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深度学习策略

2021-01-19曹云娣

求知导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摘 要:学科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整合化的教学目标体系,追求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还学生活动的自由,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个体活动的亲身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满足,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课堂深度;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2-0068-03

作者简介:曹云娣(1984.10—),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本科学历。

引 言

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担负着全面提高小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师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但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也包含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但这一“活动”的设计在目标的定位上往往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也习惯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强调的是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个性化[1]。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情境创设是千变万化的,是教师打开学生智囊的钥匙,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器,教师如果结合教材掌握时机,合理利用,定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将书本知识通过情境展示出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本知识,还要善于利用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五壮士把敌人引到狼牙山”的电影片段,然后对学生说:想知道接下来他们发生了什么吗?请看第六课,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马上翻开书看课文内容,积极投入课文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层层提问,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二、深入文本,构建整合化的目标体系

(一)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整合

设置活动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消除“活动与教学两张皮”的弊端,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通过亲身体验获取语文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受到情感熏陶。

例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白鹭》中“清田独钓图”一段时,一位教师是如下这样开展的。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令你回味?

生:作者说它在“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它“啄”鱼,而说它“钓”鱼,是不是用错了字呢?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也能和你一样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個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师:说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

生: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过往的游鱼,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

师:是啊,“钓”字体现出白鹭的悠然自得,让画面呈现出恬静的氛围,而“啄”字则没有这种意境。

这样的目标构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自由和思维涌动的游乐场,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在自由表演中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也获得了语文知识和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既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可操作性、具体性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过程性、不可预知性及随机性、个体性。因此,活动教学目标又是一个开放的目标系统,包含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

以《最大的麦穗》一课为例,对“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中“埋头”一词的理解,学生普遍认为,“埋头”说明弟子们很认真,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埋头”所包含的意思。“埋头”正是弟子们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抓住“埋头”一词追问学生:“埋头能看到很远、很广的地方吗?”“请你做埋头的样子,你看到了什么?”“埋头说明什么?”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课堂变成精彩的对话,学生认为埋头说明弟子所见有限;弟子目光短浅;弟子们态度是认真的,但视野不够开阔。可见,教师的及时追问,能够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情境中自然能够生成新的课程目标。

三、开放课堂,追求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一)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表演等方式,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望,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针对语文课本中情节性强、对话富有个性的内容,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表演中学。

例如,部编教材《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是一个十分适合表演的剧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每一幕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其次引导学生体会蕴涵,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好蔺相如、廉颇、韩勃各自的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情感。经过讨论,有人提出了添加动作,有人提出了适当改变台词。再次登台表演,演员创新了表演形式,肢体语言丰富。另外,一些语气词加得十分美妙。

(二)阅读,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当代少年儿童生活在高信息、高科技时代,受各种传媒的影响,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基于此,让他们学着走进图书馆,试着利用互联网开展自主阅读、参与学习已成为必然。

例如,在教学《恐龙》一课前,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收看电视节目、上网搜索等了解恐龙知识,为课文教学奠定基础;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为他们深入学习课文创造条件;教学结束,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感兴趣的内容,鼓励他们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完成专题研究报告。

(三)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调查、实验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社会交往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让学生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采样,通过科学实验了解它被污染的情况;了解身边的环保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设计一些环保宣传标语加以张贴,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出一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

(四)动手,在亲力亲为中丰富社会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事情经过亲自动手做一做,记忆效果要比教师多次强调深刻得多。学生只有亲自动手、亲身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使其学习范锡林制作竹节人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生活中取材,试着制作一个“竹节人”,并试着玩自己制作的竹节人。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制作竹节人,以及怎么玩竹节人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中,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因为有了制作和试玩的经历,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深刻感知到了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通过动手做一做,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我国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四、尊重,还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以往经常会在课堂上听到“请你回答”“请坐”“请大声说一说”这样的话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是指令的发出者,而学生常常是指令的执行者,这样的课堂氛围沉闷、乏味,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丰富课堂语言,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言语上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例如,在带领学生挖掘课文主旨时,学生圈划词语、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请说说你的理解。”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在感悟《荷花》一课的动词“冒”时,教师可通过筛选动词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冒”的精妙;同时提问学生:“请问谁有不同的理解吗?”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还可以对学生说:“请你到讲台前来描述一下。”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解……

又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第八自然段,了解课文中水上救护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后组织学生挑选文中提到的“水上战斗机、水上运输机”等其中一种自己喜欢的机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在学生准备完毕后,教师可为学生搭配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介绍。最后,教师开展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试着设计新型水上飞机,并介绍功能。从分析梳理到语言组织、大胆表述,再到自主设计,整个过程,学生的脑子都在不断思考、眼睛在不断观察、耳朵在汲取信息、嘴巴在练习表达、小手在尝试展示,而教师只需退居二线,组织管理,在学生表述出错或遇到困难时,站出来引导即可。

这样的课堂方式有别于一般的口头表扬,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观察与表达的机会,形式也更加灵活。

五、关注个性,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语文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交流中的独特体验,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正确的即时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學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励式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

例如,在教学《家》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是谁的家”。学生开始一边表演一边练习说话。教师根据学生表演情况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理解更为深刻,进行了说话练习,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激励式评价中可以发现,所有学生都是“岭”,都是“峰”,都具有不同的“姿态”,都会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期待式评价,“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上,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时,于老师叫起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女生。女生却害怕得哭了,但于老师一次又一次轻轻地对她说:“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女生点点头,但还是没有读出来。于老师凑近女生,轻轻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读给老师听。”女生轻轻地读了两句,可是声音很细小。于老师再次鼓励她,期待她的朗读:“真不错,要是你的声音稍微响亮一点,同学们就都能听见了。”这次,女生终于鼓起勇气读了一个自然段,于老师高兴地称赞道:“老师就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读得多流利,多响亮啊!”在于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式评价中,女生终于战胜了恐惧的心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交给她的任务。

对学习有困难、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期待式评价,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反复的探究中获得成功。这样的期待,对学生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接纳式评价,“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位教师教完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北风和小鱼》后,提问:“你们喜欢北风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大部分同学不喜欢北风,一小部分同学却喜欢北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没有直接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夸奖学生能积极动脑,懂得多。紧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班级里有个别同学也像北风一样经常欺负小朋友,你还愿意和他一起玩吗?北风这样做好不好?”通过再次讨论,学生懂得了:北风可以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但是它身上也存在着缺点,如果北风改正了它的缺点,大家会更加喜欢它。学生在教师评价后的引导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表现往往是不同的,对文本的内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他们明辨是非。每位学生都是一块金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接纳、善于引导,他们就会“天生我材必有用”。

结 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解放自己、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活动”,还学生活动的自由,如此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华.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J].教育科学论坛,2015(04):13-23.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教学方式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