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价值

2021-01-13师永伟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大别山红色

师永伟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是一道天然的分界,它以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地位而著称,被人们称为革命史上的“名山”“圣山”。大别山从1921年直至1949年,创造了“红旗二十八年不倒”的奇迹,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这一地区曾出现了四度辉煌(1)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支点。大别山人民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别山区遗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红色文化,成为我国红色文化中极具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利用价值的地区之一。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是必然趋势,也是必须要做好的社会性课题。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

大别山地区形成的红色文化积淀丰厚、历久弥新,焕发着耀眼的时代光辉,既是警示世人不忘过去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是昭示后人前进方向的明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推动力,传承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现代化(2)孙宜芳:《红色文化现代化的三个维度》,《红色文化学刊》2020年第3期。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放人民、建立富强国家作为奋斗目标,无数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事业中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图谱,这其中就包括在大别山区形成的红色文化。大别山人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前后坚持斗争28年,在革命的各个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指挥,党旗从未倒下,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面旗帜,实现对它的传承创新就是对中国革命精神图谱的赓续,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实现以文化人的初衷,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更为强劲的动力。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是更为深沉和持久的力量,是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梁八柱”之一,必须长期坚持,且要不断加强。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掷地有声地讲述着先烈们为理想和革命奉献生命的感人事迹,是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问题的“金钥匙”。大别山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广泛参与各项斗争。在农民运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进程中都有它的身影,并且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毕竟中国红色政权出现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它的传承创新说到底是对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缩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三是讲好红色故事的要求。讲好红色故事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要求,是教育人们敬畏先烈、珍惜现在、面向未来的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的新路径。(4)张虹:《大别山红色文化故事化传播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需要讲好人民创造历史的故事、全国各族人民一致奋斗的故事、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故事。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就是要对红色文化进行全面把握和理解,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集中展示其中的感人事迹、全面阐释其中的精神要义,这就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红色文化进行传承,不走样、不打折地继承下来;另一方面,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整理与研究,形成具有体系性的文化整体,以创新的思维进行再传承。尤其是口述史等新方法的兴起与发展,在新媒体的助推下,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更是成为一种可能。

四是大别山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别山区作为革命老区,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的限制下,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困难群众数量庞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但同时也要看到,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是该区域的优势,也是实现该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永跟党走的文化基因,被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是当地人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基本动力源泉;其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针对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文化产业,不断扩大辐射和带动半径,切实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最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红”“绿”两种资源的利用和它们间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造福老区人民的“硬核支撑”,真正实现大别山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5)丁新伟:《“红绿”资源是“硬核支撑”》,《河南日报》2020年6月5日。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与挑战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涌现了一批丰硕成果,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突出特征、时代价值、努力方向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力推动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化,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外发内生型先进文化(6)夏慧、汪季石:《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鄂东就出现了党的早期组织。党正式成立后,“一大”代表不断活动在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组织很快就在这一地区诞生。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不断高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武装暴动在这里爆发,成立苏维埃政府,一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土地革命时期后期,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击败了敌人的多次清剿,坚持红旗始终不倒。到了抗战时期,大别山区建立了系列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并建立了统一战线,信阳挺进纵队、独立游击第五大队、新四军第五师等纷纷开赴抗日前线,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武装。至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最好的注脚,直接促进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从大别山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红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出现早,俄国十月革命后,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就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于1921年11月在湖北黄冈成立了中共陈策楼小组,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二是影响远,从农民武装暴动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在革命的各个进程中都创造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成绩;三是贡献大,大别山区随处可见家家有烈士的情况,“一寸山河一寸血”是真实的写照,大别山区的红安、大悟、新县、金寨、六安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这是对大别山人民作出的牺牲与贡献的最直接证明。

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已经对一些基本问题取得了共识,形成过程、突出特征、时代价值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为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夯实了基础。首先是大别山区域成立了一系列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如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大别山精神研究院、郑州大学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心等,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专业化的研究与宣传;其次是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的出版,如《大别山红色文化与中国梦》《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大别山红色故事汇》等,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集结;再次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大别山区域各地召集举行了系列学术研讨会,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与阐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最后是大别山区各地政府关于红色文化展开的合作越来越多,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市县不断加强战略合作,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合作框架逐渐建立起来。

