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2016-11-07方葶

文教资料 2016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方葶

摘    要: 田名瑜是南社湘西籍诗人,他与南社其他诗人多有诗作酬唱来往,在其诗词选中与南社创始人之一的柳亚子酬唱诗达四十几首之多,柳亚子曾赞誉田名瑜及其族叔田星六是“骚坛上空熠熠生辉的‘火星和‘金星”。本文选取田名瑜写景诗这一诗歌内容从用字传神而诗篇活化、色彩杂糅而画面浓烈、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三个方面对其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关键词: 田名瑜    写景诗    艺术特色

田名瑜[1](1890年-1981年),字个石,湖南凤凰人。一生经历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下许多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正义激昂诗篇。田名瑜的诗歌题材内容繁多。大致有以下几类:抒情诗、写景诗、羁旅诗、酬答诗、咏史怀古诗。本文选取田名瑜的写景诗为研究内容从用字传神而诗篇活化及色彩杂糅而画面浓烈及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三个方面对其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一、用字传神而诗篇活化

历来诗人酷爱写景,唐代诗人王勃[2]的写景诗中除了有郊野美景的小清新外,其他的多是多姿多彩的浩荡的山河画卷。而王维[3]的诗则是典型的“诗中有画”的代表,此外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禅意,让人沉醉于诗中美景时,亦反复体味那高深幽晦的禅意。田名瑜的写景诗虽然比不上以上两位大家之作,但是也有其独到之处,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以《玉清寺夜兴》[4]为例:

薄薄梧桐月,清光落满庭。

僧言群石瘦,鸟梦乱山青。

愁遣诗为敌,穷疑鬼有灵。

偶看天北角,三四向晨星。

这是诗人在玉清寺夜游所兴,玉清寺又称玉皇阁,是诗人青年时代读书之所,但已被全毁。诗人在此描写的景物有:薄月、清光、瘦石、乱山,这本就是在深夜,而这些景物又被诗人塑造出一丝惨淡:月是薄的,月光是清寒的,连那堆石头都是瘦的,周围的山也是呈杂乱貌,这一切的景都被赋予了一种单薄可怜的状态。此外,诗人内心还自生起“愁遣诗为敌,穷疑鬼有灵”的怪想,令此时此景更让人心生恐惧,尾联“偶看天北角,三四向晨星。”虽然也是写景但是“三四颗零星的晨星挂在广阔的夜空中”这幅景,更是显得清峻,凸显了诗人的心情。

诗人在此用字传神且巧妙而使诗篇活化,平凡的景物都被赋予诗人的愁闷之情。如首联的“薄”、“清”、“落”三个字将首联中的意象“月”“月光”都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薄月、清光”即让人感觉到深夜的萧索;颔联的“瘦”、“乱”两字点明了地下下之景的特点,与首联的天上之景相呼应,营造出一幅天地同一的萧索感,更使诗人的愁闷情绪进一步在诗中宣泄。纵观该诗,意象都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东西,却因为用字的精准而使这些凡物俗物增添了别样的意义。

再看《春日沅陵杂兴十四首之一》[5]:

一夜春风绿了波,故园杨柳近如何?

裁书寄与山妻去,为我安排旧钓蓑。

此诗写诗人在春日所观之景,首句“一夜春风绿了波”与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相似。诗中表现出诗人见到春日之景而欣喜雀跃的心情,并欲寄家书与家妻让其准备蓑衣钓具,诗人已迫不及待地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景中来一场悠闲垂钓。

解读至此,表面上看好像是歌咏春日万物生长的诗作,其实不尽然。此诗没有确切的写作时间,但是选集将它放在诗人1920-1931年的诗作间,可见此诗是作者在早期创作的,而这个时期正是作者为革命事业奔走异乡的时候,但是心里却总是牵挂家乡,每逢春风荡漾,其思乡之情就更加浓郁,婀娜多姿的柳条,一池波光粼洵的湖水令其忆起闲时家中垂钓之趣。

这首诗诗眼是首句的“绿”字,全诗由这个“绿”字引导,全篇着墨描写春天的景物,一个“绿”字即将春日之景活化,令人读诗犹见景,可称得上“诗中有画”,诗中借这种悠扬的春之美景衬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让这诗中之景蒙上了一层淡淡忧伤的面纱,不得不说,此诗算得上是诗人诗作中的上乘之作。

此外,其他写景诗中文字活用如:“龙松不息斗雷声”中的“斗”;“一勺分甘绿绕城”中的中“分”;“群云扶岫出”中的“扶”;“白云捉山头”中的“捉”;“日角破云出”中的“破”;“飞翠落庭户”中的“落”等都表现了诗人善于将所见之景拟人化继而使诗篇充满生气。

二、色彩杂糅而画面浓烈

优秀的写景诗都将所写之景浓妆淡抹使其符合诗人的内心想象,继而借由这些景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田名瑜的写景诗也常常如此。

以《北海杂作其一》[6]为例:

红墙曲绕紫花生,日色模糊隔水明。

闲起看云云再起,柳阴一路满蝉鸣。

这首诗下笔即写所见所闻之景,没有任何铺垫,开门见山,先是描绘入眼看到的紫花缠绕着红墙,再是想象水面上日光模糊不清,颈联则是看到云朵连绵不断的飘走又再升起,尾联则是夏日常见的常听到的树阴间的蝉鸣。诗人在此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对所见之夏日景物进行描写,实写了首联红墙紫花,继而虚写了日色朦胧和白云飘涣,最后又实写了树荫与蝉鸣来结尾。虚实之景的结合让人读之能感受到景物的交替变换。

