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卡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探索

2021-01-15孙琳

收藏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画派唐卡西藏

孙琳

唐卡艺术以视觉图像载体唤起宗教文化对我们感官的冲击和洗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吸收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及印度、尼泊尔、犍陀罗、波斯和于阗等佛教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融合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用自己沧桑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西部各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发展与历史变迁。

一、唐卡艺术的内容题材

唐卡艺术广泛涉及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成为研究西藏宗教、历史、民俗、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通过唐卡作品我们既可以领略藏传佛教艺术的那份神秘与威严,凝思其中蕴含的经典仪轨,也能瞻仰西藏人用画笔记载的西藏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肖像及其生平事迹,还能直观的欣赏到富于生活气息的民俗场景。总体来说唐卡艺术内容题材主要包括:宗教题材、历史题材和民俗题材。

唐卡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线,既体现了各宗教流派的仪轨教条,又充分融合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情趣。其形式绚丽多彩,既有藏传佛教史上重要的上师大德,又有各教派的本尊、变相、菩萨、金刚神、护法神等(图1),当然更不乏经变故事、本生故事等传记题材(图2)。此外,还有千姿百态的曼陀罗唐卡,展现佛教的宇宙观念。其中佛传类作品多采用多图形式,在借鉴连环画长卷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单幅通景图,也称异时同图画,即在同一画面上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中的若干情节,画面中不存在明显的间隔,通过将主体形象夸大或细致化描绘等手段,聚焦观者视线于中心的情节上,使单幅画面既独立存在,又可相互连贯成为一体。

历史题材作品采用单幅或多图形式,格萨尔王传、历代赞普事略、八思巴生平、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直到历届达赖喇嘛事略等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事迹在唐卡中创作中可窥一斑。如《洞悉神秘—五世达赖喇嘛的神幻经历金卷》(图3),收录了67幅作品,通过双连画和三连画的形式展现了886个主题。明清已降,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藏绘画艺术逐步融入西方艺术因素,对于达赖喇嘛等上师的描绘逐步摆脱了神圣化的束缚,在保留形象化、装饰性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追求表现真实场景。现当代唐卡作品,画面试图借鉴油画肖像画的表现形式,强调空间结构的透视关系,这无疑是对肖像唐卡作品的创新尝试。

17世纪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对西藏寺院的艺术创作的支持,各种官办艺术学校(bzo-sbyongslob-gsar)、唐卡繪画艺术行会(bzo-sbyong-mtshar-thang-bris)以及画师行会(Iahbrispaviskyidsdub)等绘画机构得以建立发展,促进唐卡创作,藏医、历算唐卡、民间说唱唐卡、祈福还愿唐卡等世俗题材日益成为唐卡创作的一部分,为研究西藏民族生活及风俗活动提供参考。其中建筑胜迹类唐卡多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重要寺院建筑及佛塔为主体,突破透视、空间限制,采用散点构图形式将建筑群重新排列组合。此外,画面中常将建筑与修建过程、庆典活动及商贸活动联系在一起,生动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

二、唐卡艺术的风格特点

在经历了前弘期和灭佛运动的动荡后,唐卡艺术在后弘期迅速发展,出现了“齐吾岗巴画派”“勉唐画派”“钦孜画派”“噶嘎玛噶孜画派”“勉萨画派”等为代表的本土风格画派。各画派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借鉴吸收各种绘画技巧,促进唐卡艺术不断变革发展。

齐吾岗巴画派主要流行于13世纪卫藏地区,由雅堆·齐吾岗巴活佛创立。该画派在借鉴和吸收尼泊尔画派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吐蕃和分治时期卫藏地区的绘画特点。构图形式上常以主尊占据画面中心位置,护法诸尊整齐有序分布于四周方格之内,画面喜用暖色调,人物造型简洁,衣着单薄但饰物沉重感强,背景上尤善以卷草纹为饰。由于历史传承原因,有关该画派创始、流传及发展的文献记载和相关造像量度多以失传,目前学者和画师们力求从文献记载以及夏鲁寺、白居寺等相关壁画遗存入手,力图恢复、重构齐吾岗巴画派的传承体系(图4)。

勉唐画派形成于赞普时期,发展于帕竹时代中后期,兴盛于15世纪卫藏地区,由勉拉·顿珠嘉措创立。他博采众长撰著《造像量度如意宝》,详细阐释勉唐画派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及具体的实践方法,对西藏后期各画派绘画风格产生一定影响。该画派在造像度量上法度严谨,线骨潇洒,色彩柔和明艳,气韵空灵(图5)。

