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融媒时代的明星“人设”看偶像文化的变迁

2021-01-30胡宇泊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设偶像明星

□ 胡宇泊

偶像文化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由日韩传入中国,在本土化的浸润下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形态。进入融媒时代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暴露在偶像文化的寄生环境下,成为这种亚文化的繁殖受众。其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明星“人设”从此诞生,并处在不断变化中,时刻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一、融媒时代的明星“人设”

“人设”最初来源于二次元文化,意为人物设定,本是指漫画或游戏中设定的角色性格、爱好、外形等形象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得以扩大。在影视领域,指作品中的人物展现给观众的形象,包括了外在特征、性格特征,也应用于艺人的形象及性格。明星的“人设”通常被一些形容行为、性格的形容词修饰,如“耿直、努力、腹黑”,或者被一些带有评价意义的名词修饰,如“吃货、路痴、学霸、暖男”等。在明星量产的时代,大量偶像在外在形象上审美趋同,为了能被更多观众注意,形成差异化的记忆点,“人设”成了偶像身上必不可少的特质。

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2020年的《青春有你2》,这两大选秀综艺都体现了各自时代所代表的明星“人设”。《超级女声》是国内第一部堪称“现象级”的偶像选秀综艺,有着极高的国民关注度和观众参与度。在这之前,综艺节目多为单向的传受关系,而这档节目引入了短信投票这一互动方式,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传统的综艺不同,这档节目强调“造星”,从普通人中海选出许多歌手,成为新一代偶像,观众可以见证偶像的成长过程,综艺节目成为了偶像文化的新土壤。此时的偶像“人设”强调素人的力量,他们从大众所仰望不到的“云端”降落到每个“普通人”的身边,是“人设”平民化的第一步。

《青春有你2》是2020年播出的综艺节目,以练习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24期选拔选出最终出道的9个人,组成女子偶像团体。它将“养成系偶像”这一概念发扬光大。这些偶像在没有经过完整训练(即所谓“半成品”)的状态下就被推入大众视野,观众见证着他们的成长,看着他们从普通人变成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与《超级女声》的歌唱选秀时代相比,《青春有你2》中偶像文化的概念更为丰富,更重视观众的多渠道参与感,明星“人设”也愈发多元。

融媒时代,人们的娱乐生活载体从单一的广播、电视,变为复合化的融媒体。观众可以一边在电视上看着偶像演出,一边刷着偶像的微博,一边在数据平台上为他们打榜、投票,享受着明星“人设”所带来的娱乐性满足。这种“人设”本质上属于消费社会的符号建构行为,来源于明星的角色扮演实践。大众娱乐生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明星“人设”自身也在不断调整,象征着其背后偶像文化的变迁。

二、明星“人设”变化的双重趋势——反差化与亲民化

明星的“人设”是娱乐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明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角色扮演”,前台和后台的边界日趋模糊。人性本身具有复杂性,粉丝很难在简单的了解中对偶像产生深刻的认知,因此,简单直接的人设就成为明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明星从具象的个体变为可供消费的抽象“符号”,矛盾就此产生:一方面,粉丝渴求更丰满、正面的人性表达;另一方面,简单直接的标签化“人设”却更容易吸引粉丝的关注。在这种矛盾冲突之下,明星“人设”不断变化以适应大众的需求,开始朝着反差化、亲民化的方向发展。

(一)生成差异化的心理留存:明星“人设”反差化

从观众期待视野的角度看,明星“人设”正逐渐走向反差化。“期待视野”是指粉丝在了解偶像之前,由于个人的审美趣味、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对偶像会拥有不同的期待。明星“人设”与粉丝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一种审美距离。这种距离不能过远,如果明星身上都是负面评价就会引起粉丝的反感;这种距离也不能过近,粉丝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大批量产、类型相似的偶像也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反差化的“人设”应时而生,在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还具备令其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反差化的“人设”也被称为“反差萌”,同样来源于二次元文化盛行的日本,意味着角色身上兼备两种互相矛盾的特质。如“硬汉奶爸”“冷酷吃货”“沙雕学霸”。这些“萌”特质冲破了粉丝对偶像外形的第一印象,使其在震惊之余产生更高的关注热情。《声入人心》《舞蹈风暴》中走出的偶像就体现了这点,借由节目形式与嘉宾“人设”的创新,打破了“颜值高的人业务能力一定不强”“唱美声的都是胖子”这种刻板印象。原本高高在上的音乐家、舞蹈家不仅外形优越,还具有“反差萌”,从而吸引大批粉丝的关注,在大量相似的“人设”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观众心中的差异化留存。

