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曲调先有情

2021-01-18游春美

考试周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导入艺术社会热点悬念

摘 要: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性提高,进而保证教学治疗与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导入艺术;情景教学;社会热点;悬念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最强音,《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对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期间,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作为教学主体,使其由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探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种观点,认为若教师没有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高昂、智力保持振奋,那么其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则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所以,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落实核心素养,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至关重要。新课伊始,若教师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导入,必然可以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保证教学效率提高。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谈话式、情境、歌曲式、问题式等,而不管导入方法如何变化,最终不离其宗,所以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明确教学主旨,即所有教学方法都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地选取导入方式。

一、 依托文本,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与了解,以此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知识情境中。生活中,往往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段人生,一种感悟都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思考。鉴于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开展新课导入时,所创设的情境要生动且具体,能够使学生感到熟悉,进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并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创设生活情境展开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可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部编版六上)一课,新课伊始,教师依托教材内容,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一位同学抱着全班同学的作业本,急匆匆地向老师办公室跑;另外一位同学逆行猛跑,结果在楼梯拐角的地方,两位同学发生了碰撞,但是并没有伤及身体。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引导:以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两位同学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联系生活实际先从争吵的角度说,他们会怎么争吵呢?又有什么理由呢?学生通过辨析,明白在与人交往时,如果对他人严格,对自己要求宽松,就会过多地追究别人的过错,进而发生争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宽容的角度谈,面对双方宽容的态度,撞人和被撞的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呢?谁愿意把你的思考用情景剧来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借助生活情境,学生通过猜测、表演、辩论,了解到在于他人交往时对己要严格,对他人则要宽容,进而认同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注意力更加集中,其情绪等都达到最佳的状态,产生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为下一环节教学“仁爱之心要推己及人”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巧用多媒体,激趣导入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变化,乔勇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等音频、视频效果对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进行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入境”,进而保证教学效率提高。但多媒体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称之为双刃剑,若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则会引发隐患与问题。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任务及目标,尊重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不能影响到教学内容,在选择多媒体课件时,既要保证其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同时还要保证其内容新颖,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与探索欲。

如一位老师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编版六上),为了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老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效果,播放了一则“八旬老人状告子女索要赡养费”的新闻。这一则新闻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的内容,在生活中,父母把子女告上法庭的事例微乎其微,也是不符合思维逻辑,显然,子女一定是违背了传统美德的做法,正因为这样,当教师课前播放这则新闻时,学生看完后,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时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老人为什么要状告子女?老人说的“我养他的小,他不养我的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你知道什么是义务吗?紧接着,观看第二段周法官审理案件的视频,思考:周法官审理案件的时候其他几个子女都没有出庭,他们是否就可以不贍养老人了呢?法律到底赋予老人和他的子女怎样的“权利”和“义务”呢?这样,通过两段视频,学生对教材中说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思辨中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懂得了作为子女,不但要享受抚养的权利,同时也应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这样,使原本抽象的概念,通过两段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三、 巧设悬念,质疑导入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悬念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可以有效运用悬念提问的方式完成新课导入,利用问题使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下文,能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学习,去探索,那么,学生的随意注意状态将会长久保持,且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保证教学效率提高。

如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五上部编版),上课伊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小故事,边讲故事边出示一幅漫画:一棵卡通树上挂着一颗有毒的彩色糖果,有一位小伙子正想碰他,突然耳边“小喇叭”响起:只要咬一小口,叫你无处逃;吸入一口,落入虎口。听了小喇叭的提醒,这位小伙子张大嘴巴不知所措,此时多媒体课件上的画面就定格在卡通小伙子惊愕的表情中,接着,老师顺势质疑:为什么说“吸入一口,落入虎口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一定是糖果有剧毒,老师又追问,如果这颗糖果是毒品制成的,会有多大的危害呢?学生很快就讨论开了,述说着毒品的种种危害。接着老师又出示一组毒品危害性大的数据(“数”说毒品危害,并列举毒品危害人类的情况),“通过这组数据,你感受到什么呢?”老师的提问又让学生进入深思,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毒品的可怕,为本节课接下去学习“怎样辨别毒品真伪”,“怎样做到远离毒品”等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导入,学生整堂课都充满着对毒品的好奇,决定识破毒品的真面目,让自己远离毒品,甚至能在生活中宣传毒品的危害,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深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吸毒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树立珍爱生命,防范危险的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明辨是非,做到远离毒品。学生一定会跟毒品说“不”,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道德与法治课堂應体现时代性,课堂上,教师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碰撞,使其做到独立思考,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激发其爱国情怀。例如:疫情期间,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及时抓住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如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课前,教师不但要播放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视频,还要及时摄取社会热点问题,如疫情期间,人人都要遵守出行戴口罩的规则,通过播放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戴口罩的视频,了解到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人们出行时,不论是坐公交车、坐地铁,进超市,还是走在大街上,都能自觉佩戴好口罩,让学生明白只有人人遵守规则,城市的秩序才会更好,人们出行也会更安全。然后播放武汉封城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的视频,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全国上下一盘棋,遵守尽量宅家不外出,须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进入各个公共场所要配合量体温的规定,同时播报一则不配合量体温造成不良影响,且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这样紧扣疫情防控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其爱国情怀,也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规则的道理,也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守规则的做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因课而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兴趣。只有这样,在课前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方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提高,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浅谈小学品德课的课堂导入[J].教育革新,2008(9).

[2]李红梅.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J].学周刊,2019(29).

[3]朱来学.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

[4]洪艳玲.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妙招知多少[J].新课程:小学,2017(12).

[5]依托导入技巧 激发阅读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8(6).

作者简介:游春美,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

猜你喜欢

导入艺术社会热点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