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路径研究

2021-01-17刘鹏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层面管理工作

刘鹏程

(渤海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教育管理是植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服务性保障工作,是在管理层面上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工作成效,促进学校各项教学事业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在把握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及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以科学合理的手段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其在高质量、高效率的前提下,发挥应有的教育辅助功能。进而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升管理体系及教学机制的效率与质量,使高等学校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质量保障的基本内涵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概念,主要由“教育管理”与“保障”组成。其中“保障”是“教育管理”的手段,而“教育管理”则是“保障”的实施对象。从理论内涵及基本定义角度来分析,“保障”拥有保护“权利、财产、生命”,使其不受破坏与侵犯并发挥保护功能的作用,具体指用保证的方式和发挥保护功能的事物所构成的支撑体系[1]。而教育管理质量则指对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既定目标的衡量与判断,由于衡量标准与主体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所以我国部分专家及学者对教育管理质量的研究及看法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在理论内涵及基本定义层面上,需要从常规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界定为促使教育管理质量得到提升与稳定的支持机制。如建立质量评估机构、制定质量标准、确立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其根本目标是推动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逐渐使高校向学生、家长、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相关者提供质量证据,进而增强国民对教育管理的信赖度,使高等学校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资源、机会及空间。

(二)质量保障的基本特征

在质量保障特征层面,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拥有两大基本特征。首先是时代特征。质量保障是高等学校在特定时期下所形成的保障机制,譬如大众型发展时期、精英型发展时期以及普及型发展时期等。但无论是在规模扩张还是在内涵发展阶段,高等学校都拥有着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即质量保障机制拥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适应院校发展的时代需求与阶段要求,是与教育发展时期相契合的行政保障机制。其次是系统特征。质量保障拥有着较为明显的系统特征,是以确保教育管理质量得到提升的管理体系与支撑体系。在内容层面上,主要包括学生、家长、高校、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等主体要素。在保障内容上,包括保障文化、措施、制度、活动等主体因素。在机制构建层面,包括质量保障的评价体系与系统发展体系。而学校教育管理保障机制中各要素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及互相合作,是质量保障机制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等特征的关键手段与主要媒介。最后在作用机理上,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高等学校各项教育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等理念落实到教学环节的行政保障,同时也是从宏观层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管理效率的根本手段。只有保障教育管理机制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向下延伸到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层面,从科学、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中,探寻出推动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渠道及路径,进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理论基础及保障思路

(一)理论基础

首先是认识理论。在认识论指导下,高等学校应关注学问的理智性、客观性及生产知识、传播知识、传授知识、保存知识的实效性与特殊性[2]。重点突出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地位,关注学者及教师在知识传播、传授及生产中的反思与评价,从认识论的理论层面来分析,这种反思与评价主要包括教育条件、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自我评价,同时也包括服务质量、科研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更包括教学管理主体的自我评价、院校专业的自我反思等。其组织机理是从教学内容、高深知识等层面,把握教育管理理念、目标及流程的评价机制,是系统而合理的管理体系。这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管理由上而下,由整体向具体进行教学管理的格局,使教育管理者能够充分地把握专业教育的内容、走向及趋势,进而落实到行政管理工作中,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其次是政治论。政治论关注的是社会发展与高校教育的服务与系统关系,这便间接地要求高等学校将人本理念作为核心的理论依据,在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创新管理内容、丰富管理手段,重视教育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服务化的建设进程,进而通过人才培育、教学管理及科研管理的方式,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内在联系。而以布鲁贝克的政治论为理论核心及基础,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质量保障工作将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然而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发展不能局限在教育管理者及制度、机制的构建层面,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现代企业应肩负起教育发展及教育管理的义务与责任,从而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的保障机制中有所作为,使教育管理工作突破“为管理而管理”的窠臼,获得健康而深远的发展[3]。

