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认同的社会认知逻辑研究

2021-01-16赵玉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符号主体

赵玉婷

(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念与诉求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特征。人们在价值观纷杂的世界中,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价值认同需求,价值认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价值认同的含义及其特征

1.认同及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理论根源于西方的“认同”理论,“认同”概念最早见于心理学学科领域。弗洛伊德与詹姆斯等心理学家指出:认同是个体潜意识地模仿团体的价值、规范进而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埃里克森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出发,指出认同以团体为前提,是个体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及特定的人生理想的趋同。西方哲学从“同一性”出发理解“认同”,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一书中提出“价值共同体”理论;[1](P8)社会学领域从社会群体出发,把认同看作为群体成员一致性的看法、感情。上述各领域“认同”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究认同的实质,而我国学者贾英健首次将“认同”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下,从人的活动的总体性出发,指出认同是从自我出发的交往性活动的产物。[2]自我出发与交往性的双同特点决定认同受到交往者自身特定的认知观念、利益需求、偏爱喜好的影响,人们更加倾向于认同与自身观念、利益需求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东西。因此,认同其实质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秉持特定的观念、情感、利益需求等因素对他人进行评价的问题,而这种评价其根本性在于对人的意义感的确定与评价,故而以贾英健为代表的国内学者指出,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问题。

基于“认同”理论,国内学者多在认可、共享的意义上把握价值认同,部分学者认为价值认同即人们对某类价值的认可,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此类似的看法有部分学者所主张的普世价值、主导价值;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从价值生成过程理解价值认同,把价值认同理解为价值主体为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而不断调整自身价值结构的过程,其体现的是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共识的自觉接受的态度。综合西方“认同”理论及我国学者对价值理论不同层面的理解,笔者认为价值认同其实质是具有自主性的价值主体在交往实践中通过价值认知、评价、选择等行为活动将一定的他人、社会的价值观念、标准纳入自己的价值结构中,并外化为价值行为的过程。因此,价值认同既可以作为具有一致性的价值共识存在,也可以是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实践。

2.主体的、互动的、生成的价值认同

基于价值认同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价值认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互动性及生成性。从价值主体分析,主体性是价值认同的基本特征,主体的自主性是价值认同实现的内生力量。价值认同的出现与现代性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现代性下的诸多问题是价值认同产生的缘由;另一方面,现代性取代传统的“外在强制力量”,解放了人的“自律”精神。“自律”本性即人的自主性的确证,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在平等交往中依据主体特定的利益需求进行自我认知、选择与实践的过程,不存在脱离主体的价值认同。从价值认同过程分析,互动性是价值认同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其一方面体现在价值认同过程中,交往双方的互动与相互作用是认同实现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价值认同过程始终伴随着价值主体与周围人和事的相互联系,人和事作为变动的关系影响着价值认同的实现。从价值认同结果分析,其具有生成性特征:一方面,价值认同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价值主体以思维与行动的实践获得自身价值观念、价值结构的定位与调整;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多元且快速变化的现代性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认同受诸多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价值认同的形成表现为渐进实现的过程。

二、从社会认知看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的实现以价值主体思想、行动的自我卷入为前提,因而价值主体较为成熟的心理机制与行为的实践是价值认同实现的自我保障。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摒弃传统的行为主义,将认知引入其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以符号建构、交互决定论及自我系统为主要思想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对价值认同生成逻辑的创造性理解,阐释了价值认同实现的逻辑必然性。

