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课例研究

2021-01-13胡文耕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例古诗文深度

胡文耕

(一)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关注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倡导合作学习,同时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活动设计

所谓活动设计,是指以学生“学会”为目标而开展的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体验的学习活动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三)课例研究

所谓课例研究,是指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主要特征。

(一)关于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中早有萌芽。1956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即提出“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别”,将知道、领会层次的学习确定为浅层学习,而将思辨、创造、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活动归于深层学习。1976年,美国学者玛顿提出表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概念。在一项关于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两种策略:一种是表层学习,学习者试图记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一种是深度学习,阅读者试图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学术内涵。

深度学习追求知识的理解及其逻辑意义的探寻,是一种主动的、高投入的涉及高阶思维并且学习结果迁移度高的学习状态。在中国,黎加厚、郭元祥、田慧生等学者对“深度学习”开展相关研究,揭示了深度学习具有在知识迁移中决策与问题解决特征。

(二)关于学习活动设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重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是认识产生的基础。列昂捷夫揭示了“活动”在“主体—客体”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在主体学习特定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客体对象过程中,“活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中介”作用。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具有实践性的学习一般都以“活动”为基本学习的方式,最好的应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设计与专家研究活动类似的任务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实现知识的多种建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學习活动”是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保证。

(三)我们的研究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为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研究亟待整合“学习活动”与“深度学习”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路径是:依托统编语文教材(五四学制),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为路径,在日常教学中以古诗文学习活动设计为突破口开展课例研究,力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辐射效应,帮助更多的初中一线语文教师有效使用统编教材,改进古诗文教学,提升语文学习效益。

(一)开展古诗文学习活动设计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性研究

我们以古诗文学习活动设计为抓手,将深度学习理论融入活动设计之中。深度学习理论指引下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究,注重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将单一的知识传授和“问答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诵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分析与探究等言语实践活动为基点的师生互动模式。

我们积极开展古诗文深度学习的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开展目标贯通五环节的古诗文深度学习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关注目标与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环节的匹配性、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师生互动的启发性以及深度学习融合的有效性,形成了体验式的深度学习、鉴赏性(理解性、比较式)的深度学习、生活化的深度学习等多种深度学习模式,并基于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策略,研制形成了课例研究观察记录表(见表1),以此作为课堂观察研究的重要量规。

(二)形成日常课例教学和教研方式探索的同步性研究范式

课题组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课例研究带动教研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日常课例教学和教研方式探索的同步性研究基本范式。其核心是将深度学习理论融入古诗文教学,开展“目标贯通的五环节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古诗文深度学习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一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一种对文本的文体、语言、结构、修辞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是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也是争取理解文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对课文的整体解析,也要关注对重点语段的细读。只有教师首先深入分析文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二是目标贯通。立足单元教学主题开展古诗文篇目教学设计,将单元教学目标和古诗文篇目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课时,形成单元目标——单篇目标——课时目标层层呼应的目标体系。每一堂课都融合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精心开展学习活动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三是要素聚焦。这里的要素,指的是学习要素。所谓学习要素,就是本节课应传授给学生的“核心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目的就是要以明确的语文核心知识引领师生开展古诗文学习活动,使得古诗文教与学不断趋向“明里探求”层次,也就是对课文究竟“需要教学哪些古诗文知识”“需要进行哪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它的教学体系是怎样的”等问题具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四是活动贯穿。注重活动与探究,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统编语文教材的基本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内容。学习活动设计是初中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文教学走向深度学习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初中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依据古诗文文本特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各种体验活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要杜绝“提问+明确”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设计,弃传统的逐词逐句串讲的机械模式,与把古诗文教学变成简单告知答案的行为。而是要通过设计“活动”来架设桥梁,通过完成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从“不明确”走向“明确”,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活动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这四大要素中,文本细读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目标贯通是深度学习的导向和原则,学习要素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习活动设计是深度学习达成路径。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课题组在日常教學常态下开展课题导航的主题式课例研究行动。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设1—2节随堂公开课。课前,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制定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学设计)。课中,执教者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其他课题组成员、乃至全体语文教师观摩活动落实情况和学生学习表现。课后,集体研讨,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优化日常教学习活动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目标贯通五环节的初中古诗文教学设计范例和教学实录,为更多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3.关注课例反思与成果呈现

课题组成员运用“先学习后实践、边实践边反思”的课题研究思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深度学习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在课例研修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深度学习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课例反思中形成课例研究报告,为初中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古诗文深度学习的参考样本。

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见表2: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课例研究充分发挥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得参与课例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在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专业的持续成长和进步。

猜你喜欢

课例古诗文深度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课例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