尽管来说,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奠定了基础,但其中还是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还有较多需要深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大别山精神研究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比较研究。针对前者而言,各界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较为集中,也产生了诸多学术成果,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科学文本表述。目前,大别山区各地对大别山精神的表述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也产生极大的阻碍。鄂豫皖三省的相关部门应联合组织起来,早日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文本表述。针对后者而言,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比较研究尚较薄弱,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相比较少,与其地位不相匹配,当务之急是组织力量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并不断强化对比研究,以凸显其独特性。

二是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甚大。当前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不断出现,并不断出现新的变种和新的形式,抹黑英雄、否认历史、恶搞英雄等事件的连续出现就是表征之一。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凝练而成的,是社会的宝贵财富,错误社会思潮对红色文化基因的否认、抹黑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任,对社会正常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对真实历史的再现与再阐释,是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的有力回击,可以有效地净化社会风气,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对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莫大的意义。

三是创新思维运用不够。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砝码,因循守旧、默守陈规是创新的天敌。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对创新思维运用不够,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原有的模式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做法司空见惯。在大别山区,受自然和人文的影响,新思想、新理论的引入与运用较少,传统做法较多,这样就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别山区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善,创新力度有所加大,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增添了新动力。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原则

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与方针,针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特性,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的各项保护措施,根据实际制定保护规划,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把红色文化遗产安全放在首位,时刻确保红色文化遗产安全。强化分类保护、科学保护、精准保护的理念,转变保护方式,即由传统的点状保护,逐渐向线状保护和面状保护转变,统筹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保护,最终实现留得住文化根脉、看得见乡愁、寻得见诗和远方。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红色文化多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资源,往往是由多种资源组合而成,与其他文化现象有诸多联系。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观,主要是考察红色文化发展历程、梳理红色文化发展脉络,明确红色文化活态变化,预见红色文化未来走向;二是环境观,涉及的是红色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与作用,外在表现是其对环境的依存程度;三是文化生态观,主要是明晰红色文化与人文生态、社会制度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并寻求它们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点和契合点;四是文化功能观,强调的是红色文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7)王巨山、夏晓晨:《整体性原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人民既是红色文化传承利用和保护展示的力量所在,同时也是旨归所在。红色文化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强化其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服务等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的领域的效用,推进红色文化与其他关联性产业的有机融合,坚持共建共享,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并“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挖掘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实行差异化的利用措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挖掘红色文化的个性,最大限度传承地域文脉,以特色立身、以特色取胜。因地制宜的另一个应有之义就是敢于创新创造,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因地制宜才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有前途的,极力避免同质化。

(五)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

继续借助越来越多的开放合作渠道,把开放合作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利用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途径,借鉴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方面要增强红色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辐射半径,提升影响力和感召力,打造红色文化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善于吸收有益成果,在拿来的同时实现超越,引领红色文化传承利用潮流。

四、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思路

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一)历史文脉与行政区划相结合

大别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战略要地,鄂、豫、皖三省数十县分布四周,历史文脉厚重,各地又独具特色。以大别山为线索,以历史文脉为理路,再加之现行行政区划,勾勒出区域红色文化开发布局的新图景。以红安、新县、金寨等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为核心,以具有极强的历史文脉关联性,且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红色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为重点,首先串联区域性的红色文化遗产点,构建地区红色文化发展极;以此为圆心,向四周均划定延展区,形成更大规模的红色文化发展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联合半径,三省实行整体性发展战略。

(二)国家战略与各地亮点相结合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从国家层面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同时,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长征河南段是以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主,以长征路线为轴,以重要历史事件为依托,再加上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保护利用展示主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是大别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别山区广大乡村走向富强的动力源,要加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8)孙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机制与实践路径——以新县田铺大塆为分析样本》,《河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新起点,整合大别山区的古代文明探源文化遗产、古代都城文化遗产、人文始祖文化遗产、姓氏根亲文化遗产、古代名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文化亮点,进一步提升大别山特色文化遗产的辨识度。

(三)红色文化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红色文化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均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在传承创新过程中同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叫响地域品牌。地域性不能丢,丢了就丢了灵魂。打造连片发展格局、实现整体性发展是红色文化的大潮流。故而,地域性与整体性结合才是红色文化发展的正道。红色文化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结合,首先是保持文化遗产的特色,然后是按照核心带动、线性串联、区块发展、节点提升、形成合力的原则,以红色文化高度富集区域为核心,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的区域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资源核心,以资源集中地为地域核心,再整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其间点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使红色文化在空间和内容上都形成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红色文化发展的大跨越。

