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21-01-16尤文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尤文梦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P2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达到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形态的辩证否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特有的生成逻辑。国内外严峻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念及中国传统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国内外严峻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绿色发展与经济建设矛盾突出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均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生态破坏;另一方面,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我国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究其原因,这既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生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又是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剧烈干扰和破坏,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累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灾害,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严重后果。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2.生态法治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生态法治建设体系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仍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在立法方面,没有清晰地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立法条文空洞,缺乏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加之对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在执法方面,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尚存在监管不力的漏洞。长期以来,我国对环境事故的惩罚多采取事后罚款的方式,难以形成法律威慑力。再次,在司法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解决环境纠纷的司法服务,环境司法尚未专门化,对环境污染受害方补救不力。最后,在守法方面,由于信息公开举报制度不健全,生态法治难以形成长效的“自律”保障机制,公众生态意识难以转化为生态行为。因此,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实乃当务之急。

3.全球性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很多国家认识到,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才能出现经济“无限的增长”。但是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客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一方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除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与物质材料,并且通过转嫁环境危机以实现国内生态的改善,“经济全球化中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中国,通过进口商品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在转移了能源和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同时,却没有作出合理的补偿。”[2](P136)发达国家的环境掠夺,直接危害了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污染防治的成本。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生态保护已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重视,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环境标准较低,暂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面临环保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如何兼顾环保和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

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3](P222)“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P45)其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在剖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时,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5](P560)其三,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实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P120)由此可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历史和文明形态的更高层次、更高阶段。其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论”的自然价值理论的基础。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7](P153)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P209)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升华。

2.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例如,毛泽东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祈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其关于控制人口、勤俭节约、植树造林、资源利用等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指出:“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9](P475)邓小平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谈发展,才能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0](P363)江泽民在领导全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多次提及“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意识”等,他形象地指出:“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1](P532)胡锦涛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代。

3.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天人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比如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详细说明了要“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的重要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借鉴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习近平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即吸收借鉴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而“佛教的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重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2]由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在继承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实践发展起来的。

(三)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十八大以来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用实践履行了其生态承诺。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即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13]后来,习近平先后主政福建和浙江,环境保护的问题从未远离他的视野。在此期间,习近平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从1996年起,习近平先后五次到达福建省长汀县,实地调研并指导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可见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长汀县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在浙江,习近平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2005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求实现二者的共赢。作为经济大省和出口大省,生态建设成为浙江省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正是随着他工作的轨迹,在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的。习近平长期从发展最薄弱的地方入手,凸显了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在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成功实践,深刻反映出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积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四梁八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从民族未来与人民福祉的高度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未来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4](P36)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充分认识自身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共产主义者为达到自己所毕生追求的目标——“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努力”的必然选择。“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4](P209)形象地彰显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建设总要消耗能源与资源,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又会制约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一定的财力物力,对经济建设造成影响。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一方面,保护好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

2.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公共产品,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作为重要执政目标与生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与人民福祉、民生所向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民生领域的战略意义,多次要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15](P236)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来源于其人民性,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梦必然是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16]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7]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发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呼吁,“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美丽中国建设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实现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发展观等。建设生态文明,是确保当代人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

(三)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1.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反映了个人采取绿色化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黑色经济”转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由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总而言之,只有倡导绿色生活、实行绿色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P210)首先,在立法中要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18]其次,在执法方面,要建立系统的环保链,加强环境监管,重视非政府民间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监管中来。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提出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15](P241)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机制改革创新。再次,在司法方面,要树立现代环境司法理念,法院要高效负责地受理环境案件,实行环境司法专门化,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9]最后,在守法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的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而采取的必然手段。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加之生态安全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因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后果,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世界各国应打破封闭的治理思路,转而创新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环保合作机制。习近平始终认为生态问题因跨地域、跨时空而存在连带效应,由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问题的全球合作,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意承担更多生态责任,尤其在核军控裁减、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都积极履行自身责任。”[20]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将推动世界和平。

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4](P212)在此指导下,中国积极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共同实施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计划,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交流,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并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套全新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顺应了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定胜天”的豪情万丈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再到“美丽中国”的新蓝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矫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论述。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在“向自然开战”的思想影响下,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不断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了大量植被受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认真总结和反思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关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打破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的局限,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重新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轨道。

2.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新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阐释,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战略规划、监督机制以及实践路径。

作为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前瞻性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与民族复兴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高理论指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1.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客观需要,又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途径等相关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思想层面有了极大提高,在制度层面也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法律回应。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是很有远见、很有深意的重大战略举措。

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重要检验。“在实际工作方面,国家查处了以宁夏中卫明盛染化有限公司污染环境案为代表的一些环境污染案件,并对涉事方进行了法律制裁,对社会各界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21]此外,“APEC蓝”的出现、塞罕坝草原的建设,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人类尊重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公众的生态意识从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以实际行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时代。

2.肩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

当前,协调生态保护与国际自由贸易的关系,提高基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必须直面的艰巨挑战和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同样是反驳“中国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等不和谐论调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与完善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价值担当。一方面,其思想对于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遇到的环境难题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环境污染代价,不少国家在弥补环境污染时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已经超过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

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站在世界地图前”指出:“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P59)我国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际环境问题的重视,更加释放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担当全球环境治理的强烈信号,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中国贡献。

总之,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加自觉地珍视自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步调一致,以现代创新实践打造一种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模式,屹立在生态文明的东方。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