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良材”是谁

2021-01-29湖北陈建军

名作欣赏 2020年22期

湖北 陈建军

1927年10月1日,废名曾发表一篇题为《死者马良材》的文章,载《语丝》周刊第151期“随感录”栏。这篇文章不足四百字,为行文方便,特抄录如下:

读了《随感录》四十,岂明先生的《偶感之四》,我又记起马良材君。马良材君我是时常记起的。马君,湖南人,我同他本不相识,只在他的同乡S 君处会过几面,看出他是一个苦于现代的烦闷的青年,生气勃勃的青年。那时他刚刚卒业中学,到北京来求他的路,求他的生之路。他问过我,青年应该怎样?他要怎样?他说话有点口吃,这只表示他的迫切,迫切得要吊眼泪。后来马君到上海去了,我也没有留心他的消息。去年夏,S 君拿出几封信我看,是马君写给他的,我才知道马君已经实际的参加社会运动了。此时我对S君笑了一笑:

“很好,他得了他的路。”

字里行间我依然看得出他的烦闷,他的热力;现在只向S 君索来马君在上海被杀以前写来的信,照录于此——

“我于四月三十号被逮,现在已决定大半会要去阴间了。几年来的轗轲(?),今日宣告满足我自杀之愿,快慰曷堪言喻!?请替我浮一大白罢,当你接到了此信之后。祝你身心愉快!”

马君正是中国现在的青年!

此文已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1 月版《废名集》(六卷本),编者在题注中称:“马良材情况不详。文章《偶感之四》系《偶感之二》之误,议论的是王国维自沉一事,见1927年6 月11 日《语丝》第135 期。”周作人(岂明)《偶感之二》所谈确系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之事,但废名读了而“又记起马良材君”者,实为《偶感之四》,并非“《偶感之二》之误”。在《偶感之四》中,周作人说:

昨夜有人来谈,说起一月前《大公报》上载吴稚晖致汪精卫函,挖苦在江浙被清的人,说什么毫无杀身成仁的模样,都是叩头乞命,毕瑟可怜云云。本来好生恶死人之常情,即便真是如此,也应哀矜勿喜,决不能当作嘲弄的资料,何况事实并不尽然,据友人所知道,在其友处见一马某所寄遗书,文字均甚安详……

文中,所谓“友人”即指废名;“其友”即指石民,亦即废名所说的“S 君”;“马某”即指“死者马良材”。

石民(1902—1941),湖南新邵人,象征派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良夜与恶梦》等。在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期间,和废名是同班同学。1929年5月27日,他以笔名“石沈海”在《语丝》周刊第5 卷第12 期上发表了一篇《友人马君的遗书》。此文所录马君遗书计15封,其中1925年5封,1926年4封,1927年6封,都是马君写给“石子”即石民的。石民在整理的时候,改换了马君的真名字,内中涉及的一些人名也多以罗马字母代替。尽管如此,从这些信中还是可以获取有关马君身份、行事等信息的,如:

我所住的是离上海十余里的江湾。(1925 年9 月22 日)

近来我认识了三个文学家:迦尔洵,梭罗古勃,柴霍甫。大概你也看过了他们的《一夜》,《捉迷藏》,《陆士甲尔的胡琴》三篇小说吧?它们很感动了我。(1925 年10 月1 日)

我在北京的时候,是那样潦倒,神经失了常度,思想错乱,谈话也是胡里胡涂的。(1925 年10月5 日)

呵,石子!你还记得有所谓“马竞西”其人么?最好把它(因太不像人,似乎不配称“他”)忘了,这劣种!也怪,还有点儿勇气将自己作人看待,这封回信便是个证据。……我现在只没有入工厂作工,进田间种田,其余的一切均已工农群众化了。我所交谈的都是工人。我和他们来往,教他们赛跑,唱歌,泅水……教他们反抗……打倒……哈哈,如果我说的话你还有点儿相信时,我要告诉你:现在我真正快活透了!(1926 年6月20 日)

去年下期……说来真惭愧:我在立达每周旁听了四小时的日文,竟完全没有去念它!……没有一点事可做,愿做,于是我糊涂地译了几篇小说,做了几首狗屁诗,几篇臭痰盂里面的唾涎论文,投之《觉悟》。有一大部分登是登出来了。……我入了什么党,自然你猜得着。真的,此生此世,我已无复有所眷恋了。我愿以必死之心干一干非常之事(如果真的干成功时,石子,你也就要危乎殆哉了)。(1926 年×月×日)

我于日前被逮。不久就要去见阎王了。数年来之轗轲,至今始得了却我自杀之愿。请你为我浮一大白吧。祝你愉快!(1927 年5 月1 日)

信中,马君自述“译了几篇小说”,大部分登在《民国日报》附刊《觉悟》上。经查,《觉悟》刊载小说译作的马姓译者仅有一人,即马缉熙。马缉熙与石民所改换的“马竞西”谐音,因此马缉熙应该就是马君的真名字。