1.符号的入场——价值观传播的关键

“思维的力量在于个体使用符号表征事件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能力……知识根据抽象的相似被表征并具有意义,而不是按照孤立事件的详情。”[3](P446)班杜拉指出,人类具有符号表征的能力,符号是人与世界相互联结的纽带,也是赋予人类行为经验以意义的中介,人们通过符号表征对于特定行为解释并加以贮存,符号系统有助于形成关于人生的思想观点。正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符号表征能力,人们能够借以符号更好地理解其所处的环境,构建自身的行动指南,从认知上而非必须亲历地解决问题,进行具有预测性思考的行为实践,通过反思获得新知,并且能够与他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社会认知理论对于人类符号表征能力的认可,使符号成为价值传播的关键,符号的入场使得价值认同得以可能。价值认同的实现包括对特定价值的评价、选择及价值观念的实践,因而价值与价值观念作为价值认同的对象,其是否具有可认知性成为人类实现价值认同的关键所在。价值的哲学含义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一般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有用,有作用”,而价值认同理论所提的价值更多的则指伦理学所说的规范性的德性价值,即对于特定行为的德性评价标准与原则。价值观念作为价值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对价值关系的评价性反映所进一步形成的实践观念。[4]价值关系作为现实的客观内容存在,价值观念则表现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内容,其二者相较于客观实体的存在,具有相对的抽象性,而人们的符号表征能力恰是运用符号对价值与价值观念的具体描述,即以符号为中介实现对特定行为、事件的意义描述,从而使人们能在认知层面理解价值,实现价值的传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机能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符号,语言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人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正是基于符号对于经验的表征及人类对语言的掌握,人们在理解不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通过非亲历性的实践活动,消解时空的限制,获得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价值认同。

2.自我调节——价值认同的内生

社会认知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人们不仅是外界事件与环境塑造的反应性机体,同时是自我组织的、自我调节的与自我反思的。因此社会认知论反对行为主义将人的行为单一地归纳为外部奖励或惩罚的产物,其指出“人具有自我定向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安排结果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些控制”,[5](P335)自我调节作为调整人们认知与行为的个体机制现实性地存在。根据班杜拉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模式,自我调节机制作用的实现需要借助一系列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基于此他将自我调节机制作用成分划分为三部分,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与自我反应。自我观察是主体依据自身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念对自我活动的关注,其作用在于为评价行为提供信息,是自我定向转变的基础。通过对自我观察所获得信息的审视,主体进入自我调节的自我判断过程,即个体依据一定的行为标准,在参照性比较中实现对活动价值的归因与评估。随着自我观察与判断的发展,自我调节进入自我反应阶段,个体以自我评价性反应刺激自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整。内隐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子系统的作用下以循环的自我调节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动,促进自身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自我调节机制基于主体的自主性而存在,是对人的自我主导能力的确证,其与价值认同所强调的主体性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价值主体发挥自主性实现价值认同的内生力量。价值认同的主体性特征首先意指人作为价值主体,是价值认同活动的主体,价值认同在价值得以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价值主体的参与性活动而展开。在价值主体对特定事件自我卷入的基础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主体性的又一表征,而自我调节则是价值认同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要方式。基于社会认知论对人的自我定向能力的肯定,价值认同其实质是主体在外在事件、环境的影响与自我调节双重作用下的实现。自我调节的作用渗透于价值认同实践的全过程,其机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子系统功能的执行,即通过自我观察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获取特定的价值认知信息。在自我判断中通过对参照性事物(交往实践中他者的知行、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比较,确立价值准则、规范,进行价值评价。基于价值认知、评价的基础,自我调节机制进一步唤起自我反应,在价值认同过程中表现为价值主体自觉地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进行价值选择。在外界环境的变动性与自我调节的循环性双重作用下,人的价值认同也表现为循环发展的过程,价值主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不断反思自身,寻求意义,进行自身知行结构的调整。自我调节机制取代外在力量的“强制”,以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成为现代性下价值认同实现可能的内在逻辑。

3.三元交互决定论——价值认同的建构

社会认知理论持人格动因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该理论的重要特征。但在人格结构及人性和因果关系的分析中,班杜拉认为自我只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一部分,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人行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因此,班杜拉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摒弃单一动力论的思想,提出了具有三方互惠性特征的交互决定论。人既不是由内部力量驱使的,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者,人的行为与机能的实现是行为、人及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首先,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的实践,而现实的行为又决定了何种潜在的环境能对其产生影响;其次,行为与环境均对个人产生影响,这里的个人尤指主体的内部因素,行为的结果影响人的认知、动机、信念等因素的变动,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人的气质与性格的改变;最后,人的认知、动机、信念等因素影响其行为的实践,同时人以自身的气质、性格特征激活不同的社会环境反应。班氏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是贯穿其理论体系的主线,基于三元交互作用,人能够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学习的方式建构意义;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下以自我调节实现知行的调整,适应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

