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哈姆雷特》对直播影院产业中艺术媒介融合的启示*

2021-01-28陈忆澄王廷信

艺术百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媒介戏剧

陈忆澄,王廷信

(1.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2015年8月,由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排演制作的全新《哈姆雷特》在英国巴比肯中心首演。提前一年之久的网络售票,共10万张门票在开票5分钟内即告售罄。这样的观剧热潮不仅仅是由该剧主演、被中国观众称为“卷福”的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明星效应所导致,更多反映了这部经典莎士比亚话剧在观众群中的强大吸引力。

这个艺术现象并没有就此止步。英国国家剧院自2015年10月15日起,开始向全英国550家影院的观众进行高清晰度、高还原度的现场直播,并随后向欧洲大陆、美国、中国等地区进行推广。这种依靠直播高清还原现场表演影像的产品系列被称为“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NT Live)。NT Live系列始创于2009年,包括《弗兰肯斯坦》《奥赛罗》《克里奥兰纳斯》《简爱》等多部为人熟知的戏剧作品,而《哈姆雷特》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巨大的商业利润和灵活的消费模式,开拓了戏剧艺术创意产业的新领域。这种全新的戏剧艺术产品不仅实现了量产化、规模化消费,同时也消解了传统戏剧产品此时此地的特点,创造了全新的交互模式。更重要的是,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全球的推广过程中,本身也对戏剧艺术产生了反作用力,其艺术面貌有了全新的转型。同时,直播影院模式还整合了移动客户端(智能手机应用)、门户网站等多种互联网资源,促进了艺术媒介的多元化融合,对艺术消费(接受)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影视语言和媒材的介入

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经济效益是一项重要的标准。传统的戏剧产品,很难突破时空的局限,消费活动往往是此时此地的。因此,高成本和低灵活性使得戏剧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较为小众的市场。另一方面,戏剧作品在内容供给上对消费者提出一定的文化要求,也是其向大众文化消费转型的阻力。NT Live版《哈姆雷特》则以高市场回报,直接向主流艺术市场靠拢。首场直播当天,“全英国市场共有22.5万人在影院观看,以17.5英镑左右的平均售价来计算,当日的产出就逾390万英镑”。[1]如此丰厚的市场回报,直接推动了全球推行的计划。

这种演出、制作和观摩相分离的现象,可以从电影艺术中得到启发。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早在2006年就首创了“大都会:高清现场”(The Met:Live in HD)的系列产品。随后,莫斯科大剧院等演出机构也纷纷响应,在影院中直播戏剧艺术。这种直播模式突破了传统戏剧艺术的“观”“演”合一壁垒,拓展了规模化消费的空间。与此同时,电影艺术本身也面临着市场细分的新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文化需求,在电影类型上向戏剧拓展。数字影院对放映戏剧演出的渴求也日益高涨起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国电影院线纷纷开始寻求电影以外的放映内容。”[2]101在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中,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影视化的特征。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舞台场景的营造、灯光的设计、空间的运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台词上,都有影视语言的介入,这些构成戏剧艺术本体的媒材打破了影视艺术与舞台艺术的界限。

NT Live版《哈姆雷特》的舞台场景,虽然仍在权衡戏剧艺术对纵深空间和高度空间的平衡,划分了若干层次,但为了照顾拍摄和最终在影院大银幕上的呈现效果,场景更多是利用了舞台最靠近观众的二分之一景别,并且在舞台的中高处都做了可利用的布景空间。如此一来,当舞台空间的利用、演员的表演都置于大银幕的画框中,观众也可以清晰、准确地捕捉到场景和演员的细节。纵深感让位于高度层次,这是为直播和高清放映服务的,是影视语言表达方式的介入。例如,在表现晚宴的情节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独白,是在长桌之上面向观众进行的。由于摄影机的机位无法像拍摄影视剧一样移动,又要确保主人公不至于出离画框而位置太偏,因而舞台的场景调度有所妥协,让位于直播画面效果。

