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黄疸128例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2021-02-03刘岩杨春侠张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35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

刘岩 杨春侠 张莹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方法 对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系统分析,总结其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结果 本研究的12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中,围生因素86例,感染因素32例,母乳性黄疸26例,ABO溶血4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红细胞增多症2例。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病因的23例。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114例,好转11例,转诊3例。2例复发再次入院,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结论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及早对症治疗,则预后良好;并通过中医“治未病”的角度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发病,注重防治结合。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病因;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35-0070-04

Discussion on the etiology of 128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LIU Yan1   YANG Chunxia2   ZHANG Yi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A systematic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28 neonatal jaundice cases admitted to the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The etiology and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Among the 128 neonatal jaundice cases in this study, 86 were perinatal factors, 32 were infectious factors, 26 were breast milk jaundice, 4 were ABO hemolysis, 1 was 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 and 2 were polycythemia. There were 23 cases with two or more causes at the same time. One hundred fourteen cases were cured, 11 were improved, and 3 were referred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wo cases relapsed and were re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nd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For the etiology of neonatal jaundice, ear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a good prognosis. An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ng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 Etiolog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新生兒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1],中医称其为“胎黄”,包含西医学的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的致病因素较多,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给患儿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病因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预防、监测和早期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较多,而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对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8份新生儿黄疸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系统分析,总结其发病原因、治疗效果,以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思考防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65例,女63例。自娩出生75例,剖宫产出生53例。出生体重2350~4100 g,平均(3309.00±445.15)g。出生身长46~53 cm,平均(49.70±1.34)cm。黄疸出现时间:生后1~5 d,平均(3.53±1.55)d。

1.2 诊断标准

参见《实用新生儿学》[1]。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TSB>102 μmol/L(6 mg/dL);②足月儿TSB>220.6 μmol/L(12.9 mg/dL),早产儿>255 μmol/L(15 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1.5 mg/dL);④TSB每天上升>85 μmol/L(5 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3 方法

于入院后及出院前抽静脉血测血胆红素值各一次,采用化学氧化法检测,并完善血常规、血型、血生化、正位胸片、颅脑超声及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例,根据病因及严重程度,以适当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及推拿按摩为主,依具体情况辅以静脉营养支持、肠道微生态制剂、抗感染、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其中推拿选穴: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清天河、顺摩腹、揉足三里、揉中脘、背部捏脊,应用抚触油作为介质,每次推拿时长15~20 min,在两次喂奶之间、安静时进行,动作不宜过重,以患儿舒适不哭闹为度,每日做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住院治疗期间每12小时经皮测胆红素一次,监测黄疸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并增加“转诊”这一判定[2]。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科室所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因以围生因素为主,其次为感染因素,再次为母乳性黄疸。围生因素86例,占67.2%,其中胎儿宫内窘迫(胎心型、羊水型)22例,早产儿13例,胎膜早破31例,头皮血肿13例,颅内出血1例,新生儿窒息3例,产钳助产2例,糖尿病母亲婴儿1例。感染因素32例,占25.0%,其中新生儿肺炎29例,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及新生儿脐炎各1例。母乳性黄疸26例,占20.3%。ABO溶血4例,占3.1%。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占0.8%。红细胞增多症2例,占1.6%。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病因的23例,占18.0%。见表1。

