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雀》教学设计

2021-01-17李晓蓉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麻雀

李晓蓉

摘要:《麻雀》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首篇精读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掌握叙事的方法和重点。学生在三年级已对叙事相关要点进行了组块化、阶段性的练笔,能写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学生在写事过程中仍存在不能把过程写清楚、不知道哪部分重点写,往往平均用力或将多数笔墨用错了地方。因此,教师需从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环境,前因后果的关联性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把事情写清楚,学习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把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细致、充分。

关键词:梳理情节;体会方法;迁移写法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难点:学习把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助角色,梳理情节

师(导入一段麻雀母亲喂食小麻雀的视频):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呢?原来动物之间也有如此伟大而浓烈的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去感受母爱的伟大。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余的同学注意一边听一边捕捉自己的心情,等会儿和大家分享你的心情,可以嗎?

第一部分(读第1~4段的第1句话)谁来?

(生1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仿佛身临其境了呢!小麻雀遇险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第二部分(第4段第2句话至第5自然段)谁来?我们让举手的同学一起读吧。

(生2读)

师:读得正确、通顺,甚至还读出了一些情感。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请男同学来读一读。两只麻雀脱险了,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3读)

师:其实呀,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小麻雀遇险,我们担心、紧张;老麻雀无所畏惧地拯救小麻雀,让我们在感到震撼、感动的同时又有一种担忧;等到两只麻雀脱险后,我们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为猎人的举动感到欣慰。这个小故事只有331个字,却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读来仿若身临其境。所以,屠格涅夫也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那么,在这个小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角色呢?老麻雀、小麻雀、猎狗。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呀?

(学生各抒己见)

师:老麻雀嗅到小麻雀?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不同意见的吗?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这是第二种观点,还有不同意见吗?猎狗露出锋利的牙齿。它想干什么?想吃小麻雀。你为什么认为猎狗想吃小麻雀是起因呢?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如果猎狗对这样小的猎物不感兴趣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故事。

同学们说得真好!判断一个情节是否是事情的起因,我们要看它能不能推动故事继续向前发展。因此,猎狗想吃小麻雀,这才是故事的起因。

请同学们默读1~3段,找一找起因部分,屠格涅夫还交代了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环境、小麻雀的外形、猎狗。所以,像屠格涅夫这样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那么事情也就写清楚了。“把事情写清楚”,我们还要向屠格涅夫这位“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学习什么呢?学习如何把经过写详细、写具体。

二、聚焦主角,体会方法

师:你看,全文7个自然段,哪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这个故事的经过?在经过部分,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呢?

生1: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是啊,“像一块石头”告诉我们下落速度?(很快)让你感到?(担心、害怕)它落到了什么样的猎狗面前?(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牙齿的猎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你能带着这份感动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还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呢?

生2:挓挲起全身的羽毛。

师:“挓挲起全身的羽毛”——“挓挲”是什么意思?张开,伸开的意思。老麻雀为什么要张开全身的羽毛呢?

师:还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呢?你能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有点长,比较难读,注意读出节奏,听老师范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接下来,请大家小声读一读最后一句,一起来读,我们再齐读第五段。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麻雀呢?这仅仅是一只麻雀吗?不,它还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母亲。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位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五段,边读边思考。

生3:屠格涅夫的一个写作秘诀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及时写下来,但不是凭空瞎想,而是有根有据,而且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想象。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了。

三、总结收获,迁移写法

师:这节课我们要向屠格涅夫学些什么呢?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写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第二,因为事情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所以写的时候还要好好地去回忆当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围绕中心意思把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写出来。这样,事情也就写清楚了。我们趁热打铁来试试。

师(出示小练笔):请大家发挥想象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教学感悟

今天终于上完了展示课,总算松了一口气。对我自己而言,这次上课是状态最好的一次了,我也不禁感叹自己现在的心态简直太好了,我已经能做到完全无视在场听课的老师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微表情我都可以完全忽视,而自在地沉浸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之中。

今天的课堂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学生对角色的诠释容易陷入死循环,遇到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句子就说“母爱的伟大”。也许是我要求太高了,我希望学生能回答出更多新颖的词语,例如“英勇无畏、感动震撼”等。对此,我想不是我没用办法激发学生的语言系统,而是学生没能从根本上去体悟人物形象,包括郭主任提到的“绝望”一词,我确确实实没有让学生去深刻体会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与情感。

我对于学生出乎我意料的回答,很难巧妙地应对。例如,我问学生为什么老麻雀想吃小麻雀是故事的起因,学生说因为作者可能见过,这不是我预料之中的,我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只得提醒他老师的问题是什么。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以后在做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设计教师的“教”,即关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要设计学生的“答”,特别是对错误答案的预设至关重要,只有事先预设了错误的点,你才知道如何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点。今天最令我诧异的是我们班学生的现场写作能力原来这么强,写出来的文章既有画面感,语言又幽默有趣,赢得在场老师们的阵阵欢笑!

关于教学设计,这次修改在前四次的基础上有了很多创新的点。例如,通过引读悟情,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也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次设计,不仅贯穿了语文要素,还解决了此前情感单薄的问题。

谈及针对如何把控情感节奏的问题,我恍然想起情感节奏其实就是教师带动学生引发的,教师的情绪、语音、语调应随着所授内容而波动,以师者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感悟。此外,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方面我做得不够,我为了赶时间走得有点快了。当下达找、悟等任务时,我应该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单看一个学生的回答情况。因此,教学时我们还得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

以上零零碎碎便是我对于《麻雀》第五次上课后的感悟与反思,这一次磨课对于我来说成长了许多,对我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阴桂珍 .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少教多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J]. 课外语文,2017(06).

[2]张晖.新课程的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麻雀
麻雀欲往何处飞
悲伤的小麻雀
身边的麻雀
冬天的麻雀
我是谁
冬日清晨
燕子和麻雀
发酵
麻雀与红襟乌
麻雀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