(二)寻求近距离的互动参与:明星人设亲民化

融媒时代,大众见证了偶像从神坛彻底走向民间的过程。从怀旧的大屏时代到便捷的移动时代,人们与明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素人化偶像走入了主流视野。一些“素人真人秀”着力打造素人偶像,“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成为了它们的卖点。原本高高在上的明星逐渐“失宠”,邻家形象、甚至“微瑕偶像”开始引起大众注意,偶像“人设”走向亲民化。

许多明星学着开直播、讲段子、说相声、用Vlog记录生活,努力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欧阳娜娜在通过Vlog分享生活后,形象从高高在上的“大提琴公主”变为可爱的邻家女孩,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还有一些明星会进行人设的“微瑕调整”,如“吃货”“沙雕”“路痴”“音痴”。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完美的特质,在明星身上就变成了特有的“萌点”,粉丝在调侃玩梗之余加深了对偶像的喜爱。如“村花”杨超越就是亲民偶像的典范。业务能力欠缺、表情僵硬这些偶像身上的“黑点”,因其具备了亲民化的特征,在“人设”的包装下已成为独特的萌点。

三、融媒时代下偶像文化的变迁

从明星“人设”的两种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偶像文化正发生着深刻变迁。无论是观演关系的调整,还是粉丝群体的团结性与排异化,皆为融媒时代偶像文化变迁的具体体现。

(一)团结与排异:着力构建个体化下的共同体

在个体化逐渐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概念开始瓦解,人们变得更自由,更注重自我表达。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自由,它也会带来孤独感,从而演变成自我焦虑。集体无意识中残存的对群体性的渴望促使青年们去寻找新的社群,在其中既能实现自我表达又能互相连结。粉丝群体由共同爱好而自发集结,在这种趣缘群体中,“成员凭借身份确认群体归属,获得内部和外部的群体认同,继而形成以有边界的粉丝群体为中心的‘社会—粉丝群体—个体’的联结,并提供个体认识社会和人际互动的场域。”①

这种追求共同体的个体化成为了当代偶像文化的变化趋势,粉丝通过群体身份标签来彰显自我,表达个性的同时又注重群体意识。一方面,他们强调自己偶像与其他明星的差异来强调其个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会互相攀比各自偶像的影响力。对偶像的评价成为了他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对偶像的否定就是对他们自我的否定,这种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共存成为了当今偶像文化的重要成分。青少年的孤独感得以缓解,负面影响也随之生成。部分粉丝热衷于对“对家”进行谩骂,通过“踩一捧一”的方式来寻求自我满足。这种病态行为反而加深了群体焦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观演关系的拉近:寻求“零距离”互动的参与感

粉丝与偶像距离的拉近也是当代偶像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融媒时代,明星的私生活逐渐暴露于大众视野。他们尝试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日常,以文字、图片、直播等方式吸引粉丝关注。这些行为消解了明星的“权威性”,使原本单向的观演关系被改变,形成了粉丝与偶像的双向互动。

养成系偶像就是这种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养成”的过程中,粉丝不仅是偶像成长的见证者,还是影响者、引导者,决定着偶像发展的方方面面。偶像实现蜕变的同时,粉丝也会产生成就感,从偶像的成长中共情,实现一种虚拟情境下的自我满足。“剧场偶像”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最初来源于以“AKB48”为代表的日本女子偶像团体,后来逐渐发展,在国内也出现了运营方式类似的偶像团体。在其运营理念下,粉丝的地位空前提升,成为了偶像命运的决定者。运营方通过小剧场演出、握手会、年度总选举等方式,由人气决定偶像在团队中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粉丝的参与感达到了顶峰,他们在追星这一活动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从而增加经济投入,追求更深的参与度。可以说,这种无距离的参与感是当下偶像文化的必然产物,体现着偶像文化的诸多特点,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这种文化氛围。

四、结语

随着物质财富的逐渐富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升级,媒介适应能力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偶像文化由单向走向双向、由相互隔绝的个体走向共同体,其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娱乐生活。它扩大了粉丝的话语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但与此同时,这种过度依赖“人设”的偶像文化也存在着弊端。明星沉迷于扮演“人设”,久而久之逐渐放弃自我,真诚尽失。浮躁的风气逐渐形成,部分明星轻视个人内涵的提升,进行学历造假,乃至道德崩坏。明星的人设一旦崩塌,便会引发社会的舆论危机。

以“人设”为代表的偶像文化有利有弊,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肃清不良社会风气。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娱乐界也应加强自律。从偶像自身着手,在享受“人设红利”的同时,也应着力自制。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将文化素质考核纳入艺人训练机制,以此提高准入门槛,间接实现对粉丝的正确引领,传递正面价值,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王倩楠.情感共同体:明星“人设”现象背后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J].中国青年研究,2018(08):94-101.

猜你喜欢

人设偶像明星
偶像报
流水的“人设”,铁打的“尬”
英雄“人设”的变迁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经典悲剧要素之“最无辜者”人设
偶像们都恋爱了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