2.2 疗效判定

疗效分为治愈、好转、转诊、无效。①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皮肤黄染完全消退,血胆红素值正常,足月儿TSB<220.6 μmol/L(12.9 mg/dL),早产儿<255 μmol/L(15 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1.5 mg/dL);②好转:出院时临床表现较前好转,皮肤仍有轻度黄染,血胆红素较入院时降低,但尚未恢复至正常范围;③转诊: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需专科治疗或家长要求者;④无效:治疗后皮肤黄染及胆红素水平较入院前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本研究的128例病例中,治愈114例,好转11例(因家长要求出院),转诊3例(分别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并发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新生儿贫血),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7.6%。无发生胆红素脑病病例。其中因家中护理不善再次感染而复发2例,再次入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出院。提示新生儿黄疸如得到及时诊治,预后良好,同时新生儿期的居家护理也尤为重要。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在国内的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生后1周内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都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3],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4]。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以及医护人员积极广泛的产前宣教,人们也提高了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得新生儿黄疸更容易被早期发现,从而得到有效诊治,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1围生因素分析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较多,围生因素近年来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病例中也以围生因素为主,为86例,占67.2%。胎儿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易并发吸入综合征、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导致缺氧和酸中毒;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易合并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症等。以上情况或可降低肝酶活力或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同时,此类高危儿常开奶较晚或进食少,常规使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减少,增加胆红素在肠道内吸收;难产可直接造成胎儿产伤,或应用产钳造成产伤,如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加,有研究针对76例直径>5 cm的新生儿头颅血肿患儿行MRI检查发现,发生颅内损伤的检出率 34.21%,且并发颅内损伤组新生儿科入住率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颅内损伤组[5];新生儿窒息并发的颅内出血或其他部分淤血、瘀斑,以及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其较高的血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高血糖,导致胎儿机体代谢耗氧增加发生酸中毒。已知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中,需要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缺氧使胎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6]。对于存在上述围生因素的新生儿,在母婴同室的查房中应格外重视,注意监测经皮胆红素值,尽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2感染因素分析

感染因素所致者在本研究中居于第二位,为32例,占25.0%。感染因素除可致溶血外,同时又可抑制肝酶活力,致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而致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1]。具有围生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完善,有窒息缺氧史的患儿抵抗力低下,产钳造成外伤患儿皮肤黏膜受损,均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胎膜早破患儿也易发生宫内感染,从而发病。由于护理不当亦可能造成新生儿发生感染使黄疸加重或复发。对于易发感染的患儿,应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黄疸尽快消除。出院后应嘱加强护理,避免再次感染,防止新生儿黄疸复发。

3.3母乳性黄疸分析

母乳性黄疸亦不在少数,本研究中有26例,占20.3%。其主要特点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也缺乏直接确诊的检查手段,只有将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其他病因均排除后才能做出此诊断。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其中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后 2~4 d[7],其发生与母乳喂养频率低、喂养不足具有一定的关系[8]。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对于足月健康儿,不主张停母乳喂养,而是母乳少量多次喂养,并监测总胆红素值,一旦高达256.5 μmol/L(15 mg/dL)以上时,暂停母乳72 h,改配方乳。而对于早产儿则需积极治疗,及早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配方奶等干预措施,严防黄疸的发生。

3.4其他

临床ABO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引起的黄疸也占一定比例。同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先天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胎粪排出延迟以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黄疸,虽未在本研究中出现,但也不容忽视。以上病例经诊断及病因确定后,应用蓝光照射、中医推拿为主的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针对病因采取对症治疗,如部分病例加用了抗生素,个别病例应用丙种球蛋白等。有先天性疾病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经转诊也得到针对性治疗,提示新生儿黄疸病因的寻找对于指导治疗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于临床的换血疗法以及白蛋白、酶诱导剂、益生菌、金属卟啉、中药制剂等药物治疗[9-10],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方法。

3.5中医防治

“胎黄”首载于《诸病源候论·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指出了胎黄的发生与孕母的体质、胎热及湿热等因素有关[11],因而母亲在孕前、孕中可以适当的中医体质调理,改善湿热体质。临床中针对“胎黄”的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中药的口服、外洗、灌肠[12],以及推拿、抚触、穴位贴敷等方法。根据小儿的“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给予适当的疗法,恢复较快。临床经验及文献报道均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往往比单独应用西医疗法效果更好[13]。