在灯光的布置上,整个系统呈现的都是适合影视表现的光源分布、色彩安排和亮度处理,做到在保证现场观剧效果的同时,极力确保经过影视采集后的画面不失真、视觉效果最佳。

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台词,由于NT Live版《哈姆雷特》面向的是更广大的消费人群,他们中有一些是来自电影市场的潜在戏剧观众,因此,情节经过了简化处理,使整个演出的时间跟一部普通影片的时长相当,约为3小时,中间设置15—20分钟的中场休息。莎士比亚诗歌般优美但又绵长的台词,在该版本的戏剧作品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由于戏剧艺术中演员的台词要比影视艺术中“着力”,因此,在不减损艺术效果的前提下,NT Live版《哈姆雷特》还是在台词的处置上对节奏进行了调整,以免影院中的观众无法适应戏剧舞台上的台词呈现方式。演员的服饰也是经过了现代的改良,并非对历史时期的还原,这是戏剧艺术向大众化的迈进,也更符合影视表演的便捷性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幕”与“幕”的转场非常注重直播和放映效果,追求的是影视化的画面切换方式。例如,在上下半场的转场中,上半场的演出以一种爆破式的无数“煤渣”的喷射做结尾,营造了荒芜的情境。而这种汹涌的喷发式、占满整个银幕的视觉效果,显然受到了影视画框思维方式的影响。构成戏剧艺术本体的媒材,是演员的行动、有声语言、灯光、布景等,当具有鲜明影视色彩的配乐频繁出现在转场和气氛烘托中,当画框的造型规则介入舞台空间的呈示,当影视表演中的行动和念白方式影响戏剧表演的力度,这些媒材的运用就发生了融合的过程,有取代、叠加、改变等多种形式。也正是由于影视媒材的介入,“NT Live版《哈姆雷特》有舞台导演和直播导演之分。同时,为了确保播出效果,每次直播前都会进行两次试录,及时调整脚本、演出以及其他舞台要素。”[3]25-26正是凭借影视媒介的特性,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包括北美、欧洲大陆、亚洲的10多个国家播映,其产值实现成百倍的增长。

二、传播媒介的多元整合

NT Live版《哈姆雷特》对于媒介包裹的期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影视的层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客户端(智能手机应用)逐渐成为传递信息的生力军,英国国家剧院通过对NT Live《哈姆雷特》的切割、改编、转化等多种方式,使其艺术表征与传播媒介高度协调,从而打造全媒体的戏剧传播王国。保罗·莱文森曾说:“汇聚成单一且复杂的技术也许是合作媒介的天性,很可能是一般媒介的天性。这些合成的媒介复制真实世界的能力日益增加,最后成为统一、多面的系统。”[4]38-39艺术的媒材由简单走向复杂,推生了戏剧艺术。传播媒介本身具有的天性,使得媒介的合作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多媒介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本身,也自成一种独立的媒介。

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网站上,有NT Live版《哈姆雷特》的预告片,呈现的是戏剧作品的亮点。而在移动客户端领域,英国国家剧院更是推出了“National Theatre Backstage”(国家剧院后台)、“50 years of National Theatre”(50年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 Shakespeare”(国家剧院版莎剧)等多个应用板块,供用户了解包括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内的系列戏剧的幕后故事、创作历程、艺术解读等。这就为消费者提供了精准、私人、订制化的服务。例如,其中有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读莎士比亚诗的视频,这就为资深戏迷提供了深度接触和了解的机遇,同时为演员在其他戏剧作品中的出演开拓了空间。再如,平台还推出了忠实于原著的《哈姆雷特》广播剧,在每日的固定时间连续推送,邀请名人担任配音演员,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这不仅是对其戏剧产品的辐射式推广,更重要的是培育了社会大众对于戏剧艺术的兴趣和基本的素养,营造社会化的戏剧氛围。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金点子”难能可贵,它产生的效益是迅捷的、巨大的,但培养艺术和创意的土壤,滋养文化产业,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积淀,将会发挥出惊人的效能。