钦孜画派流行于山南和后藏地区,由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创立。该画派在构图形式上继承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但在背景处理上借鉴汉地绘画。与同时代勉唐画派尚“文”,善绘菩萨、度母等静谧形象不同,钦孜画派尚“武”,更多沿承齐吾岗巴画派的风格,善画忿怒相,注重描绘人物细节,色彩厚重强烈,善用对比色。此外,钦孜画派精于绘曼陀罗,画面精致繁复,细腻工整(图6)。

噶玛噶孜画派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主要流行于藏区东部,因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16世纪左右由南喀扎西活佛以梵式金铜佛像为范本,并深受同时期勉唐画派大师噶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创立该画派。经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撰写《线准太阳明镜》,奠定该画派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接触到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并结合没骨技法和云南民族绘画的色彩体系而独树一帜。他将克什米尔和中原汉式审美融入藏族传统美学,倡导“意象美学”,在创作中通过写生平民生活融汇到唐卡创作中,使人耳目一新。噶玛噶孜画派强调大胆创新,有一整套研制金汁和涂金、磨金、勾金、刻金、染金等技法,使颜色力透纸背,不易褪色(图7)。

勉萨画派以日喀则为中心,产生于17世纪中叶,由追古·曲英嘉措大师创立。他系统继承了勉唐画派的绘画特色,兼收“藏孜”浑厚凝重和“康孜”清丽明快的风格,同时融合印度、尼泊尔和汉地绘画艺术形成一种造像度量严谨、层次刻画丰富细腻以及用色娇艳热烈的风格特点。该画派以《量度经》作为绘画制作的“标准样式”,延伸到拉萨、康区及青海等地,并对热贡唐卡影响深刻(图8)。

除红唐、黑唐、金唐及彩绘唐卡外,珍珠唐卡、缂丝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和织锦唐卡等工艺唐卡作品异彩纷呈,画面将镶嵌、堆绣、刺绣等工艺与佛教艺术完美契合,相得益彰(图9)。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延伸

唐卡作为西藏、青海等地民族生活中用于崇拜、祈福的艺术形式,既可揣在怀中便于迁移携带,亦可用于盛大的“晒佛节”等佛事活动,实现了宗教教化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相较于壁画等艺术形式更具传播性。随着市场化、商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唐卡创作逐步由寺院传承向产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1987年西藏刚坚公司唐卡绘画组设立,拉开了唐卡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藏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唐卡作坊、传习中心、民间唐卡学校等应运而生。2013年6月西藏唐卡艺术传习基地暨西藏唐卡画院成立,画院通过专题讲座、举办展览、作品鉴赏等形式促进唐卡艺术传播发展。保護、传承、发展和创新唐卡艺术不仅成为时代使命,也已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此外,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民族大学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开设唐卡专业。新生代的画师们不仅注重对传统绘画风格的传承,也将现代绘画技法融汇其中,风格各具特色,使唐卡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使我们在唐卡产业化繁荣的表象下不断反思如何建立完整的产业体制和内外兼修的教育模式,使唐卡艺术文化修养、工巧明造型法度和绘画技艺等方面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内地艺术家进藏热潮的兴起,西藏主题绘画逐步成为中国美术史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几代艺术家在融合汉地工笔重彩和西藏本土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绘画元素,形成具有现代西藏本土绘画特色的新样式—西藏布面重彩艺术。其创作以西藏本土文化为基础,在绘画语言上以工笔重彩为依托,既继承了唐卡作品细致精炼、用色浓艳的特点,又以神韵生动的艺术追求取代严谨缜密的宗教秩序,在运用西藏传统民族艺术符号基础上超越宗教意识局限,突破材料束缚,将水墨、水彩、油画、综合材料等融入其中,尝试在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更加强调艺术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家的自我感受,表现艺术家对西藏民族艺术观和宗教观的理解与体悟(图10、图11)。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唐卡艺术不断借助融媒体手段,借助线上线下展览、网络媒体等手段使我们在欣赏作品之余,还可以了解传统矿物质颜料制作工艺,零距离观看画师绘制过程,并与画师沟通之交流从矿石研磨工艺到丹青化彩凝聚成庄严妙相的绘制过程及其中蕴含的创作心得,使观众真正领略隐藏在艺术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民间工艺。

猜你喜欢

画派唐卡西藏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立体画派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以恭敬之心绘画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