3.5.1中药疗法  中药的应用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以在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早期、总胆红素值未达到诊断病理性黄疸时应用,治疗与预防并举。常用的口服中成药有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颗粒、茵陈五苓糖浆,研究表明此类中药口服联合蓝光、益生菌等治疗,能够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使得患儿单独住院概率降低,母婴分离的时间缩短[3],节约治疗费用,临床较容易接受。茵陈、栀子清热退黄;大黄泻火解毒、荡涤肠胃;茯苓、猪苓利水渗湿;郁金、虎杖利胆退黄;黄芩清热燥湿;川芎、茜草活血化瘀,白茅根、车前草利尿、清热[14-15],利于黄疸的排出。其中,《本草纲目》曰白茅根:“止吐衄诸血……水肿黄疸,解酒毒”[1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活性成分栀子苷可促进胆汁分泌、代谢[17];黄芩中多种有效成分能够加速胆汁排泄及降低胆红素水平[18]。上述药物的合理配伍应用对于退黄有很好疗效。另外,给药途径可以改为外洗、熏蒸、灌肠、穴位贴敷等,以患儿易于接受为基础,灵活运用。

3.5.2 非药物疗法  中医疗法中的非药物疗法常常用于新生儿黄疸的防治之中,无论是单用预防,还是与其他疗法联合用于治疗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推拿与抚触均应用广泛。推拿取穴: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顺摩腹等可促进新生儿大便排出,使体内胆红素尽快排泄,从而减少肝肠循环、减轻黄疸症状;揉足三里、揉中脘,健脾利湿,强壮身体,祛邪外出;背部捏脊,调阴阳、和脏腑、理气血。推拿按摩总体通过刺激穴位及经络的应激作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19]。新生儿抚触方法常与推拿按摩联合应用,缓解婴儿对于推拿手法的陌生感和紧张感,疗效显著[20]。同时,操作者需注意科学、合理、规范,先前额、面部和下颚,再胸部、腹部和上肢,最后下肢、臀背部[21]。

综上所述,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因素,追根溯源,减少发病,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医务人员应提高认识,对孕产妇加强宣教,孕检中发现先天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其次,产妇采取正确分娩方式,如需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第三,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护理常识,早开奶,促进胎便早排出,预防感染。日常查房中对新生儿,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进行胆红素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对于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早期,给予中医疗法进行预防;对于总胆红素已达诊断病理性黄疸标准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临床这种防治结合、中西医并用的方法,充分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临床,重视预防,将关注度前移,可最大程度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7-306.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3] Sharanbasappa SD,Christo SR,Zakaulla M.Effectiveness of early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bilirubin estimation for prediction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Int J Contemp Pediatrics,2016,3(2):477-484.

[4] 《中成藥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3):280-285.

[5] 李海静,高萍萍,蒋叶均.新生儿头颅血肿合并颅内损伤MRI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7):844-845.

[6] 赵芳.115例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2):73-74.

[7] 朱丽兴.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6):3368-3368.

[8] 唐燕萍.强化母乳喂养宣教预防早发型母乳性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7):3144-3146.

[9] 葛敏,唐军.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4(3):360-367.

[10] 谭敢峰,廖沛光,黎念.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6):178-179.

[11] 韩新民,熊磊.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40-244.

[12] 朱媛媛,刘颖.蓝光照射结合腹部环形按摩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黄疸消退情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133-136.

[13] 应群欢,汪美香,高运红.利湿退黄饮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 28(1):138-139.

[14] 王宏杰,杨之藻.中药煮散剂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2):1539-1540.

[15] 李明新,陈维捷,陈伟霞.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有效性[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69-71.

[16] 吕选民,姬水英.第十四讲 白茅根[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5):51-52.

[17] 史永平,孔浩天,李昊楠,等.栀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中草药,2019, 50(2):281-289.

[18] 罗燕子.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0):180-181.

[19] 窦宁华,朱艳玲.丙种球蛋白结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5例[J].西部中医药,2015,28(10):106-108.

[20] 蓝魏芳,纪建英,郑聪霞.新生儿抚触联合中医穴位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研究[J].新中医,2020,52(21):133-135.

[21] 郭文吉.抚触护理改善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15-117.

(收稿日期:2021-07-20)

[基金項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项目(2019-JYB-JS-172)

猜你喜欢

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