在NT Live版《哈姆雷特》的全媒介整合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目前的卫星技术以及时差的关系,在中国的影院中欣赏到的作品,其实是延时播映,而非直播。无论是延时播映还是直播,观众都无法在任何平台自主点播戏剧作品,购买到已经公演戏剧的DVD产品通常也是滞后的。这也就意味着,该系列创造的接受模式,虽然消解了传统戏剧演出对于时间和场地的严格对应关系,从“只此一场”到“同时多场”,但它并没有消除戏剧艺术的仪式感,仍旧保持了其独有的集体观摩的消费方式以及转瞬即逝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英国国家剧院在寻求艺术创意的突破,建立新的戏剧产品消费模式时,是充分考虑到了戏剧艺术本体的特性,并没有把戏剧艺术等同于快餐文化和纯粹的流行文化,经典艺术的界限始终存在。

通过移动客户端模块化的需求满足和信息发布,戏剧艺术的各个侧面做到了精准的传播。同时,通过广播剧、幕后花絮、学院解读等消息推送,建立线性的传播,进而来引导消费者的欣赏习惯甚至是培育艺术素养。卫星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高清录播等技术手段,同时作为媒介的互动、补偿和融合而存在。在融合过程中,各种媒介都是通过让度一些特性,从而使某一种或几种特征发挥效用,在整个配合过程中才不会干扰或破坏其他媒介发生作用。戏剧艺术的本体有赖于高清录播技术的承载,而卫星技术仅负责实现异地同步的接受,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则在更为外延的消费活动中发挥作用,广播剧则将关注点牢牢锁定在戏剧文本本身。这是一种有中心、有辐射、有深度、有广度的多层次的传播和生产。

三、互动性与体验性创造的“第三现实”

如果我们将现实生活称为“第一现实”,戏剧艺术创造的世界称为“第二现实”,那么加入了观众互动和体验的场域,则是“第三现实”。戏剧艺术能够制造一个颇具仪式感的、集体接受的、舞台上下交流的传播场域。在过去诸多版本的《哈姆雷特》中,为了加强与观众的交流感,往往会结合情节增加一些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这些交流往往不露声色,与整个戏剧作品一气呵成。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开场前,会播放一段引子,记录了主创团队的排演情况或是主演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的戏剧教育和体验活动。不仅如此,在正式开演的过程中,高清摄像机也常常捕捉观众的画面,尤其是谢幕以后,观众的喝彩、鼓掌和各种神情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在直播或延时播映的过程中呈现给异地的观众。也就是说,舞台上下的交流已经不仅仅对戏剧表演本身产生影响,观众的互动和体验甚至成为了戏剧艺术作品的内容。当异地的观众看到画面中现场观众的一个疑惑表情或是一丝皱眉,这样的互动过程都参与了戏剧作品的创造,具有特定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在媒介融合后产生的传播场域中的一种艺术语言。

对于艺术消费者而言,他们的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微妙的。艺术消费往往指向精神世界的满足。戏剧艺术打开舞台与观众的交流之门早已不是新鲜事,观众的体验和互动成为第二次传播的内容,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参与需求,同时也对第二次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换言之,他们的反应影响了异地观众对戏剧的理解。例如,当哈姆雷特陷于矛盾、不满和困惑,以大段的内心独白将现场情绪渲染到一定程度,观众的反应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在异地观看高清影像的那些观众们。此时此地的第一次传播为卫星技术传递高清影像的第二次传播提供内容,而后者又是前者得以成为艺术产品的技术介质。“第三现实”在每一次NT Live版《哈姆雷特》的放映过程中,都在不断被制造着。媒介融合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媒介成为另外一种媒介的媒介。也就是说,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种媒介可以充当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20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后形成的传播场域,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介。但媒介融合绝不是随意地叠加和组合,而应当是以最佳的效果为旨归。

