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的文化素养提升和作用发挥研究

2021-01-25吴冠磊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高校辅导员

吴冠磊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心理帮扶、文化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亟须提升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创新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素养,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帮扶者、博爱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化教育的指导者等角色。

[关键词]高等融合教育;殘障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育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1—0184—03

融合教育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明确方向。近年来,高等融合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院校承担着残障大学生随班就读的任务。

一、高等融合教育的内涵

高等融合教育是指有高等教育需求的残疾人,主要指盲生、聋生、肢残学生等,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并得到学校适当的安置、培养、服务与支持等。融合教育理念在高等特殊教育的实践改革上体现为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求学。高等融合教育倡导残疾大学生在融合而非隔离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强调普通高等院校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中属于“主角”之角色。把残疾人安置在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安置方式。

刘志丽等认为对聋人实施高等融合教育有利于共享高校优质资源,拓宽聋生的专业领域,促进其融入主流社会,体现教育公平。“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聋人高等融合教育,能够促进聋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实现真正的融合。汪海萍等指出,融合教育是残疾人教育平等权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融合教育是有质量的教育,是残疾大学生经由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和充分互动而达成的实质性进步。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可以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提高积极教育期望;促进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全社会的融合。

二、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辅导员文化素养提升方向

文化育人是开展残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提升文化素养,服务残障大学生成长,提升文化育人成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残健融合。

(一)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迫切需要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勤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厚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珍惜缘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比如江苏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江苏高校的辅导员应学会挖掘、利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培养残障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素养

“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增强创新意识,乐于学习,勤于研究,善于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坚持优势视角,发挥残障大学生的优势,发掘其亮点,全方面培养其创新创业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善于使用新媒体,提升自身及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

“0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向学生学习,积极向身边榜样学习,熟练运用新媒体,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懂得残障大学生的网络休闲文化,方能走进他们中间,成为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辅导员老师。

三、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发挥

在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顺应时代要求,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帮扶者、博爱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化教育的引导者等角色。

(一)践行高等融合教育的价值理念,在文化参与中促进残健融合

1.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残疾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包含教育、康复、精神文化等方面。精神需求是残疾人的真实需求。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的精神需求更为强烈,他们生存质量的提高更有赖于精神的健康成长;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残疾人要获得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并提高生存质量,极为重要的一条是以精神之长补生理之短。

保障残障大学生文化参与权利是促进高等融合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辅导员可以基于残障大学生文化需求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为残障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开展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手语操比赛等,以及开展全国助残日、世界自闭症日相关的系列助残活动;还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增加残障大学生文化参与的机会,使文化周活动成为广大残疾人展示特殊艺术才能、集中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高校辅导员要致力于提高残障大学生文化参与的意愿水平,提升其参与质量,使其乐在其中,身心愉悦。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接纳、尊重、互助的良好氛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研究者认为,在校健全大学生对残障大学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接纳,这是实施高等融合教育的基础。鼓励健全大学生走近残障大学生,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接纳他们。促进健全大学生和残障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增进彼此的友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残障大学生既可以和健全大学生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在自己的小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3.聚焦支持体系建设,为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

高等教育阶段对残障大学生的支持与服务不当与不足,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高校辅导员应经常深入残障大学生中间,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为学校加强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包括无障碍通道、电梯(楼梯)、宿舍、教室、洗手间等。

(二)弘扬博爱自强精神,做博爱文化的传播者

高校应重视高等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懂得教育心理学、掌握各类教学艺术、具有博爱之心的教师,同时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切实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

博爱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一种追求。博爱教育的主张是“以爱育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博爱文化的传播者,关键是要扮演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特教事业的建设者等角色。

1.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从中可以找寻到许许多多的博爱元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和而不同”让我们懂得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从中学习到社会交往的准则。以上无不彰显善良、宽厚、包容、仁爱的特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蕴含的道理是人应有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蕴含的道理是君子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提高辅导员文化自觉性的基本途径,也是辅导员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真谛,掌握其精神,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中熟练运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在大学生的心间播撒爱的种子,在传唱经典中感受爱,在潜移默化中懂得爱,在身体力行中传递爱。

2.追逐特教梦想,做特教事业的建设者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讲述特教故事,发扬特教精神,做“有文化、有温度、有情怀”的特教工作者。要用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教师具有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也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更新观念,提升特殊教育素质,为更好地做好残障大学生的服务工作和促进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发扬奉献精神和博爱情怀,淡薄名利,甘为人梯。辅导员应注重培养残障大学生敢于“向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倡导真善美,增强残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的新残疾人观,书写好中国梦的特教篇章。

(三)秉承服务育人理念,做好残障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社会化是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以及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班级管理、党团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中,辅导员是主导力量,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和服务。

1.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比如某院校有600多名残障大学生,其中80%以上是听障大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肢残大学生、视障大学生、自闭症大学生等。问卷调查和日常观察的结果显示很多残障大学生通常会有挫折感和自卑感,因此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尤为重要。在高等融合教育环境中,聋生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辅导员及学习伙伴要密切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多种有益的文体活动等,在活动中加强聋生与健听学生的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促进相互接纳,促进残健融合。

提高残障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化水平是辅导员重要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

2.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实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推动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残障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感恩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感激身边同学的陪伴,感谢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残障大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既能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又能使其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健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特殊人群着想,关心、关注残疾人群体,关爱身边的残障大学生。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也为残障大学生服务他人提供广阔舞台,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社会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残障大学生因为身体的特殊性及社会的偏见往往在就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辅导员应做好残障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想办法促进其提升就业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鼓励残障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比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盲生Z同学、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听障大学生C同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分别取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和江苏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增强残障大学生的求职意识,适当降低其就业期望值,引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注重提高残障大学生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其为今后找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残障大学生在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强其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使他们增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生存能力。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的素养,方能在高等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到文化自觉,扮演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博爱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化教育的指导者等角色,发挥好价值引领和人生导师的作用。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高校辅导员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