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体意识与初中诗歌的有效教学

2021-02-04李双双徐开榜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文体特征诗歌教学

李双双 徐开榜

内容摘要:诗歌作为初中语文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语言高度凝练,情感强烈,意象、意境富于想象,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等显著区别于其它文体的特点。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体意识的作用至关重要,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用,最后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做到“依体定教”。

关键词:文体意识 文体特征 诗歌教学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或受单元主题影响,或过分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诗歌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文体。与此同时,基于解除对学生束缚的考虑,在习作教学、考试作文等方面都会出现“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文体不限”被往往曲解为“不要文体”。在忽视文体的错误思想指导之下,教师教学诗歌出现“诗文不分”现象,学生习作出现作文“四不像”现象,这些现象值得深思。

一.诗歌的文体特征

1.诗相较于文的特征

关于是诗歌,冯骥才有个精辟的比方:“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1]揭示了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本质特点:浪漫特质和“跳跃性”。诗歌写作不同于正常行文逻辑,为了在简练、有限的语言里表现无限的情感,往往呈现出语言、意象的“非连贯性”,即“跳跃”。除此之外,诗歌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音乐性。早期的诗歌,诗、乐、舞不分,诗是用来和乐而歌的。此外,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朱光潜认为中国诗的节奏“大半靠‘顿”[2]。每句诗歌以有意义的音节为单位来“顿”(停顿),“顿”造就了诗歌的节奏。韵律方面,朱光潜认为,中文的发音轻重不够分明,需要借助韵加强音节的力度,而诗歌一般在句尾押韵,句尾又是停顿较大之处,音节的加强与较大停顿的结合,成就了诗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律、二是语言高度凝练。古人作诗注重炼字,下了很大的“推敲”功夫,不可增删一字;三是强烈的抒情性。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言说功能,诗歌承载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抱负的功能;四是意象经典。诗歌蕴含的强烈情感往往以意象为载体来表现,每个意象承载着特殊的涵义,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形成意义的留白。

2.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文体区别

同是诗歌,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在教学时的处理也应有所区别。

首先从形式看,古诗诗句齐整规范,前后对仗,格律严整。现代诗诗行长短自由,分行是现代诗歌的显著特征,巧用分行、分节和标点符号表现主题。

其次从内容上看,废名指出:“旧诗是诗的形式和散文的内容, 新诗是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容。”[3]也就是说,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倾向于散文化,侧重记事或抒情。现代詩歌淡化叙述、叙事成分,更专注于内心情思的抒发,诗的成分更“纯粹”。

二.初中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初中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低效教学

(1)教学中诗文不分。诗歌教学与其它文体教学无异,都是分析大意、主旨、情感、意象意境、重点字句揣摩、朗诵、艺术手法等方面。诗歌这么教,散文、小说、新闻、文言文也这么教,教出的是文本的“共性”,难教出诗的特质。千篇一律,平均用力,造成诗歌教学的低效。

(2)架空文本谈人文。教师对文本缺少分析,对新课标没有钻研透,本着“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的宗旨引导学生侃侃而谈,脱离了文体这一“工具性”知识,课堂讨论变成道德课、历史课、哲理课、故事会……学生在热闹之后学无所获。

2.学生学习方面——低效学习

学生缺乏对诗歌的认知,把学诗等同于学文,课上作笔记,课后背诗歌,机械的“笔记+背诵”构成了学诗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缺乏诵读、鉴赏活动,即便有诵读,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沦为简单的次数叠加。至于应付考试的诗歌鉴赏类题目,教师会教给一些固定的答题模式,千篇一律,与诗歌的灵性背道而驰。以致一首诗学下来,可以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

(二)问题分析

1.教师诗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诗歌是高度艺术化的文学体裁,文虽短小内涵广大,如何在短短的字里行间寻找解读的切入点,要解读什么,借助什么理论解读,每篇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点在哪里,如何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有个性地理解而非人云亦云等问题接踵而来。如果教师缺少对诗歌解读与鉴赏的理论学习,那么拿到手上的诗歌也就变得和其它文章无二了。

2.教学内容选取不尽合理,“泛人文化”。由于教师教学之前漠视对新课标的解读,漠视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选文特点、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要素,对教材想要教什么、怎么教缺少研究,单凭主观经验去解读文本,在注重交流探究以及倡导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等主流思想引领之下,容易把教学内容往“泛人文化”方向处理。

3.功利化应试,教学方式单一。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往往有如此观念: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考的东西讲了没用。在这种观念主导下,诗歌教学充斥着功利性,完整的诗歌在教师手中被肢解为“要考的部分(有教学价值)”和“不考的部分(无教学价值)”,而考试往往轻视文体方面的知识,导致文体知识从教学中被剔除掉了。然而,文体知识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如诗歌的音乐性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感受音乐美,因声求气,获得情感道德的熏陶,走进诗歌的精神内涵。又如诗歌的语言凝练,体会炼字的精妙,学习炼字的方法,窥见诗歌丰富的意蕴,形成严谨的、推敲的用字自觉,对作文教学大有裨益。诗歌文体的其它特征也都有巨大的教学价值,简单地剔除无疑切断了通向有效教学的通途。

