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湖香市》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

2021-02-04文伊沆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

文伊沆

内容摘要:《西湖香市》之于张岱的《陶庵梦忆》有独特意义。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求真”,即对于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二是“尚趣”,即擅于从世俗生活中窥见“高雅”、见识趣味;三是“重情兼理”,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与晚明市民人文生活相互靠近、融合的趋势。促成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明清之际文学时代与社会历史的“浮华”与“苍凉”之变化;二是张岱个人命运从“名士”到“遗民”之变迁。《西湖香市》将过往与现实、精致与残忍融合一体,其中描述正是关于张岱见识过浮华、也经历过苍凉的见证。

关键词:张岱 《西湖香市》 艺术特色 形成原因

张岱的《西湖香市》收录于《陶庵梦忆》,它之于《陶庵梦忆》有着独特意义。它将过往与现实、精致与残忍融合一体,其中描述正是关于张岱见识过浮华、也经历过苍凉的见证。

一.《西湖香市》的独特意义

张岱,字宗子、别号陶庵,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在文学创作上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后世。其中,散文集《陶庵夢忆》被誉为晚明小品文集代表。该作品作于明朝灭亡之后,在记叙作者个人见闻经历的同时,也记录了晚明时期江南繁华生动的社会风貌,书中共8卷120篇,记载事物之广阔丰富,包括对当时山川风物、园林亭台、民俗风情和市井交游等物事场景的精细书写。

而在张岱的散文写作中,“西湖”是其常用意象之一。“西湖”意象极具意境象征性,其在中国文人的书写结构中一向有极大的向心力。张岱对西湖景象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其另一部小品文集《西湖梦寻》,而在《陶庵梦忆》中仅有三个篇章细写西湖之景,即《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和《西湖香市》。因此,《陶庵梦忆》中“西湖文”题材的安排便显得更具心意,其意义也更为显著、值得探究。

在以上三篇“西湖文”中,《湖心亭看雪》重在描摹西湖雪景及个人见闻,《西湖七月半》重在勾勒五类看月人之情态及个人心态,而《西湖香市》借看香市兴衰变化而寄寓对国家兴亡的命运之思,是其中唯一一篇通过展现社会情状之变更而暗寓家国命运之跌宕的作品。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探究作品《西湖香市》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

二.《西湖香市》的艺术特色

1.求真

在《西湖香市》中,张岱于开篇首先介绍了香市的繁华盛况,而对于温暖明媚的春光景色的描绘则渲染了昔日时繁荣的商业状况、热闹的节俗氛围。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1]109一句描绘香市繁荣时正值春暖季节,桃花柳树、灿烂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1]109展示此时段香客云集的繁忙之势;“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1]109,则形象体现香客人数之众多、人员之广泛,香市影响力之深、历时之久。以上关于香市期间“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1]109的情状刻画,是张岱对所见所闻之景的生动描摹,也是张岱对世俗民情给予深刻关注和感受的体现。

晚明时期江浙一带城市普遍经济发达,这里人民富庶、工商业繁荣、社会生活丰富,而张岱身处其间也乐在其中,他肯定人们追求物质文化的需求,也热情地加入世俗的生活,并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人情深厚”的市井生活的认同和赞赏。“在他们(江南人)心目中生活应该向艺术看齐,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牺牲艺术需要,于是尽量创造条件使生活艺术化,才是一个江南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学者刘士林指出,这些对江南生活与江南人较为精辟的阐释,“在久远时代的张岱身上,已是明证了。”[2]在用心体会生活之本质、细致刻画生活之场景的过程,张岱也在全身心感受生命所有的真实一面。

2.尚趣

同时,家学渊源和文才底蕴的习得又给予了张岱以审美的“冰雪之心”和用“冷眼”察看民俗市井的眼光。“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1]109,在张岱看来,市井之中走卒贩夫、杂音叫卖的朴素生活,比起所谓“上层”的繁华富贵生活更值得为人称道;而如“村妆野妇之乔画”、“泥人竹马之行情”,才是真正美的事物。

周作人曾在《陶庵梦忆》序言中写道: “张宗子是个都会文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3]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山水壮观仅成画卷背景,而人世繁华才是画中的主角;而只有在见识过真正的繁华场景、领略过壮丽的山川日月,再去经历真正的市井生活时,才能看到民间“大俗”中的“大雅”所在。因此,在《西湖香市》的生动书写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脉搏的倾听和把握,也体现出其对市井民俗风情的体悟和审美--即对生活真实之美的领略,以及从“俗”中窥见“高雅”、见识趣味的审美体验。

3.重情兼理

《西湖香市》借写香市的兴衰蕴含作者对国家兴亡变化之命运的思考,且通过叙述香市衰落的原因、描绘杭州城人民因战火蔓延而“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1]110的悲惨情状,意在抨击官府的腐败、揭示政治的黑暗。