从价值认同的实践过程来看,价值认同的实现是社会环境与人的主体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价值认同与三元交互决定论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价值认同同一切交往活动一样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因此,价值认同涉及到价值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价值主体也受到其所处环境的社会价值标准、规范的影响,这种互动即交互决定论中人的因素与环境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他人的价值行为表现与社会的价值共识氛围影响着人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同时人的价值观念与实践也是他人价值认知的对象,是社会价值认同实现的前提,影响着一定社会价值共识的构建。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并不意味着价值共识的缺失,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与社会榜样、道德楷模的模范作用即社会环境对个人价值认同实现的外部保障。交互决定论中人的因素与行为的互动即认知与行为的交互作用思想,是对价值认知内化与价值行为外化的逻辑确证,人的价值认知观念影响价值行为的倾向与实践,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刺激特定价值观念的强化或调整。

三、社会认知论对增强价值认同的启发

基于价值认同的社会认知逻辑,价值认同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现代性社会背景下增强价值认同应以社会认知论为基础,围绕价值认同的特征,通过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价值共识引导与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人们获得价值认知,实践价值行为。

1.建立价值共识,完善价值引导

价值认同的实践过程受三元交互的影响,从价值认同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来看,现时代价值多元化特征取代传统社会的价值权威成为影响价值认同的重要环境因素。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多元化特征,而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均建立于一定的共同制约的基准上,价值共识是凝聚社会成员,保障社会稳定,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托克维尔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为,这时虽有人在,但构不成社会。因此为了社会成立,尤其是为了使社会欣欣向荣,就必须用某种主要的思想把全体公民的精神经常集中起来。”[6](P567)因此,基于交互决定论及当今时代背景,增强价值认同首先要构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价值共识,在我国即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要建立以教育者为主体,社会、家庭多方位参与的价值引导机制,完善价值引导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规范影响,价值共识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价值标准、规范自身对于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特定社会团体、教育主体以价值共识为主导内容与方向,对价值主体施加的价值引导。在价值认同的建构过程中,价值共识的建立及其引导作用的发挥是增强价值认同的社会动力。

2.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价值认同自觉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在交往实践中,通过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交互影响实现的。交往实践是价值认同生成的社会活动场所,人们在价值认同中形成交往关系,以此进行思想、观念、价值等更为广泛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在评价交往活动时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价值主体在交往实践中的参与度及不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价值认知的发展方向与价值认同的实现。基于社会认知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证,从价值认知的交往实践过程出发,增强价值认同即要发挥价值主体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社会宣传等手段调动人的价值认知参与性,使人们在交往实践中能够自主自觉地对其行为进行价值反思、意义追问;另一方面,尊重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即以平等、真诚、宽容的原则,营造良好的价值互动氛围,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价值认同是在主体间的互动中形成,在现时代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价值主体间存在着价值差异与冲突的现象。因此,价值认同离不开对他人差异性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有利于提高价值主体的参与性,使其在与他者异同性的辨识基础上自觉地进行价值反思,实现价值认同。

3.提高自我调节技能,促成价值认同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表明,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技能指导他们的行为及行为策略,以达到特定的目标。在价值认同的实现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思与反应的行为活动影响价值主体认知结构的调整,是价值观念外化为价值行为实践的内生力量。因此,在价值主体积极参与交往实践、进行价值反思的基础上,提高价值主体的自我调节技能是增强价值认同的必然要求。借鉴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牢固可靠的社会榜样,通过榜样作用使价值主体形成对社会榜样价值的意识,进而使其获得较为深刻的自我观察能力;第二,价值主体要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与交往对象进行理性的沟通与交流,在价值观念的碰撞中形成较为准确的价值评价;第三,价值主体要广泛而充分的练习,即价值认知向价值行为实践的转化,充分的价值实践能使人们加深对特定价值观念的理解,促成价值认同的实现。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符号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符号,比多少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符号的由来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