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知识于快乐 携幼儿共成长

2021-01-19丁海燕

求知导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幼儿游戏童谣探索

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幼儿活动探究,其中童谣和幼儿游戏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游戏是给幼儿带来快乐的活动,在幼儿园的游戏中,教师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能,加强与其他幼儿之间的沟通合作,能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也容易理解、吸收其中的知识。笔者基于对童谣与幼儿游戏的研究与理解,探索童谣与幼儿游戏互融共生的策略,以使幼儿在快乐中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使教师在探索研究中获得成长,为幼儿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童谣;幼儿游戏;互融共生;探索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童谣与幼儿游戏互融共生的实践研究”(GH20201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37-03

作者简介:丁海燕(1983.2—),女,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新生幼儿园,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副园长,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玩是幼儿的天性,玩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快乐与满足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乐意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以获得更多的乐趣。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既富有童真、童趣,又融合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所以,教师可以将童谣融入幼儿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祖国文化,促使他们不断探索中华文化的美和沉淀在其中的知识。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也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以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童谣和幼儿游戏的互融共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基于对二者的理解、研究,寻找切入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二者融合对教学的有益之处,有意识地使二者共生发展。

一、教师适当引入,增强课程乐趣

童谣的易学、易懂和童趣,使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幼儿在游戏中更加愿意展示自己,而游戏是培养他们各项能力与自信的日常活动。那么如何将童谣运用在游戏之中呢?教师在运用之前,应该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来让幼儿认识和体会到这种新的语言内容与游戏形式。

例如,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询问大家:“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要画风筝,大家放过风筝吗?”也许一开始,幼儿有发言的热情,但在讨论结束后,幼儿的热情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再进行绘画教学,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不会十分理想,这样,幼儿与教师看似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教师并没有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备课时下载与风筝相关的图片,在上课时播放童谣《放风筝》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教师可以先跟着朗读:“姐妹二人到城东,到了城东去逛青,捎带放风筝,大姐放的花蝴蝶,二姐放的活蜈蚣……”幼儿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反复吟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意识到本次课程与放风筝有关。在吟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段内容做出对应的姿势和表情,如放风筝时双手举起,抬头,脚下踱步。在观察到幼儿的兴趣被激发,并开始跟着一起“手舞足蹈”时,教师便可以邀請几名幼儿上台一起来做动作、朗诵童谣。这类课堂游戏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在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幼儿会积极地配合教师一起完成课堂任务。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大家知道刚刚我们一起朗读的童谣是什么吗?”幼儿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幼儿说出《放风筝》的答案,最后引出绘画的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问幼儿童谣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以加深幼儿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伊始播放童谣、展示相关图片,就能调动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后期,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提问,增强了课程的乐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在上课时,教师引导幼儿反复朗诵童谣,能加深幼儿对童谣的认识,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后续绘画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童谣游戏,促进师生成长

(一)将童谣与常规管理相结合

在教学童谣时,教师可以加入场景游戏,因为幼儿天生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往往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热情,这样,幼儿就不会丧失学习兴趣。在童谣式游戏的探索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之下,更愿意去探索、研究知识,将童谣与游戏相结合,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得到相应提升,身体协调能力也会提高。教师在设计童谣与游戏结合活动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幼儿当前的知识储备量,不能生搬硬套教学模式,而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整个游戏过程要有主题、有策略、有目的,更要有对幼儿的了解和出现突发状况时的应对与协调能力。

例如,在教学《山上有个木头人》这首童谣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儿歌给幼儿听,但幼儿认知不足,可能只认为儿歌曲调动听,并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现在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好不好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这时,播放相应的儿歌以及图片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幼儿坐在座椅上会约束其参与游戏,使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离开座位和同伴一起走动,然后跟着教师一起读:“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教师在读的同时可以做手势给幼儿看,读到不许动的时候就做相应的停止动作,幼儿也会学着教师的动作而停止。如果发现有擅自动了的幼儿,教师可以停下来讲明惩罚制度,如背诵学过的童谣、贴纸条等,以此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教师还要告诉幼儿,只有大家都不动时,才能解除木头人“封印”,当最后大家都做时,可以齐声喊:“封印解除!”在幼儿学会了这首童谣后,教师便可在组织集体活动之前,播放此儿歌,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以便于进一步组织下面的集体活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在朗诵中,幼儿无形中就能学习到“三”和“山”两个字的平卷舌区别,提升语言能力。在开展童谣式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听力以及身体的协调与反应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调整游戏方案,加强了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成就感,这些正是寓教于乐的有力呈现。

(二)将童谣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童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与民间游戏常常互融共生,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幼儿童谣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民间游戏,让幼儿既能领略童谣的节奏感,又能体味其中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比如,在童谣《一二三四五》中含有一至五的数数练习,又有五、虎、鼠等极其押韵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感。同时,这首童谣的内容还很有趣,讲述了上山打虎,遇到松鼠的故事,有情节性,最巧妙的是在结尾处“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与童谣的开头遥相呼应。幼儿体验到童谣的乐趣,学习读准童谣中的字词发音,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将童谣与认知发展相结合

