚如磐石,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工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前瞻的要求。这两朵浪花在合作中互相成就,育人方式改革在浪尖中被推向未来的彼岸。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举措并没有普遍意义,不具推广性,我们拼不起也不必要去拼“院士”阵容;也许还会有人说,这些动作我们学校也有,并没有多少新意,也没有能看得见的切实效果,难以持续,很有可能只是一场“秀”。这些质疑不无道理,也不无根据。但是,我们要说,这样的浪花在学生心灵里激荡、飞扬,而且演绎为一支支火把,点燃他們科技强国的梦想,并且越燃越旺。这是学校为育人方式改变作出的极有意义的探索。好几个月过去了,好多个星期过去了,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其可持续性是值得相信并值得继续乐观期待的。

最强课表、最强导师团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深度思考呢?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国之大者”,成为可堪大用者。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命题。这一神圣命题当然也应从基础教育做起。基础教育,教育的基础,人生的起步,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这一命题引起我们对“基础”的重新认识,进而构建起新的基础观,其核心是对少年儿童可能性的再认识再发现。我们会永远记住16岁时的爱因斯坦,那天,他想象自己骑在一束光上面,从这个特定的位置看,光线像一个冻结的波浪。正是这个想象引发他未来诸多的思想实验,重新构想宇宙,诞生狭义相对论。高中学生,正是16岁的好年华,我们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基础?让想象力、创新精神进入“基础”吧,这是一支火把,将会照亮中国未来的天空。

这一新的基础观,让我们重新掂量基础教育的分量。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用可能是小的,但是却又很大很大。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说:“无限小的作用是无限大。”千万别小看极小之事、极细之功。基础教育之大,大就大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大就大在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在一小一大的张力中,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钱穆先生在《历史的精神》中说:“要能过去透达到现在,才始是有生命的过去。要能现在透达到将来,才算是有生命的现在。”“有生命”的学生,才能透达到民族复兴的明天。最强课表、最强导师团,让我们踮高了脚跟,眺望未来、眺望世界。这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之“大”。

当下的学生喜欢追星,这并不奇怪。但追什么样的星,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这里有重要的价值澄清与选择问题。当院士们走在校园里,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那些“饭圈文化”所推崇的“星”可能就会黯然失色,进入孩子们心灵的将是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家们、时代英雄们,还有那些平凡却伟大的劳动者们……这一切,都将理想信念变得那么现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将转为一个个行动。因为那支火把已点燃了他们的心灵。

(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工程院课表火把
学生出招解决”日课牌“问题
谁能当中国工程院院士
谁能当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果我是校长
可爱的蜡烛
INNO EDU 创新教育大会
风吹夜幕一火把
夏天的故事
各地区学生课表
周文斌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