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境读写联动 发展高阶思维

2021-01-17汤爱萍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问题情境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驱动学生的元认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走向高阶,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群书阅读;读思联动;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4-0004-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1]。“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段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角度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的接受型思维蜕变为思辨型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创新阅读策略,聚向高阶思维

(一)“题目”与文本内核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阅读中,学生大多习惯站在“题目”的高度俯视文本,而疏于从“文本”的角度仰望课题。因此,教师要从“题目”与“文本内核”间的关联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麻雀》一课中,学生从题目出发,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老麻雀伟大母爱的赞颂;但如果从文本内核对题目进行“回头看”,就會思考为什么文章不以“母爱”或“伟大的母爱”为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走向高阶。因此,教师应注重从题目与文本内核的关系入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关键词句”与文本内涵

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是体悟文本内涵的钥匙。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关键词句,揣摩文本内涵,锻炼学生的联结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爬天都峰》一课时,针对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有关“爬”的动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攀’,要‘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老爷爷也能这样爬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发现天都峰“陡”的特点,而老爷爷最后竟能成功登顶,充分诠释了“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文本内涵。

(三)“矛盾处”与文本玄机

“矛盾处”往往为道破文本玄机的关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矛盾处”驻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延伸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步入培养高阶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还是以《麻雀》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因为紧张而浑身发抖、声音嘶哑的老麻雀是怎么让比它庞大得多的猎狗愣住的?”教师抓住这一矛盾点进行提问,能够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插图”与文本传递

中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文中的“插图”除了增强文本阅读的生动性,还传递了文本要表达的意思[2]。教师可以通过插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插图中棉袄形态的变化就隐藏了故事情节的进展、表达的情感,教师可据此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教师若能从以上这些维度创设问题情境,深化阅读教学,就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向高阶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以生为本——提供广阔平台,培养高阶思维

(一)“提问”指向高阶思维

阅读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应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初步交流。在讨论过程中,组内学优生会及时对学困生进行帮扶。教师在这十分钟内应加强巡视指导,一方面收集、评价学生的提问,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洞察并筛选出典型的、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

(二)“多读”培养高阶思维

1.对文本进行多层面的深度阅读

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需要运用高阶阅读策略来解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深度阅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另一边》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中心“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文中“宇宙的另一边”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读把这种“倒影”体现出来;让学生思考除了事物,时间、学习“宇宙的另一边”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倒影”;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补充的想象融入文本,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精准认知的前提下,有所质疑、有所批判,发散思维,然后对文本进行整合重建,从而有力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

2.一篇带动多篇的“群文阅读”

(1)同中求异的“横向”对比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组主题为“秋天”的文章,分别从“秋雨”“落叶”“声音”的角度来描写诗意的秋天,展现了同主题的不同写作维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感受不同表达的意图及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异中存同的“纵深”联结

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角度重构阅读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创建“话苏轼”的话题,让学生阅读一组苏轼创作的不同题材的诗,借此逐步还原诗人的生平与情感经历,从而掌握诗文的表现形式,培养高阶思维。

课堂上,教师以某一个“议题”重构具有逻辑关系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三、加强练笔——指导言语表达,落实高阶思维培养目标

言语是思维的外壳。高阶思维培养要坚守语文本位的基础,即指导学生的言语表达,加强练笔[3]。

第一,强化口语表达。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能否将“爬山虎‘一脚一脚地爬’改成‘一步一步地爬’”。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分析,对“爬山虎不断地长出新脚”与“脚步行进位置移动”在实质上的不同进行说明。这个环节能使思维可视化,促使学生思维达到趋于条理与完整的高阶水平。

第二,即时进行思维独白。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双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即想象补白“懊恼万分的顾客此时此刻在想什么”,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完成对人物的完整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第三,巧练转换文体。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要求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发挥想象力,刻画出“精卫”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神话新奇色彩的吸引下,学生练筆的热情大增,其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也得以落实。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课堂只有指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得文”“得意”“得思”,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美华.高阶思维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42-43.

[3]张海勤.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1(77):43-45.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名师专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高阶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立项编号:PTMS20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爱萍(1983.9-),女,福建莆田人,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问题情境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