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呼吸肌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分析

2021-02-06肖凯龙杨世喜江梓幸

吉林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舌骨呼吸肌肌电

窦 智,肖凯龙,杨世喜,江梓幸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00)

脑卒中作为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极易诱发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1-2]。就以往来看,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多选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但疗效并不理想,因而需找寻更为合理、有效的疗法[3]。近年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肌训练等新兴治疗方式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但关于联合治疗的报道较少,疗效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呼吸肌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入院的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入选标准:①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者;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者,如CT、MRI等;③吞咽造影检查显示有吞咽障碍者;④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者;⑤初次出现吞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显示吞咽障碍评分>3分者;⑥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可配合医疗工作。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病症者;②合并多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如肾脏、肝脏、肺脏及心脏等;③伴发对吞咽功能障碍产生影响的其他病症者;④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完成研究或者中途退出者。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1例;年龄53~75岁,平均(64.14±5.38)岁;疾病类型:18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2∶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4.39±5.56)岁;疾病类型:19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由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指导及协助患者开展舌肌、舌骨上肌群及面颊肌训练,内容主要有口腔运动训练、低频电刺激及冰块刺激训练等。

1.2.1对照组:基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开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即:选取WOND2000F2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仪开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给予坐位,取95%乙醇脱脂,于颈前舌骨上肌群区域放置3个表面电极,将接地电极置于采集电极与刺激电极中间,于诊疗仪语音提示下开展训练,当“努力”指令发出后最大程度做吞咽动作,“刺激”指令发出后表明肌电值已达基线水平,当“休息”指令发出后表明训练完成,每天训练1次,每次训练20 min,每周训练6 d,1个疗程为5周。

1.2.2研究组:基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开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与呼吸肌训练,即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流程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同时,开展呼吸肌训练,训练仪器为阻力呼吸训练器,连接呼吸训练器与吸气软管,嘱咐及协助患者将吸气软管含住,缓慢吸气至无法吸气为止,然后指导患者将吸气软管移开,同时作吹口哨样呼气至腹部内凹,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例控制在2∶1,每天训练2次,每次训练20 min,每周训练6 d,1个疗程为5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5周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与治疗5周后总有效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肌群功能状态选取表面肌电图评估,对吞咽运动过程中患者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最大值予以记录。临床疗效参考洼田饮水实验[5]进行评估:治愈:实验结果显示Ⅰ级,吞咽障碍完全消失;有效:实验结果显示Ⅱ级,吞咽障碍显著好转;无效:实验结果显示Ⅲ级,吞咽障碍无变化,甚至加重。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比较:两组治疗前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更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比较分)

2.2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13%(1/32)、18.75%(6/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4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神经内科病症,极易造成大脑皮层皮质损伤,诱发吞咽肌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吞咽障碍,而吞咽障碍一旦发生,会对会厌关闭功能产生影响,致使患者在饮食过程中出现误吸状况,导致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进而加重脑卒中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6]。

就以往来看,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多选用常规吞咽训练,这一方式主要通过强化患者的面颊肌、舌咽肌、舌骨上肌群锻炼及口腔感觉刺激等途径,提升参与吞咽的肌肉主动收缩功能及口腔感知觉,在此基础上改善吞咽功能,但单独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起效缓慢,且疗效并不理想,因而需找寻更为合理、有效的疗法[7-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更低,提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呼吸肌训练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在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作为一种新兴方式,其以运动再学习理论为基础,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可完成吞咽动作,对正确的肌肉收缩及吞咽运动感觉产生记忆,进而恢复吞咽肌群肌力,通过长期训练课形成条件反射,与大脑皮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促使吞咽中枢神经功能再塑,且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过程中患者经听觉或者视觉可了解吞咽肌肉功能出现的变化,利用反馈的信息开展运动的控制训练,反复练习,促使正反馈环路形成,促进功能性运动,进而促使吞咽功能快速恢复[9-10]。呼吸肌训练可加强吸气肌、呼气肌收缩,用力呼气及吸气期间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呼吸肌群肌力,增强肺泡换气量及呼吸肌活动度,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功能及吞咽功能,提升气道异物清除能力,加强咽腔及口腔内压力,增大喉上抬幅度,增强呼吸肌与吞咽肌协调性,且呼吸肌训练过程中,患者在吞咽动作完成的一瞬间可维持呼气状态,进而防止误吸状况出现,进一步改善吞咽功能[11-12]。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呼吸肌训练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促使其吞咽功能快速恢复,且可减少吸入性肺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舌骨呼吸肌肌电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分型及舌骨选择性保留的探讨*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舌骨形态学与显微结构的观测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