1933 年,赵景深曾在《我的写作生活》中说:“我到上海立达教书,一个校外的青年马缉熙时常来谈。他因了我的介绍也爱上了柴霍甫,也到丸善买了十本加耐特译本来,我有的他就不买。他陆续译了将近十篇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后来他因为穷,把那十本书卖给收买旧书的爱华书社。”毫无疑问,赵景深笔下的马缉熙与石民的友人马君当是同一个人。马缉熙在《觉悟》上发表的柴霍甫小说译作有4 篇,即《赌采》(1925 年10 月8 日)、《蝗虫(荡妇)》(1925 年11 月7 日、10 日、11 日、12 日、13 日、14 日、16 日)、《爱人》(1925 年11 月24 日、25 日、26 日)和《顽童》(1925 年12 月24 日)。此外,他在《觉悟》上还发表了19 篇作品,包括诗歌、杂感、小品文和其他译作等。兹将这些作品的篇目及发表时间一并过录于下,以备查考:

《孙中山永不会死去的》(诗),1925 年3 月20 日;

《春天一午夜》(小品文),1925 年4 月18 日;

《仆人》(小说),西米诺夫原著,1925 年10月19 日、20 日、21 日;

《信号》(小说),迦尔洵原著,1925 年10 月24 日、26 日、27 日;

《薤露歌》(诗),雪莱原著,1925 年10 月29 日;

《偶感》(诗),1925 年11 月2 日;

《默会》(杂感),1925 年11 月26 日;

《给小弟弟》(诗),1925 年11 月28 日;

《诚可动天》(小说),托尔斯泰原著,1925 年12 月1 日、2 日;

《冬之夜舒怀》(诗),1925 年12 月3 日;

《评复大游艺会中的“好儿子”及“终身大事”》(评论),1925 年12 月7 日、8 日;

《伊的踪迹》(诗),1925 年12 月9 日;

《与“寂寞”》(小品文),1925 年12 月11 日;

《在乐园》(诗),1925 年12 月12 日;

《文艺之所以为文艺》(文艺漫谈),1925 年12 月14 日;

《为什么?》(诗),1925 年12 月17 日;

《文艺与人生》(漫谈),1925 年12 月19 日;

《文艺与革命》(文艺批评),1926 年1 月22 日;

《极端说》(漫谈),1926 年2 月4 日。

石民所整理的马缉熙致其最后一封遗书(1927年5 月1 日),与废名所抄录的“马君在上海被杀以前写来的信”基本相同,可见马缉熙就是“马良材”。问题在于,“良材”是废名对马君的赞称,还是马缉熙也叫“马良材”?

1927 年12 月7 日,黎锦明曾在《罗黑芷的小说》一文中说:“现代人的死原来不是稀奇啊。但这时代所产生的死的名词实在有些稀奇——尤其是在共产党这名词之下。我的几个旧同学毕三石,马良材,谢伯俞……就这么被人惨杀死了……”黎锦明是湖南人,1923 年毕业于长沙岳云中学。从籍贯、经历等来看,其旧同学马良材应该就是废名所说的“死者马良材”。大概马君始名良材,后改名缉熙。

据史料记载,1925 年2 月,马缉熙被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录取为试读生。后加入共产党,负责在江湾地区立达支部开展工人运动。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同年4 月30 日,马缉熙被捕,不久被杀害。马缉熙牺牲后,“其部下即行用粉笔写标语,布满江湾”,表示对国民党的愤怒和抗议。

如此说来,马缉熙乃是一位被遗忘的革命烈士,其英名理当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倘若《革命烈士英名录》之类的书籍中要收录他,以下简介或许可供参考:

马缉熙(?—1927),又名良材,湖南人。长沙岳云中学毕业后到北京,与其同乡、诗人石民过从甚密。1925 年,被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录取为试读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湾地区立达支部负责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7 年4 月30 日,被国民党逮捕,不久惨遭杀害。曾在《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上发表《孙中山永不会死去的》《文艺与革命》等作品。

①《废名集》第3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1160 页。

②赵景深:《我的写作生活》,上海《文艺座谈》1933 年8 月1 日第1 卷第3 期。

③马缉熙还在《幻洲》1927 年3 月16 日第1 卷第10 期发表了一篇《罪归“陈腐的思想”》。

④黎锦明:《罗黑芷的小说》,见罗黑芷《春日》,开明书店1928 年6 月版,第132 页。谢伯俞(1905—1927),湖南人,1924 年毕业于长沙岳云中学,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预科。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4 月,与李大钊等被奉系军阀逮捕,后惨遭杀害。

⑤上海《时报·小时报》1924 年7 月14 日第2537 号上有一首小诗《现象》,署名马良材。

⑥参见《上海大学第三届录取新生揭晓》,上海《民国日报》1925 年2 月28 日第3245 号。

⑦参见《江湾部委工作报告》,《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2 年7 月—1927 年1 月)》,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6 年版,第350 页。

⑧《江湾缉获共产党六名》,上海《申报》1927 年6 月4 日第1947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