(四)红色文化传承利用与保护展示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先辈们留给当代人的宝贵财富,针对其特性,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划定核心保护区,在严格保护、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梳理资源、摸清家底,厘清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大力挖掘和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实施好文化传承工程,在新时代使红色文化大放异彩。在做好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适当开发红色文化的资源价值,整合大别山区的旅游资源,创建品牌,使红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会说话”。合理、科学地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创新、务实地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实现红色文化沿线生态、文化、经济全面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经济增长点。(9)段思思:《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安徽日报》2019年11月26日。

五、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策略

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些许隐忧,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推进这一进程,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不忘历史、不忘先辈,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

(一)学术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保障

传承创新的主体是红色文化本体,衍生出的是其蕴含的价值和观念,充分发挥学界的研究功能,从学理的角度冷静思考,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学术创新,大胆建设文化特区和进行公共阐释,为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新模式、新路径,并最终在展示上下功夫。

强化基础研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企业智库,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议题,强调基础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计划,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布局科学的研究体系。在重大问题及极具现实意义的选题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尤其要吸纳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产业、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加入其中,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规划。同时加强对附属文化遗产的研究,规划若干片区,深刻阐释红色文化各要素、红色文化与地域其他文化系统的联系、红色文化与共同体文化系统的关系,树立全国性的研究标杆。

强化学术创新。一方面是继续提倡加强文化特区建设,所谓文化特区就是在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设立的具有特殊文化政策的区域,为红色文化集中发展提供条件。在河南省文化特区中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特区,这就必然包括大别山红色文化特区,且大别山区是特区的核心。文化特区以文化引领发展为核心,凸显文化的核心价值,为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10)师永伟:《河南省文化特区建设刍议》,《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另一方面是公共阐释理论的广泛运用,使文化的公共性得到最大发挥,在理性研究与创新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有新发展。(11)师永伟:《论公共阐释与地域文化创新发展——以中原文化为中心》,《郑州师范教育》2020年第3期。

实践决策创新。总的来说,在学术研究创新的基础上,最终的落脚点在实践决策创新上,这是学术研究的继续,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最为重要的是红色文化的展示方面,目标是要把大别山区打造为“露天博物馆”“展览馆”,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全貌。以现有的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遗址及遗迹、主题公园等载体为基本平台,提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展示水平,建成全域展示的新图景。

(二)“五进”: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抓手

在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受众范围,形成大规模的传播群体,汇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其中就是需以“五进”作为重要抓手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进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地方,而青少年又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三观”。大别山红色文化进校园需要完成三个步骤:首先是红色文化进教材,各个学校根据实际编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以此作为基本教学依据;其次是红色文化进教师,教师作为最主要的红色文化讲述者,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对历史做到真实全面把握;最后是红色文化进课堂,学校需要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和课程完成这一任务。另外,在红色文化进学校方面,大学校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是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2)江峰等:《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探微》,《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二是进机关。机关是为民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当地发展的主心骨,机关工作人员的态度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红色文化进机关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宣传与阐释到位,可以张贴红色宣传标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或比赛,使红色文化从形式上进入机关;二是文化浸润到位,这也就是要使红色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把革命先辈为民、亲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继承下来,转化为积极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内在动力,同时把这种精神传递和感染更多的人,真正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是进社区。社区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区域。红色文化进社区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要义以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标语、横幅的形式予以张贴,还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建设红色社区和文明社区,开展评选社区优秀工作者活动。另外也可以注册红色志愿者岗位,招募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把红色文化的大旗在社区高高飘扬,让红色文化越来越有市场与活力。

四是进企业。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助推企业快速发展,而红色文化进入企业的主要途径就是进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成为企业员工的最基本信念和信仰,使红色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把红色文化转变为企业与企业员工积极作为的基本动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企业中建立研究院或与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合作,采取派驻的方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

五是进网络。在自媒体和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战场,也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增强红色文化的触网能力与水平日愈显得十分必要。红色文化进网络主要是建立专业的网络传播渠道,发布可靠准确的信息和知识。针对前者而言,就是要建立网站,抑或注册平台的官方账号;针对后者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拥有专业知识的制作团队。归根到底,红色文化进网络依靠的还是文化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就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感人的、不为人知的文化点,再加上现代化的媒体包装,只有这样才能触网成功。

