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因分析法对神经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

2021-02-06林爱霞

吉林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根因计划性神经外科

林爱霞,张 艳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南京 210019;2.海安市人民医院ICU,江苏 海安 226600)

神经外科ICU内均为急危重症患者,且均留置各种管道以维持患者生命[1]。非计划性拔管是衡量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未经过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擅自拔除管道或插管脱落后拔管,对患者的健康及治疗均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给予患者有效干预[2-3]。根因分析法作为新型管理方法,具有系统性、回顾性和团体性的特点,可寻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不足、缺陷,并实施相应改善措施[4]。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ICU患者给予基于根因分析法的干预,对比常规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行常规干预的神经外科ICU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行根因分析法干预的神经外科ICU患者8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6例,女36例;年龄40~78岁,平均(62.68±4.39)岁;胃管69例,导尿管41例,外周静脉导管26例,气管插管25例,腰池引流管6例,头部皮下引流管3例。观察组男44例,女38例;年龄41~80岁,平均(63.01±4.81)岁;胃管70例,导尿管38例,外周静脉导管25例,气管插管26例,腰池引流管7例,头部皮下引流管4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有入神经内科ICU适应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精神性疾病者。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向患者详细解释各类置管的意义和目的,并告知患者家属置管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并让患者知道自行拔管的危险。护理人员在日常干预中通过文字、语言等方式多与患者沟通,并实施有效导管固定及肢体约束。护理人员严格把控置管时间,对存在拔管指征的患者给予及时拔除,从而尽可能缓解其机体不适感。

1.2.2观察组:实施根因分析法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4名专科护士、1名重症学科医师,护士长作为组长。小组所有成员均接受根因分析法知识培训。②确定根因:干预小组对2017年7月~2017年12月神经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法”寻找出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患者缺乏置管相关知识认知;②医护间缺乏合作,人员日常培训不足;③床护比例较低,对患者巡察不足;④夜间值班人员人数少。⑤缺乏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的导管评定机制。③改进措施:①制定防导管脱落制度:干预小组以分析出的根本原因为基础,根据《导管评估监控机制》量表并结合实际临床状况筛选出高危患者。留置导管评估和监控内容主要有患者意识状况、导管类型等,具体评分如下:①意识程度;4分为患者存在烦躁情绪;3分为患者存在意识模糊;2分为不愿配合治疗,过往有镇静药物史;1分为意识清晰者。②导管类型:留置气管套管、动静脉插管、胸管、脑室引流管等Ⅰ类导管者为3分;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负压球、深静脉导管等Ⅱ类导管者为2分;留置输液管、胃管、吸氧管等Ⅲ类导管为1分。评分在2分及以下者为低危患者,3~5分者为中危患者,6分及以上者为高危人群。对低危患者每周进行一次导管评定,对中危患者每3天评定1次,高危患者每天评定1次,并用不同颜色区分导管,红色标注Ⅰ类导管,黄色标注Ⅱ类导管,蓝色标准Ⅲ类导管,对危险评分在6分及以上者给予床头悬挂非计划性拔管警告标示。护士长负责监控上述措施落实情况,并填写《导管脱落防监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导管相关知识及操作技巧培训,护士长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与考核均在床旁进行,每季度完善留置导管的理论知识培训。③制定科学排班制度:以大夜班、小夜班护理人员相互帮班的方式增加夜班值班护理人员,并强化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的巡视频率。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②比较舒适度:采用舒适度量表对两组舒适度进行评估,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生理、精神心理四个维度,总分为145分,分数越高则舒适度越高[5]。③疼痛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疼痛度进行评估。总分为0~10分,分值越高则疼痛度越高。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6]。

2 结果

2.1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1例,发生率1.22%,低于对照组的12例(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0.109)。

2.2两组舒适度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社会文化、环境、生理、精神心理及总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比较分)

2.3两组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神经外科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设置管道多,医护人员不仅工作负担沉重,且若未妥善各类管道也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7]。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外科ICU患者留置脑室引流管、气管插管等会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且会引发护患、医患纠纷,对医疗质量造成负面影响[8]。而造成神经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主要与认知或经验缺乏、患者约束不当及患者对置管耐受性差等相关[9]。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ICU患者给予基于根因分析法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根因分析法干预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措施要求在日常中寻找、分析问题,并明确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根本原因。通过根因分析法可逐步完善流程,并从多方向、层次制定出针对性预防策略,从而尽可能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本研究中通过根因分析法,总结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主要为患者缺乏置管相关知识;医护间缺乏合作[10];对患者巡察不足;夜间值班人数少及缺乏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的导管评定机制。通过干预小组集体总结、分析和讨论,通过根据《导管评估监控机制》量表,同时结合临床实践状况将患者潜在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监控措施,从而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此外,通过强化人员培训及制定科学排班制度,以强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解决巡查不足,夜班值班人数少的问题,最终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根因分析法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感,提升舒适度。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措施可明确质量持续改进目标,有效落实防范不良事件的措施,提升人员防范意识。且该干预模式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提升患者约束舒适度,最终有效提升舒适度,缓解疼痛感[12]。

综上所述,根因分析法应用于神经外科ICU患者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舒适度,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根因计划性神经外科
根因分析法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格率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基于矩阵编码的自动路测根因定位方法
根因分析法在提高科室备用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预防ICU患者发生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及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高龄PICC导管堵塞的根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超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计划性转入ICU临床研究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