“第三现实”的创造,在创意产业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为它使得艺术消费的过程与艺术产品的内容供给打通了渠道,产生了沟通。当消费行为成为了商品内容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上游的生产和下游的消费不再是一个完全的线性逻辑,从而为艺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多种可能。

互动性和体验性也通过其他电子交互平台来体现。例如,移动客户端能够轻松掌握用户对信息的选择,了解他们的观后感以及对戏剧作品本身的看法等。而NT Live系列借助明星主演的号召力,在学校、社区等进行的教育性体验活动,也是对《哈姆雷特》本真和传统的回归。无论是在线上进行的交流互动,还是在实体艺术场所进行的交流互动,都是在创造“第三现实”,而这些“第三现实”也将成为NT Live戏剧产品下一次直播或延时放映的素材或干预制作的因素,从而调节消费者与内容供应方之间的关系,使得需求的满足更为准确、精细。对于创意产业而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许是在“金点子”产生后更需要深入解决的难题。

四、跨媒介的内容生产

直播影院的生产模式,是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无论是数字拍摄技术与高清信息传输技术,还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交互技术,均实现了从传统剧场、影院等空间场域向网络平台等多场景时空的转化。NT live版《哈姆雷特》以高清影像为物质载体,以影院为桥梁,勾连了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同时分化为更多的周边产品,实现娱乐、教育、补偿等多种功能。不仅如此,它借助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多元的场景合为一体,是一种艺术语言资源和文化产品社会功能的优化配置,消解了舞台的此时此地性,扩大了受众群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首先,不管它是以照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留声机唱片的形式出现,它都使原作能随时为人所欣赏。”[6]9原真性的丧失导致了艺术欣赏此时此地性的消解,这也就促成了艺术媒介与传播介质的分离。因此,创作者最初将自己的观念世界物化而成的作品有了复制品,而对复制品的接受活动与对原作的接受活动已然分离。换言之,对于NT Live版《哈姆雷特》的观众而言,在影院所欣赏到的是转化于剧场艺术的电影艺术,是一种接近于舞台纪录片的跨媒介电影生产的内容。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使用的艺术语言,都与媒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有些语境中,艺术媒介甚至是艺术语言的同义语。艺术媒介的外延又可以拓宽到创作工具和传播介质。从本质上说,艺术媒介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和受众各自的延伸,因而,艺术媒介是一个包含了创作者、受众、创作工具、传播介质和物质材料等要素在内的系统。由于艺术媒介还为艺术创造提供物化的艺术语言,而传播介质又与艺术媒介存在合一的情形,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下,传播介质可以等同于艺术语言。艺术媒介、艺术语言、传播介质这三个概念,是一种既有重合又有分离的关系。邵培仁认为:“对于现代艺术上的媒介,我们举电影为例容易产生的误解是把电影中所使用的诸如布景、道具、演员、灯光、摄影机……混为一谈,一律指为媒介,这当然是错误的。在电影理论中,能反映这一艺术的特质的媒介是:摄影机、麦克风、银幕和蒙太奇。其中,蒙太奇指的是剪辑影片和声带的整个过程,在以上诸媒介要素中,它最能体现‘媒介’的非实指倾向以及施行的过程性”。[7]215

从NT Live版《哈姆雷特》来看,作为对舞台表演的电影化表达,构成作品的物化材料是活动的影像、声音等,分镜头的场面调度则跟长镜头一样,是电影艺术语言,摄像机是创造工具,而银幕则是信息传递的介质之一。对于跨媒介的内容生产而言,艺术语言、创造工具、传播介质是无法割裂开来的,它们统一于影院大银幕对于剧场演出的直播或延时放映之中。

