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长期照护保险协议照护机构服务水平的思考

2021-01-27陈洁莲

四川劳动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白江区经办专业化

文/陈洁莲

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体系中,长期照护保险协议照护机构作为制度试点的载体,其提供的照护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对政策的信赖指数。

2017 年7 月,成都市正式启动长期照护保险(以下简称“长照险”)制度,开始着力构建契合市情、多元筹资、精细管理、社商合作的长照险制度体系。截至2020 年6 月,长照险制度覆盖全市参保人员859.87 万人,共有2.68 万名失能人员享受长照险待遇。成都市青白江区自启动试点工作以来,从提升照护机构服务质量和规范可持续运行入手,探索照护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长照险协议照护机构监管现状

青白江区按照自主申请、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区内确定了3 家协议照护机构,机构类型包括医院、护理中心和养老院。截至2020 年10 月,全区已有641 名失能人员享受长照险待遇1260 万元,其中机构照护人员共80 人,占全区长照险失能人数的12.50%,共拨付待遇131.65 万元。

青白江区医保管理部门通过委托经办机构开展长照险业务经办和日常管理,委托经办机构与照护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确定双方权责,区医保管理部门对长照险各环节实施过程监督形成闭环管理。在辖区内统一规范协议照护机构的管理制度,量化服务包和服务质量,要求照护机构及人员严格执行照护计划。严格督查照护机构与失能人员的结算费用,对照护机构开展日常巡查,实行照护机构准入和退出动态管理,确保基金使用效能。2018 年以来,青白江区内3 家协议照护机构考核分数均在95 分以上,高于历年全市照护机构考核平均分90 分。

长照险协议照护机构存在的短板

照护机构运营资金和自身管理存在困难。青白江区内3 家照护机构的运营模式主要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部分政府补贴,机构存在运行压力和困难,主要包括资金困难、缺少专业人才、照护员不足、失能人员入住率低等。政府补贴主要是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建设补贴等,对从业人员无激励政策。同时,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2021 年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纳入长照险保障范围后,也存在照护需求与专业照护人员不足的矛盾。

照护机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内3 家照护机构管理人员和照护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人员无法根据不同失能人员的需求给予特殊关照,照护服务停留在“失能照料”,欠缺“功能恢复”。同时照护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3 家照护机构照护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5.1%、初中(中专)占45.1%。

照护机构运营缺乏创新特色。区内3 家照护机构目前提供的服务都是基础性的,即16 项基础照护服务项目和20 项社会支持类照护服务项目,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和失能人员需求创新提供特色照护项目,对照护机构的长远发展缺乏全面谋划,不利于构建“康养、医疗、照护”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提升照护机构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对机构照护的宣传力度。目前,区内大部分失能人员选择居家照护,照护水平普遍较低。照护机构应加大其照护专业化、系统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失能人员及家属转变观念,让更多失能人员选择到照护机构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推进“医养护结合”照护机构模式。照护机构应满足多层次失能人员的需求,形成“医疗+康养+照护”的综合性服务模式,推进照护质量管理、照护风险管理、照护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标准化、精细化。

促进高素质的照护服务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与照护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加强对照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重度失能人员的专业化照护需求为着力点,以提高照护人员的医疗化照护水平为重点,注重培训效果与实际运用的培训体系。引进老年医学、保健、康复、营养以及养老机构管理等学科专业人员,提升照护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照护服务提升。深化“互联网+照护服务”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和产品在照护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医保管理部门和委托经办机构对照护机构的监管效能;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委托经办机构、失能人员及家属、照护机构共享的信息平台,提供个性化线上服务、培训以及照护情况反馈等,为失能人员提供零距离、零遗漏、全覆盖的照护服务。

猜你喜欢

青白江区经办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