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学校中美育的缺位与重构

2021-02-01向友余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育融合儿童

张 晴 向友余

(重庆师范大学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该要求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在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其中,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目前,融合学校作为承接普通与特殊儿童共同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在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同时,更应该以美育教育作为媒介融入到两类儿童共存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共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不同美,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美育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育大词典》中指出:“美育是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1]其实,早在18世纪康德就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道德目标,把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通过培养高尚的情操,实现人性思想的全面自由。”随后,席勒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培育理想人格的关键环节在于美育教育,这也是将人从感性转变为理性的必经之路,最终可以达到完美的人性和人格。[2]相较于我国早期,美育教育并没有被列入到“六艺”之中,而六艺中的“乐”也只是仅仅体现了一种对审美纯粹的培养。直到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美育才被正式列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指导手册。然而从当时学校美育开展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美育的教育定位更多指向美术、音乐等的技能教育,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音乐知识,能够欣赏源于艺术中的一种“韵”与“律”的美就是美育教学的重点。而这种以某项艺术技能的学习而获得美育知识,一味强调狭隘、功力化的美育理念又被称作“小美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在不断地激烈碰撞与摩擦,再加之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发现学校以艺术类教育课程为代表性的美育教育是远不够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美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基本素养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心灵建设,关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个体的内在情感,并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他人。这便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美育理念即“大美育”,它打破了“小美育”的壁垒与局限性,使美育教育更为突出人文性和面向健全人格发展的全面性,这也正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3]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从周围世界的美和人的关系的美中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与诚恳,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这种美。”[4]这就契合了当前融合教育的特点:包容性。包容性是指让这些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进入到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并获得相应的需求支持与帮助,获得无差别的爱。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学校中主要的教育对象包含两大类:普通学生、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多数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是被“边缘化”甚至会因为障碍程度严重而被贴上“异类”的标签。这时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包容不应是学校表面的把这些特殊需求的儿童“塞进”学校、班级,那些普通的学生“被迫”接受与容纳班级特殊的存在,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的从心底实现“悦纳”。而大美育所提倡的理念就为每位学生的“悦纳”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在融合学校中实施美育建设旨在通过美育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始终围绕着生而平等、幸福和谐、全人进步等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普特儿童的真正大融合。

二、融合学校美育教育的缺失与漠视

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学校中美育教育的建设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美作为一种“隐性”的竞争力,长久以来却处于一种缺失与被漠视的状态。“美育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启迪着每一位人的成长和发展。[5]

第一,美育不意味着是可有可无的教育。多数情况下融合学校只是把美育当作一门“副科”课程,这类课程并不在应试需求范围内,这也就成了各学校任意忽略与压缩的理由。这种将美育教育的真谛与课余慰藉、闲情雅致、休闲娱乐等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定势是过于偏激的。实则,美育教育是当前融合学校中最为刚需的一门课程,它透视着一个学校“隐性”的文化。这也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替代的。正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所言:“世界艺术和文学最伟大的时代就是普通人可以从艺术中发现典型和获得人性启示的年代。”[6]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依靠科学知识、信息技术、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改变都离不开人文价值背后的支撑,而美育教育的价值就蕴含在其中。同时,美育教育还被用以弥补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被“异化”“碎片化”的倾向,并希望由此重新建立完善的人格和人性。[7]融合教育背景下,更多的轻、中度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这些被人们所“异化”的特殊儿童能否顺利进入学校得到接纳并不是所学的课堂科学知识能够解决的,因此美育教育在这一刻的价值意义就变得极为重要了。融合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平等体验爱与尊重的机会,各类特殊儿童也能够在融合的环境下,驱逐心灵的阴影,克服自身障碍的局限,提升对社会的认知与适应能力,实现最真挚的生命体验。

第二,美育不是追求功利的工具。畸形化的美育教育被认为是一门两极性质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指向课余的休闲娱乐,因并不挂钩应试考试影响求学,就被一味的缩减、占用课时;另一方面,美育教育又被当做那些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以求考取学校的最后稻草。这种以追求政治经济性利益的需求或是倾向聚焦知识技能取向而谋取某种价值的认识是过于片面的。康德提到:“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所偏颇而变得不再是纯粹的欣赏与判断了。”[8]在融合学校中,是否接纳特殊儿童到普通班级共同学习存在着一种利害的权衡;是否为每一位普通学生家长开展适时地心理疏导以获得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生活的机会;是否教师能够以包容、接纳、肯定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位儿童的特殊性等,这一次次的权衡考量已然成为阻碍特殊儿童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的屏障。因此,我们需要发挥美育教育的隐性价值以攻破每一位学生、家长、教师“标签化特殊儿童”的心理防线。美育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潜移默化中“以美育人”,摒弃掉那些功利的、愚昧的、狭隘的追求,回归到人之初的本性改造,以每一位儿童的情感、美感的认知教育为出发点,在融合教育环境下不断地实施、渗透、强化美的真谛。当美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之时,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够更加完满地体现,实现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处、共融、共情、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需求,让那些狭隘的、功利的价值取向不再成为拖慢社会文明进步的理由。

