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2-08朱丽芳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精神

朱丽芳 陈 露 宋 博

(南阳职业学院 河南 南阳 4745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事关就业的核心[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迫使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2]1,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0年春这场突发的疫情使国内很多行业遭遇沉重打击,较多企事业单位生产规模缩减、岗位需求减少,调查显示每出现1%的波动下降,直接影响国内近20万人就业。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0万,达到874万;且随着2019年以来高校各学历层次的扩招,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增长高峰期即将到来。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全新的变革和机会,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需求,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与社会失业群体共同寻求工作机会,现实压力异常明显。在社会各行各业划分日趋细致的今天,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做出的贡献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氛围中充斥的急功近利、浮躁慌乱和迫不及待,使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的最低要求,因而出色的就业能力或将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法宝[3]。

一、文献综述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班墨时代”,从鲁班造锯到黄道婆发明织布机,无一不体现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高超技法。2016年“工匠精神”首度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时代在召唤它。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最优良的品质[4]1,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征途中,需要数以万计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技术工人。作为培养“大国工匠”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也将重点工作聚焦在工匠精神的研究和培育上,不少研究者都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但究竟何谓工匠精神,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定义。

表1 不同研究者对“工匠精神”解读的主要观点

严谨认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状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细节和追求突破、勇于革新的创新精神[10]

基于以上研究者们关于“工匠精神”解读大同小异的观点,在知网对2019年以来的约5100篇文章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检索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精神等,其中敬业和精益求精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创新精神、持之以恒、专注等。从上述分析可知,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对工匠精神体现的具体品质各有侧重,但在工匠精神核心要素上基本都认可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和创新等品质。

除了以上观点外,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首季《大国工匠》人物纪录片也对工匠精神做了最直观的诠释。“大勇不惧”“大技贵精”“大术无极”“大任担当”[11]等无一不体现了当代大国工匠们追求职业技能臻于至善的精神品质。所以,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它不仅仅是面对职业时应该有的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态度,还是在面对生活,面对产品,面对职业发展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但它切实的具象在工作过程中和结果上,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知行合一”的全面展现[12]。

时代发展让工匠精神历久弥新,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正逢其时,但也不应被过度消费。培育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大国工匠”,而是在培育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外行[13],以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者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

(二)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一词来源于国外,国内研究者一般将它理解为“就业力”“胜任力”“可雇佣性”等意思。它是个体获得初次就业,并维持就业及必要时获取新就业机会所具备的能力[14]1,是个体静态基本素质和动态过程特征的综合架构体[15],随着内在与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当外部的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发生改变时,就业环境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则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时以就业为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培训等方法途径获得的能够帮助自身得到就业机会的一般或核心能力,简而言之即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就业群体,区别于普通劳动者,其就业界定是以获得工作机会为评价标准的,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可以说仅仅代表其获得工作的能力。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将就业能力狭义地理解成岗位胜任能力,忽略了大学生自身所具的成长性和主体性[16]1。郭欣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可拆分为三个子能力,即岗位胜任能力、求职展示能力和就业决策能力[16]2。徐志文等研究认为在当前就业环境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就业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演化进程中[14]2,就业能力的多维性特征更加明显,并且就业能力中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假如将总体知识看成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就只是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14]3,这也印证了吕镇洋在《基于KPI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研究》中提到的“冰山模型”[17],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一种内化的、不明确的能力,这种直觉似的能力可以使人会做某些事情,但却不容易以常规的方式来说明或者传递[14]4。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或内涵,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形态日新月异,就业能力也随之被赋予了更多内容[14]5,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也在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职业定位,开始追求多方位发展,时而待业、时而打工、不断跳槽,成为名副其实的“杠精”青年[2]2。任付成在研究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措施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年内跳槽换行业的人数比例约为49%,仅有15%的毕业生能三年内在一家企业或单位工作,但5年内比例就降至8%。所以企业用人方普遍认为很多大学生虽然能够胜任企业某相关岗位的实际要求,比较顺利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但是却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与吃苦精神缺乏以及忠诚度较差等问题[18]。而朱勤通过对行业需求角度研究认为,不同行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9],高新技术企业比中低技术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知识面及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但无论是哪种企业都需要大学生具备合作精神、责任感、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品质。

二、研究设计

为进一步探讨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笔者参照部分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文献,选取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合作精神、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敬业、专注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调查问卷》。以河南省内部分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针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各项指标的主观认知和评价。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顶岗实习次数、对所学专业以及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自身技能不足之处、学习成绩在班级总体排名、所在学校是否积极宣传工匠精神等题项。第二个部分,主要涵盖就业能力各项代表指标评价,按6点量表设计,6是极高,1是极低,分别对应“关键”“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基础”“无用”6个程度,选6代表6分,选1代表1分。第三个部分,是对目前高校所做的与工匠精神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包括校园文化、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等模块。