在文本中,作者通过诗句进行今昔境况对照,前文引用袁宏道的“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1]109来形容香市繁盛之际的西湖美景;后文则化用“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1]110的诗句以讥诮现实政治的黑暗没落。张岱在文中并无对该现象加以直接的议论或抨击,而是借助极致含蓄又极致尖锐的对照,用看似平淡冷静的口吻将内心无限悲伤心痛的况味蕴蓄其间。这不仅表现其“重情兼理”、敏锐高级的审美表达,又深刻映照其自身曲折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艰涩伤感的心路历程,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与晚明市民阶层人文生活本体之相互靠近、融合的趋势。

三.《西湖香市》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1.“浮华”与“苍凉”--文学时代与社会历史的变化

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阶层得到进一步扩大。“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而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4]且随着程朱理学的衰落、王阳明心学“心即是理”的兴起,社会思想风气也逐渐趋向于反传统、反礼教、崇尚自由、弘扬个性等趋势。加之印刷术普及、文学商业化的趋势,以及宋人苏轼、黄庭坚等人文化人格的影响,俗文学随之逐渐兴起,在这一时期,晚明时期文人在作品创作中更加肯定人的主体精神、主张追求现世享乐的人生哲学,崇尚“狂狷癖病的才子人格”。这是属于文学时代更迭变化的“浮华”与“苍凉”之味。

同时,对于身处明清之际的张岱,其亲眼见证了一个曾给予他无限荣光与浮华的王朝的衰亡,见证了一个令他感到陌生、格格不入的新王朝的兴起;于是也見证了家族的衰败、战争的迫害、社会的动乱及昔日浮华的逝去。国家的兴衰起伏、社会的翻天覆地,政权更替之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皆是明清两朝交替时不可避免的情状,这是属于社会历史改朝换代的“浮华”与“苍凉”之叹。

2.从“名士”到“遗民”--个人命运的变迁

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家道殷实,因而张岱自小得以享受“名士”的良好教育,并滋养优质的文化、培养广泛的爱好。《自为墓志铭》中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5]是对其名士生活的最好描绘。

随着明王朝的覆灭,张岱仿佛从一场千秋大梦中惊醒,一夜之间所有的富贵繁荣幻化流逝。“年过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事,真如隔世。”[5]“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是一梦”[1]3。而梦醒之后,残忍的一切皆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从“名士”到“遗民”,从繁华到落寞,从声色犬马的主角到时代风云的看客,一起一落的人生遭遇,“明朝的覆亡和身世的巨变使张岱感受到另外一种和他前半生的裘马清狂的名士生活迥然不同的人生况味。”[6]也“使得张岱的《陶庵梦忆》除了是写实的生活画卷,还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卷轴”[7]。

学者张乃良评价张岱《陶庵梦忆》的写作与其命运变迁的联系,“他从早年的繁华中走来,又静静落脚于城市颓圮的一隅,以一副历尽繁华靡丽的心态,一双看惯风花雪月的目光,一支细腻多情的神笔,细说曾经的种种绚烂,但他的叙述、描写、寄托都相当世俗、深邃、痴情。这一切又以平淡心出之,往往叫人或流连,或啼嘘,或泪下。”[8]也正是因此,在《西湖香市》的书写中,作者对前朝之追忆才如此深情,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的对家国命运之跌宕才如此沉痛与悲哀。

四.结语

李敬泽曾这样谈及《陶庵梦忆》的由来,“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7]个人命运与家国历史从来相互映照、无法切割,当家族轶事与时代跌宕的悲欢交错之时,在面对浩浩汤汤奔涌而来的历史洪流之际,回归龙山、追忆梦境、隔世呢喃或许是张岱唯一能自主做出的人生选择。

《陶庵梦忆》是张岱一场关于前朝旧事的深情书写,是他捕捉记忆对抗遗忘的方式,也是他得以勇敢面对无常世事的笔墨宫殿。而《西湖香市》里的描绘,正是张岱见识过浮华、也经历过苍凉的见证--篇章中那个“冷眼”旁观着香市兴起又衰落的张岱,也是那个站在时代的边缘独自迎来送往、自我谢幕的失落形象。

《西湖香市》将过往与现实、精致与残忍融合一体,空灵华丽而不失凝重,热闹欢乐中透着悲哀。当香市的浓郁渐次消散,张岱梦中的回忆之歌也渐渐悲伤。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张则桐.周作人的张岱评论平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4):69-73.

[4]南炳文,汤纲.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1张岱.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6]张则桐.“一往深情”: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J].浙江社会科学,1999(03):150-154.

[7]江舒琳.从《陶庵梦忆》探究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J].语文学刊,2015(06):68-69.

[8]张乃良.深情眷顾中的残生体验--张岱《陶庵梦忆·序》赏读[J].诗文欣赏,2007(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猜你喜欢

张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