童谣中有许多知识性的东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幼儿接受。比如,在童谣《虫儿的歌》中,“什么虫儿嗡嗡嗡,什么虫儿爱跳舞,什么虫儿提灯笼,什么虫儿吃害虫”用问答的形式引发幼儿思考,激活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思考中说出答案。幼儿在问答游戏中学习到了有关昆虫的知识,认识了蜜蜂、蝴蝶、萤火虫、蜻蜓等昆虫,并从童谣中感知这些昆虫的显著特点,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童谣中的“提灯笼”,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萤火虫闪闪发光的特点,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爱捉虫”三个字,点明了蜻蜓为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了幼儿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教育幼儿要爱护动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将童谣与情感发展相结合

《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童谣,诉说的是抗战时期老红军为孩子们打月饼、做月饼的故事,反映了老红军与孩子们之间浓浓的爷孙情。幼儿边朗诵童谣边联想自己的爷爷奶奶爱护自己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又如,在教学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幼儿都说会想起自己的外婆,想起外婆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淡淡的温情萦绕在心间。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童谣,帮助幼儿回忆长辈对自己的关怀,激发幼儿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三、深入理解研究,不断创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探索了童谣和游戏融合的契机并进行了相关实践,发现二者的融合能很好地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也挖掘出二者的互融共生之路,将童谣融于游戏能激发幼儿对童谣学习的兴趣,这种形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也能衍生出新的内容:在游戏中加入童谣可以使游戏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使游戏更具有文化内涵以及教育意义,融入游戏的童谣学习也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其中关于童谣的有《老鹰捉小鸡》。幼儿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在开展体育活动前播放童谣《老鹰捉小鸡》就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先朗诵童谣:“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母鸡急得蓬蓬飞……”让幼儿认识到童谣里的三种角色:老鹰是空中的捕猎者,小鸡宝宝是被保护者,母鸡妈妈是保护者,引导幼儿自主组队来玩这个游戏。伴随着童谣的游戏,能使幼儿感受到浓厚的游戏氛围,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更能明确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努力地去完成角色的任务。扮演老鹰的幼儿能获得抓到“小鸡”的自信,扮演母鸡妈妈的幼儿能获得保护“小鸡”的责任感,扮演小鸡宝宝的幼儿则能获得灵活躲避“老鹰”的成就感,由此可见,童謠和游戏融合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将童谣融于游戏更利于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幼儿通过朗诵童谣,能了解到大自然的生物及它们间的关系,融合了童谣的游戏使得自身的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引人入胜。当幼儿能完整地朗诵这首童谣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可以捉小鸡?”“它们为什么要捉小鸡?”“母鸡妈妈为什么要保护小鸡宝宝?”幼儿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到狮子、老虎、狐狸等都可以捉小鸡,它们捉小鸡可能是因为肚子饿了,也可能是想和小鸡一起玩。母鸡妈妈保护小鸡宝宝是因为小鸡宝宝是它的孩子。教师可以借此让幼儿改编这首童谣,如改编成《狐狸捉小鸡》等,让幼儿自己编词,改编成他们喜欢的童谣。这样,一首新的童谣就诞生了,幼儿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如果有类似的场景,教师也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自主创编,由此来丰富游戏类型。

四、整合初探研究,深化教学认知

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初步探索了童谣式游戏在艺术、语言、体育活动领域的各种表现,发现童谣可以较好地融入游戏活动。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意去探索新的事物,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让幼儿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老鹰捉小鸡》这首童谣中包含着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延伸到母爱。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幼儿了解其中一到两个知识点,引导他们在游戏中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探索热情。如果教师操之过急,想要将童谣里蕴含的所有道理都灌输到幼儿的脑中,那么,整个课程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童谣式游戏就无法给幼儿带来愉悦的体验。即使童谣式游戏简单易学且富有趣味性,教师还是要在开展过程中逐步加深立意,创新形式和内容,巩固幼儿的知识基础,让幼儿在童谣游戏中发现无穷乐趣。部分童谣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在开展童谣式游戏前,教师可以铺垫一则故事来介绍童谣的背景,让幼儿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在童谣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得更加全面,更要在实践中反复思考,这样才能完善教师的教学活动。

结 语

童谣形式简单,易于朗诵,内涵丰富又富含趣味,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游戏则是教学活动中最能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方式,二者的有效融合、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发挥环境的浸润作用。教师要践行游戏精神,创新童谣内容,更新幼儿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促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海萍.童谣在幼儿民间游戏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5):167-168.

[2]金逸频.游戏与童谣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机结合[J].考试周刊,2016(15):191.

[3]卢奕.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童谣的渗透探究[J].情感读本,2019(9):28.

[4]王芳娟.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幼儿园童谣阅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幼儿游戏童谣探索
快乐童谣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干预与干涉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