(三)文化新业态: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

聚焦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培育支柱性文化产业,把“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红色文化的数字再现工程和网络展示工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是大势所趋。当前,大别山红色文化游要立足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保护展示区,延长辐射半径。尤其是要在红色文化遗产旅游方面下大力气,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打造成为知名度高的黄金旅游线路,每一条线路均串联起若干相关的红色文化遗产点。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形成文化与自然风光并存的游览体系,将大别山区打造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另外,大别山各地的地域特色文化也为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积极实施联合发展战略和全域旅游战略,鼓励文旅的连片式和整体性发展,实现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质量。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壮大文化企业实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组建具有大别山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军。实施“文化+制造”“文化+农业”等“文化+”工程,调整产业布局。遵循核心带动、区块发展、节点提升的原则,以新县、金寨、大悟等为核心,建设放射状、区块式的发展格局以及文化区,大力支持县域和乡村文化产业布局。树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意识,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和信赖度,擦亮大别山区的整体形象。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发展成果,打造智慧红色文化发展新模式。利用虚拟技术,实行数字化再现,以直观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之处。在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重点公共文化场所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扩建体验区,引入展示技术。以4D成像、5G传播、人工智能、投影技术、水幕激光、声控技术等现代性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演绎红色文化的当代诠释。实施网络展示工程,增强红色文化触网能力。开展网络文化精品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主体互动创新计划,加速推进传统红色文化的网络化,打磨一批精品网络文化作品。加入“互联网+红色文化”行动,扩大网络传播范围、增加网络传播力度。有条件的可开设推介专栏或在更高级别的媒体上展示,定期或不定期推送相关内容。还要注意利用现代融媒体平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拉近红色文化与受众间的距离。

(四)文化新生态: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建设、配套设施、政策法规等方面重点支持,加快红色文化的廊道建设,把大别山区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基地。

完善红色文化管理体制,赋予管理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对文化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遗产基地的遴选,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与提升。加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支持新县田铺大塆等新发展模式的运用与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强化红色文化的标识与赋能功能,在人文景观设计中凸显历史文脉,重点对建筑设计、道路命名等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地方进行重塑,新县的“红旗飘飘”雕塑就是典范之一。

抓好交通、环境等配套设施重点项目,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创造更加便利的旅游环境,为文旅融合创造条件。强化人才支撑理念,培养和引进一批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高端人才,建设专家库;同时也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柔性引进新观念,引入稀缺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不断健全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模式,除各级政府直接投入外,还要发挥好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把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理念贯穿改善文化生态全过程,将呈线性存在状态的文化遗产诸要素组合起来。所谓廊道,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运河、道路,亦可以是旅游路线。其主要特点就是把同一地理区域或同一人文区域内的若干个文化遗产要素集合在一起,这样既为系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辟新路径,同时也起到了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在红色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中,文化生态改善工程就凸显了价值,再加上新业态的推动,红色文化整体性发展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五)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点所在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促进伟大事业。在新民主主义伟大革命进程中,大别山区涌现出了董必武等“一大”代表、沈泽民等大批革命先烈,他们为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懈努力奋斗,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斗争环境下,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苦难、不怕牺牲、永跟党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孕育其中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加油干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当代传承创新的重点所在。

大别山精神传承创新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当代阐释工作。这需要从“理”和“用”两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中,“理”是指理论,理论创新是前提,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走向是基本趋势,所以选择与公共(公众)结合的理论是重中之重。公共阐释、公众史学(公共史学)就是可以选择的选项。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自然就过渡到了“用”的问题上来了,也就是要有全新的举措,以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进行工作,以高质量作为发展目标,以此解决大别山精神在传播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13)张志君:《关于大别山精神传播创新的几个问题》,《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1期。大别山区的民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等雅俗共赏的形式值得继续发扬,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大别山精神统一的科学的文本表述是当务之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肯定了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对大别山精神从更高的层次上加以理解。大别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都是必须要传承的宝贵精神,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字表述就严重阻碍了这一进程。因此,鄂、豫、皖三省有义务推进大别山精神尽快形成统一的文本表述。一旦出现统一的科学表述,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14)裴艳丽、程炜英:《大别山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红色文化学刊》2021年第2期。

总之,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面推进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学界、政府、群众等诸多力量的多方参与,在学术基础研究、积极实施“五进”、创新红色文化新业态、营造红色文化发展新生态、挖掘大别山精神精髓等方面多下功夫,且是下大功夫、下真功夫、下苦功夫,不断提升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标识度和知名度,最终实现把大别山打造为具有全国标杆意义的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大别山红色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红色是什么
又见大别山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基于微观视角下旅游发展对农户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