三.将文体意识与初中诗歌教学结合

(一)加强诗歌理论学习

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观要求教师要做学习的先行者,要教得好先要学得好、学得透。严格来说,多数教师在诗歌理论方面是匮乏的,这就找不到可以教的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也应该看看诗歌理论方面的专著,如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诗论等。有了扎实的理论指导,诗歌教学中才会教出诗意、品出新意。同时,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读完后要有“写”的后续活动,如摘抄一些有启发的句子,写一写随笔和教学反思,或者仿写诗歌、自创诗歌等,营造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涵养诗书气质。

(二)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单单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参考书是不够的,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就必须综合考虑以下要素:

1.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4]等阅读要求。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部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5]。以上要求,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文体问题,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2.编排特点。通过分析诗歌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呈现的特点,以此来把握编排意图,指导教学。首先,看数量。整套初中语文教材中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诗歌越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古代诗歌;二是更加重视诗歌的背诵积累。其次,看诗歌在每册中的分布。从初一到初三,诗歌数量和新诗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诗歌学习尤其是现代诗的学习相较于其它文体的学习更难,如此分布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

3.助读系统。通过对助读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单元教学方向。助读系统由教材前言、单元导语、课前提示、注释、资料链接等组成,教材前言阐明了编写意图,是宏观把握教材的重要抓手。单元导语分两段,第一段往往介绍一些文体知识,或涉及本组单元的内容、主题,第二段一般介绍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提出学习要求,并推荐一些教法、学法,对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指明了方向。课前提示一般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有时还附上写作背景等材料助读,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注释和资料链接则是对课文重点的补充或延伸拓展。善于分析助读系统,能有效避免教学千篇一律的现象,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

4.练习系统。通过对练习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单篇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另外,练习系统的“积累拓展”也寓示了拓展的方向,在进行拓展时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为学生争取长足的发展。最后,对于学生在练习系统的表现和问题,教师要善于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化教学。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注重文本细读。诗歌高度语言凝练,且具有跳跃性,跳跃的语言带来理解的“留白”,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也都浓缩在诗歌明恋的语言中,这就需要教学中巧用方法把它细品、“化开”,方得其中妙处。比如用推敲、揣摩、换字、增删、颠倒等方法让学生琢磨品评诗歌原本语言的精妙,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实现跨媒介、跨感官的沉浸体验,获取自己独特的艺术收获。

3.注重读、诵、吟。诗歌通过读,将文字化为声音,可以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与诗人对话的过程,“读”做得好,就会达到因声求气、以声传情的效果。关于“读”,有必要重视三种读法:朗读、朗诵、吟诵。朗读是流利、响亮地读,重在准确、流畅,意在传达诗歌内容;朗诵同样要求声音响亮清晰,但一个“诵”字要求比“读”高了许多,意在传达诗歌内容和感情。所以除了声音外,还要加入肢体语言、神态语言,用多种语言共同演绎诗歌的情感;吟诵即在“诵”的基础上“吟”,也就是说,除了读出诗歌的内容、情感,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是读诗的最高境界。通过“吟”,读者内心与诗人感应、对话、体察,借助声音进入诗人的内心宇宙,获得诗歌的“神”,又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意在体悟,即读给自己听,不是为别人而读。朗读、朗诵、吟诵在难度上由易到难,诗歌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读拔高要求,逐渐深入理解诗歌。

4.注重写诗训练。初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只看到“读”,“写”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情形。这样一来弊端有二:其一,造成学生对诗歌的浅显理解。缺少诗歌写作,也就缺少了对诗歌文体的自觉关注,学生难以深入走进诗歌;其二,诗歌得不到写的训练,仅停留在阅读层面,学生不能用诗表达情感,缺少诗意的生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利的。所以,诗歌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写写诗。通过写诗,以任务驱动学生去积极思考:我怎么写才不至于把诗歌写成散文或者小说?从而自发地去关注诗歌的文体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模仿、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写一首壞诗比读十首好诗更有意义。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可以让学生仿写简单的诗歌,在一定的仿写基础上,教师找一些课外诗,抹掉其中一小部分,让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和该诗的文体特征填上合适的诗句,即替换。接着,可以训练学生续写,仿照诗歌的文体特征和内容情感,在原诗结尾补写几句。最后让学生写课后诗,即在课文教学之后,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或者想法,用诗的形式写下来,这既是对课文的“温故”,也是在诗创作方面的“知新”。

5.开展群文阅读。在教学诗歌时,根据诗歌的文体特征,选择几篇相关联的课外诗歌组成群文,精讲课内诗歌,探讨课外诗歌。围绕诗歌某一文体特征形成议题,如“以声传情(音乐性)”“百花齐放话诗风(语言风格)”“放飞想象悟诗情(抒情性)”等,展开寻同求异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建构起对诗歌的认识,加深对诗歌群文的“共性”与“个性”的理解,达到“教一篇得多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72.

3.朱琳.朱光潜诗学理论对初中古诗教学的启示[D].闽南师范大学,2019.

4.尉珊.初中诗歌教学内容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陈家尧.诗歌教学教什么——关于四十年诗歌教学内容研究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02):19-22.

6.戴蓉.文体意识与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2):50-53.

7.林喜杰.把感悟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读写一体的初中诗歌教学范式[J].语文建设,2008(10):35-36.

注 释

[1]冯骥才.趣说散文[J].散文,1994,(12):12.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72.

[3]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11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14

本文系“2019年度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联合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HKT2019YB10;“文体意识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NSYDSPY008。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文体特征诗歌教学
“文体意识”的觉醒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