同时诗人还运用多重色彩杂糅的方法:比如红墙、紫花、白云、柳绿,一红一紫、一白一绿,这不仅在视觉效果上能给人营造鲜明的对比感,还增强了诗作的画面感,而色彩的四重杂糅却能达到异常的和谐,这就是夏天的特点,这就是夏天颜色多彩的独特之处,这就是诗人擅长运用色彩杂糅使诗歌画面感强烈而使诗作成功之处。

再看《庚戌五月至北海漫作十首(选五)》[7]:

其五

阁外斜阳影甚酣,梅飞老鸟向巢还。

碧沉一海浓浓色,游艇自由泛北南。

此诗是诗人1970年游历北京北海时所作的写景诗一首,自1951年诗人接受周恩来总理聘书,至中央文史研究馆任职之后,诗人一直与妻子住在北海附近,因此在诗人晚年诗作中写景诗大多写的是北海之景。

此诗首联写出了此时诗人所处的楼阁外,夕阳意正浓,天边呈现出绚烂的夕阳红,颔联描写了傍晚鸟儿归巢的情形,颈联则写了日暮降临,诗人此时面对的大海开始沉寂,尾联描写了诗人凝视着湖上的游艇自由来往,虽然诗作好像只是写傍晚时的普通景物,然而,诗人正是透过这些普通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尾联游艇的自由让诗人羡慕不已,游艇尚能如此自由而自己思乡却回不去,真是惆怅不已。

诗中首联的斜阳呈现出热烈的夕阳红,而颈联的大海沉寂则显示出一种深深的灰色,一红一灰在诗人的眼中、眼中交错着,家乡的模样又被勾出心头,此诗用两个鲜明颜色的对比刻画出一幅思乡画面,使人透过画面似进一步能接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托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等。田名瑜的早期写景诗多是抒情诗人对兵祸不断的神州大地的焦虑,对民众流离失所的同情,而面对这些混乱诗人手无缚鸡之力亦使诗人痛苦无比,他将种种情绪托付诗中,借以抒发内心愁闷。

以《星叔山居杂咏题词九首》[8]其四为例:

三亩小园松竹根,在山泉水自冬暄。

一官归似陶元亮,手中桑麻长子孙。

此诗写诗人族叔田星六住所的景物,首联有“松竹”;颔联有“山泉”,这些都是隐居所常见的景物,“竹”有清逸脱俗的指向,苏轼曾有诗云:“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9]由此可知,竹在古人眼里俨然成了隐士的象征。田名瑜早期曾做过凤凰县、大庸县、沅陵县、黔阳县四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又北上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任职,他的一生都在仕途上,但是田星六不同,田星六终生没有出仕。在此诗人写下的这首诗除了表现其族叔的隐世脱俗外,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渴望能远离尘世纷扰,避世而居。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且寄情于景,让景物代替诗人诉说直接内心的烦忧与愁闷。

再看《初夏游南山寺》[10]:

四月莺鸣老,众芳亦渐稀。

人寻尘外寺,僧启竹间扉。

山艺将云出,钟声识鸟归。

安能从此隐,饱食劫余灰。

此诗是描写诗人在寻山寺途中的所闻所感。首联先由听觉转至视觉:“莺鸣老”到“芳渐稀”奠定了诗歌苍凉的基调;颔联以“尘外寺”喻示着此处的僻静与清幽,而“僧启竹间扉”以“竹扉”表现了山寺的古朴与原始;颈联则将视野有近处向远处放去,透过诗句我们可感觉到那种自然空旷而广阔的天地;尾联点明主旨,抒发诗人渴望在此优雅别致的僻静之地隐居。

其实诗人的隐居之情早就在前几联的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述这些景物时诗人的喜爱及渴望与这些景物做伴的心情就已经渲染在其中。

此外,还有《南山云日晃漾,山意可亲。有作》[11]:诗人将身缠庸碌官府事的不痛快寄情于清新脱俗的山间早晨之景,借山间晨景的自然可亲写烦恼的身心事,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又有《晨由城府回舍》[12]:诗人早晨从官府回住所,途中见到云朵在山头环绕,朝阳刚刚爬到山角,而溪边流水潺潺,微风摇曳,诗人居住之地的几株竹子随风摇荡,这一切美好的自然景物都附着了诗人清晨结束公务之后轻松的好心情。

田名瑜的写景诗不求意象的独特,也不钻字眼的新奇,更不学反复杂乱的绮丽章法,他的诗作自有其特点所在,他所择取的意象大都是稀疏平常的,但是他能够将平凡诗化得不平凡,他将丰富的情感融进诗中,汇到景里,他没有高超的技巧,但有真挚的情感,写的是景,读起来却让人们在景中看到了情。总之,田名瑜的写景诗有其独特的文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田成上,张应和.田名瑜诗词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唐]王勃著.王勃诗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07.

[4][5][6][7][8]田成上,张应和.田名瑜诗词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9][宋]苏轼著.吴鹭山等编注.苏轼诗选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04.

[10][11][12]田成上,张应和.田名瑜诗词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13]苏爱风.论王勃诗中的“春”“花”“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4):43-45.

[14]袁行霈.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与画意[J].社会科学战线,1980(2):276-283.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