艺术媒介的系统,各要素之间有一种选择的张力。当物质材料是主导的要素,传播介质和创造工具就寓于其中,或者依托于它。例如,在NT Live版《哈姆雷特》中,在这种电影化的戏剧产品里,大银幕起主导和统摄的作用,摄影机、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等都是为大银幕的呈现而服务的。这种张力关系,是由媒介的性质决定的。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谈论到艺术作品的材料、物理性等客观要素与艺术家的情感、直觉等主观要素,其中对于二者关系的论述,实质就是对艺术媒介的认识。“音乐家当然是在创造着一部音乐作品。同图画可以看到一样,音乐可以听到,不仅在概念的意义上,而且在感觉存在的意义上,音乐都是可以听到的东西。当一部作品完成的时候,它既被心灵的耳朵所领会又被感官的耳朵所听到。但是克罗齐和其他许多严肃的美学家却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表示感觉表象中所蕴含的某种概念的最后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性行为,而是创造性冲动的一个部分,这种创造性冲动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完全受艺术想象力的支配。”[8]139苏珊·朗格论及到了艺术创作者、受众从概念到感觉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正是艺术媒介。而她也引述了克罗齐等人的观点,坚信艺术媒介并不是机械地发挥作用,而是受到了想象力的支配。因此,如果说艺术媒介与创作者、受众二者都有直接的关联,那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感觉和想象力。在NT Live版《哈姆雷特》中,主创人员或曰艺术家群体,不仅指戏剧舞台团队,包括演员、灯光师、造型师等,同时也包含了支撑整个直播和影像拍摄的团队,如分镜导演、摄像师等。因此,跨媒介内容生产对于媒介的融合和调动,是同时将各种艺术分工的创作者的直觉、判断和想象力等共同呈现出来,并以观众在剧场和影院两个接受终点的效果为诉求。这种效果必须首先是与剧场相联系的感官和想象力的调度,同时又符合影院里对感觉、认知和体验的要求。

因此,NT Live版《哈姆雷特》对于受众而言在接受效果上具有叠加特点,这是跨媒介内容生产的溢出效应。首先,直播延续了剧场艺术在聚合时空上的仪式感和原真性,保留了艺术接受的完整度和严肃性,不至于完全成为碎片化的影视娱乐消遣,同时又消除了聚合时空在场次、地点上的局限,提升了传播效能,更容易实现普及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次,从艺术生产和分工的角度看,负责剧场演出和现场直播的两个团队、两大阵营深度融合,目标一致,剧场的舞美、灯光、音响等效果同时需要对影院的直播负责,而影院的屏幕呈现、声音再现和临场感的获得也同样需要对剧场的还原和再现负责,在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过程中带给受众的体验也是双重的、叠加的。

NT Live版《哈姆雷特》实现了多种艺术媒介的融合,同时精细选择技术手段来完成有效的传播,影视语言、高清摄像机、卫星信息技术、立体音频等技术手段和媒介,本身不可分割,既是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语言系统,也是物质载体和表达手段,只有在相互融合和配合的过程中,优化自身,发挥整体效能,才能在多技术、多媒体时代找到与艺术门类、艺术产业最为紧密和亲切的关系。目前,虚拟现实(VR)技术逐渐成熟,3D电影也已风行,它们作为新技术或新媒介与戏剧艺术的合作也已有一些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还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对于我国的影视剧生产模式和传统戏剧传播的路径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9]。媒介融合已日趋成为影视、戏剧生产和传播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近年来,通过直播影院的形式,推进媒介的深度融合,打破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壁垒,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和热潮,艺术传播呈现全媒体的格局。上海的传统戏曲文艺院团就纷纷打造了诸如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昆剧电影《景阳钟》、越剧电影《双飞翼》、沪剧电影《雷雨》等,将剧场的戏曲表演和影院的电影直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渗透、互为彼此的境界,提升了传统戏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扩大了电影类型的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段。

2019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华诞》的电视直播在全国70家影院同步呈现。这种借助4K超高清信号通过卫星传输将电视直播引入院线的形式,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临场感。广场文艺表演的直播影院形式同样是媒介深度融合的积极践行,为综合性现场文艺表演的传播路径和产业模式开辟了更多的可能。直播影院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媒介融合路径,在移动互联网之余,创造一种跨越影院、剧场和互联网的交互模式,为传播优秀中华传统艺术和中国现当代经典艺术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媒介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