(二)保障思路

在构建教育管理质量保障路径的过程中,高校应明确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即目标性、广泛性、全面性、层次性、灵活性等原则。首先目标性指高校必须构建出适切、明确的目标体系,并围绕该目标构建出固定而全面的保障机制。广泛性主要指高校在保障体系构建的同时,要广泛地征求各部门、各阶层的意见,明确程序的可行性,以此获得各级人员及领导的支持。全面性即指要保障所有学生群体及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层次性则指要明确不同层级的责任,确定不同层级在保障机制构建中的责任与目标;灵活性则指根据时代的发展、高校办学宗旨或体系设计等层面的要求,构建出灵活、动态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然而要想构建切实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明确基本的构建原则外,还需要确定质量保障的设计范畴,从活动、组织、制度、理念等角度出发,确定内部保障体系及外部保障体系的内容与任务,进而在内外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确定评价主体,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其次,要从制度层面出发,构建出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努力使教育制度富有民主平等、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科学评价等教育功能,通过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协同作用,提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可靠性。最后,从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营造出推动我国质量保障机制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形成相应的质量指挥系统与质量决策机制,使保障环境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内外相契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人才培养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高校、社会及政府等多个层面,而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工作所关注的重要方面,需要构建以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高校主体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保障机制,从活动、组织、制度、理念等层面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确定内部保障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从实践角度来分析,基于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内部保障机制是贯穿于专业教学、行政管理整个过程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完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科研管理等质量评价、控制、管理等体系,健全激励体系、考核机制及约束体系等内容,从而有效地保障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推动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继而通过学位质量、培养质量、招生质量等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为社会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重视外部保障机制的构建,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审核评价机制,在政治论层面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审核评估机制是提升和保障教育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有效保障教育管理的质量,需要在加强教育管理外部保障工作的同时,重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有效性、实效性及价值性,逐渐构建出以院校评估为前提,以社会评估、政府评估为要素的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机制,进而形成以社会、政府、高校、现代企业为核心的,体系健全的、多层面的教育管理质量评价机制,构建出内外协同发展的质量保障机制。最后,要关注内外评估机制的兼容性与叠加性,通过行政手段,使内外评价机制得到有效融合,并及时渗透到教育管理工作流程中,使管理客体及主体深入地认识到内外保障体系在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完善相应的机制建设与内容建设,推动内外保障机制的协同发展[4]。

(二)切实完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

通常来讲,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层次较高的教育体系,与个人福祉、社会繁荣、国家发展关系紧密。而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扩大教育规模,需要以质量管理的理念为引领,逐步完善以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为前提的管理制度,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通常来讲,教育管理是包括质量评估、学位授予、学生培养及招生管理等环节的重要系统,因此为完善管理制度,不仅需要做好相应的事务性工作,更需要抓好相应的制度构建工作。首先,需要完善研究生及大学生选拔与筛选制度,确保生源质量,构建出体系完善的复试制度、审核机制、入学考试机制等制度。其次,在学生培养制度层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深入分析人才培养的内涵及意义,构建出体系完备的学生培养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主要包括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服务制度、职工考核制度及岗前聘任、职称评审等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在学生学业层面,还需要构建课题研究、课程学习、学位授予、学分配置等制度。最后,构建学术约束、激励及管理制度,保障学位授予的质量,提高高等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然而从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理念来分析,上述制度的构建与规划,是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而在教育管理层面,高等学校需要构建出相应的监督制度、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从教育制度落实及教育政策实施的角度出发,评价并监督教育管理者,在制定并落实教育制度及政策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明确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的不足与弊端,从而通过理论研究、实践分析的方式,构建出全新的教育管理评审与监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管理制度的惩罚性、强制性及督导性,使教育管理者从教育本质上明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实效性。

(三)营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保障环境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环境是立足于教育管理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融合社会、政府、个人力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首先,构建法律环境。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与指导,法律法规在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较为鲜明的行为约束与理论指导的作用。将当前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纳入教育法律的制定与规划中,能够有效提升监管体系的指导功能与约束作用,使教育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学生培养、专业教育的管理工作。其次,构建“质量文化”体系,营造质量保障氛围是提升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质量的主体内容及先决条件,然而提升和保障教育管理质量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对教育管理拥有相同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较为一致的监管体系,营造出良好的质量评价、监管及建设氛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校园文化入手,把握质量监管的过程与流程,随后从社会角度出发,从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分析教学管理的质量问题,明确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保障机制构建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质量保障是推进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根本路径及渠道。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不仅要关注专业教育质量,更需要关注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结合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及质量保障理论,通过内外协同的方式,构建出全新的质量保障机制及体系,从而为发挥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奠定基础,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层面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