第三,美育不只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在很多学校中将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美术课、音乐课、鉴赏课等形式开设,依据每位学生掌握的美学理论知识为教学标准,实则是把美育教育的本质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美育不只是“美”的教育,其“育”的功能更是一种道德的教化与感知,如精湛的绘画、传神的雕刻、恢弘的笔墨间传递出的是行为艺术、道德模范、价值取向,它孕育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正如鲁迅所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9]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有关《教育学》与《美学》的两大版块中,美育教育只被《美学》期刊所重视且多与之联系的也都是理论知识的架构,检索得知的相关论文也较多,而《教育学》中不仅没有与美育相关的版面,在检索之后发现与之相关的论文研究也比较少。并且,美育本就所属于教育范畴,然而在这少量有关教育范畴内的美育却也以美学角度展开论断。由此可见,美育教育的研究不但少之又少且多以美学理论视角展开,缺乏教育学领域的关注与道德理论的支撑,这势必会造成“育”的缺失。“育”是人性的教育,重在精神、意识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美的心灵的引导、启迪与教育,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10]而在教育实践中,融合学校比其他学校更需要美“育”的教化。因为,美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教育,其“育”的功能与作用也以一种独立的形态浸润在融合学校中的每一处,真正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离”“嫌隙”“恐惧”等被美育所润化。

三、加快融合学校美育教育的重构与建设

(一)构建融合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的素质类课程,其实际的开展现状与“以美育人”的理论架构初衷,以及融合学校所倡导的平等、尊重与包容的理念之间有着较大的冲突。所以,我们需要加快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为融合学校美育教育健康、正向发展提供基本路径。

首先,建构美育课程体系是为实现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反思铺开的康庄大道。而要想这条大道能够行的宽、走的远,我们必须要基于三个原则:一要遵循普特两类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坚持教学与发展并重,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二要把握普特教育的特殊与统一,注重美育教育的综合化、实践化,促进美育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真正实现普特儿童的融合;三要立足于本土化文化,传承我国优秀精神品质,引导每一位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课程体系的建构还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如何完善人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如何发现与鉴别生活中的美,判断假、丑、恶与真、善、美等。基于此,融合学校中美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架构则围绕以艺术欣赏课程、校本美育课程、综合美育课程而有序开展。

其次,课程体系的架构是实现理论到实践,理想到现实的前提与基础。而在融合学校中所架构起“艺术欣赏—校本美育—综合美育”模式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面去“落地”践行。如艺术欣赏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于美术、音乐、书法等类课程,不同以往的是艺术欣赏并不是教师要具备有多么深厚的表演艺术才能,也不是学生一味的练就多么精熟器乐绘画的能力,而是聚焦于教师对每一件艺术作品背后精神品质的挖掘与弘扬,以洗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成长。在面对融合学校两类儿童的美育教学时,教师要不断根植公平与尊重的信念,让平等的观念从小生根发芽。校本美育课程的实施则要立足于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地区特色为基底,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创新意识、文化素养的发展,借助“融合”理念的校本特色,打造“帮一带一,助力平等”的大型主题活动。综合美育课程要眼于融合学校的课堂内外,将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最纯真、最本质的美育精神与信念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包容与接纳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还可以通过联合残联、社区、政府等开办实践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美的认知、判断、与体验,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融合学校需要打破原有的教育评价模式,跳出分数定评价的怪圈,把美育作为考量目标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不断开发多层次、多样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全面地衡量学生的成长,接纳融合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同一性与特殊性。

(二)完善融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良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始终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融合教育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自身是否具备有足够特殊教育知识;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特殊与普通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将关乎到特殊学生在未来班级中的融入与接纳程度。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渗透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国融合学校中的教师多为普通教师,能够具备有特殊教育专业、美学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教师并不多见,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革原本的教学岗位聘任与培训制度。通过公开、公正方式聘任一定比例的特殊教师、美术教师,引领更多优秀师资从事有关特殊儿童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工作。与此同时,融合学校更应该注重对已有教师队伍的建设,打破只注重应试型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以教师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渗透式教学,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美育培训,通过教学观摩、榜样学习、文化讲座等形式,真正实现融合学校教育的包容与接纳。

(三)创建大美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被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育人的功能总会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浸润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融合学校中创建“大美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时,就要将校园的硬件设施、软件文化与美学艺术、道德榜样相连接,使其不断地陶冶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认知、人格建设。在融合学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层面要充分考虑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现实需求,如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提供学业考试的合理便利、创办资源教室等。再者就是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墙、文化标语、便利指示牌等传递出的“尊重”“平等”“悦纳”等理念,为残疾学生与普通儿童之间的接纳与共融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创建大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还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如增进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接触与交流的特长类社团活动、定期开展“认识不同美”的演讲活动、每周例行“心灵交流”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由此,美育教育就被融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之中,无论是校园环境设施的人性化,还是思想意识平等观念的输出都将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实现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德育与美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二者的融合会使德育教育更具艺术性、形象化,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科学性。二者的融合也会让美育教育不再只是艺术的品鉴,而是立足于道德行为观念下浸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生有意识地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人道德需求,从而加快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进程。[11]在融合学校中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利用所处环境具有的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每一种美,抓住德育和美育的不同特点优势互补,强化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融。另外,融合学校的特殊性、包容性本身就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平台,借助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媒介让融合学校中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自然,情感更加真挚,心灵更加纯净,人格更加完善。当前融合学校依旧需要不断创建、创新积极的教育情境,提供情景交融、情境交融、情趣交融的教育空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与升华。

猜你喜欢

美育融合儿童
论公民美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