三、与数据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现状

本问卷分别向河南质量工程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阳职业学院学生发放,共回收调研问卷1267份,将问卷中有漏答,所有答案均为同一项答案的视为无效卷,剔除后,回收有效问卷1039份,回收率82%。共回收有效样本数为1039份。其中男、女生的比重分别为58.98%和41.02%,大一、大二、大三和已毕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3%、30.4%、21.2%和25.1%,分布较为均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结合5所职业院校的情况,将学科分类10个大类。根据回收的问卷来看,此次调查医药类和机电类专业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是48.61%和35.16%。

据数据结果来看,现阶段高职院校有64.65%的学生了解过“工匠精神”,但仅有10.57%的学生清楚其内涵,还有6.6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工匠精神”,可见,无论是教育教学、课程内容还是社会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都是不深入或缺失的。而且81.5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其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二)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见表2。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比较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常用cronbach α系数来判定,根据标准,α值大于0.7,表示各项目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α值高于0.8,说明信度高;α值在0.7—0.8之间,则说明信度较好。本研究信度值均大于0.7,表明该调查信度较好,调查结果可以被信服。

2.均值分析

本问卷调查中的第二部分,每个项目的最高为6分,最低为1分,得分越高,表明调查对象认为该点对就业能力的贡献值越大。据上表可知,选取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合作精神、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10个指标均值均在4分以上,说明这些指标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均有很大的作用。

3.Pearson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研究定量数据之间的关系情况,通常相关系数在0.8-1.0之间表示极强相关;0.6—0.8表示强相关;0.4—0.6为中等强度相关,且p值均<0.01,表明该研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与就业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843,0.829表明这三个指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强的作用;“吃苦耐劳、实践动手能力、专注、责任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691,0.606,0.604,0.604,说明这五个指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强作用;“沟通能力、敬业精神”与就业能力间的相关系数为0.501和0.477,表示这两个指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中等强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的工匠精神的10个指标均对就业能力有较强的关系,说明基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确实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意义。

表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描述统计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在春风化雨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20]。一个浓厚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是积极有利的。尤其在当下全球经济紧张,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通过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能达到滋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升的隐性教育作用。比如校园建筑与工匠文化充分融合,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如以中药学专业为例,在校园开辟“中药角”,打造张仲景雕像,建设中药制药车间,在教室、实验室等悬挂工匠人物典型、名人名言等方式,定期更换学校展板的中医药名人介绍等,使学生徜徉在中药“匠人”和中药企业文化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

其次是占据网络主阵地,发挥好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经历过线上授课后,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认识到网络的便捷性和影响力。通过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定期开展优秀中药行业精英如中药炮制工、制药企业家等进行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最美工匠”的职业精神与魅力,提升职业自信心与职业道德。最后是做好工匠精神融入制度文化的顶层设计,如我校的育人观就是“崇尚一技之长,弘扬工匠精神”。这种制度层面的建设可以对工匠精神培育起到统帅与引领作用,以便于教学、学生管理、组织宣传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推进校企相融,丰富工匠精神的活动载体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间建立资源共享、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模式,通过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但目前很多校企合作上存在众多问题,例如选择的合作企业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性不大,学生实习时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校企合作止于形式,学校处于“一头热”“两头冷(家长不热心、企业不热情)”的尴尬境地;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

如何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在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发挥企业作为匠人摇篮的阵地优势,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授课,共同参与学生的课程评价过程。让实习环节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的生产情景中实践,自发的促进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的融通,养成良好的执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此外,通过开展职业认识实习,有目的地开展融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劳动生产等于一体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蕴含工匠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为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

工匠精神内涵与思政教育中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有高度的契合性[21]。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代表性的德育元素,将就业能力代表要素与职业素养相融合,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细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从整体上重塑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植入各课程教学,发挥所有课程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以大国工匠案例、匠心情怀、企业文化等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时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在中医药类专业教学中,以此次抗疫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做分析,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深沉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认识到他们身上彰显出的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美好品格,以此来映射新时代工匠所具有的独特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价值观,并烘托出工匠精神在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将企业的用人标准、规章制度、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态度。除此之外,实践课也是培养学生“匠心、匠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以企业“匠人”作为老师,手把手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与本领,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以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匠之师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更确切地说是兼具理论与技能、德艺双馨的职业教师。所谓身教大于言传,即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率先垂范,向工匠看齐,严格要求自己,以工匠精神鞭策自己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教师本身除了要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外,还要保持学习力,不断更新知识,保持终身学习,还应定期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文化,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用自身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大力度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骨干能手做兼职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层次和素质,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调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和努力提升自我的积极性,早日让自己成为工匠之师。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