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初心与使命的百年记忆

2021-01-13余皓洁李国亮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民学会湖南马克思主义

余皓洁 李国亮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前后正是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为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他通过比较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创办文化书社、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创办《湘江评论》等实践,完成了由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再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确立信仰之后,毛泽东便矢志笃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和领导湖南党团组织,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坚定地领导湖南革命斗争和党的建设。一百年前毛泽东领悟初心、坚定信仰、矢志笃行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这对激励我们今天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戮力奋斗前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阅读原著,领悟初心

建立一个每个劳动者都能自由发展并结成自由人联合体的新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的初心。领悟这一初心,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青年毛泽东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心路历程正是其找寻真理、领悟初心的生动画面。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杨昌济的介绍下结识了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由于工作便利,毛泽东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并阅读了其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正是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并“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2页。。在领导驱张运动期间,毛泽东再次来京,在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介绍和帮助下,第一次系统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原著。在深入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后,毛泽东如获至宝,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兴趣越来越浓,更如饥似渴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2)[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这为其之后能如鱼得水般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毛泽东本人回忆,这一时期他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及介绍苏俄社会主义的书刊,尤其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令他印象最深刻,并由此建立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也生动描绘了毛泽东此时专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情景。曾是毛泽东老师的黎锦熙回忆,1920年1月,他到平民通讯社会晤毛泽东时,在其香案上便看到了《共产党宣言》及一大堆有关社会主义的书刊。(4)黎锦熙:《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回忆建党前夕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革命活动》,《光明日报》1977年9月14日。1920年5月,毛泽东离京抵沪,期间他同陈独秀有多次会晤,并讨论了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的这些谈话在毛泽东“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5)[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3页。。由沪返湘后,毛泽东继续研读马克思主义书刊,并勤作笔记。谢觉哉曾感慨,毛泽东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极为认真,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并表示“毛泽东同志阅览丰富和阅读的用心,竟写了这么一大篮子(指读书笔记——引者注)。”(6)谢觉哉:《第一次会见毛泽东同志》,《新观察》1952年第11期。

可见,1920年春夏之际正是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7)[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的关键时期。正是通过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毛泽东逐渐了解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为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毛泽东也自称:“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8)[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二、比较选择,坚定信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思想的转变一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辛亥革命前大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新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经过比较和实践,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各类新旧思潮相互激荡,毛泽东的思想亦在快速更迭中。尽管毛泽东最终认可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中途也曾受过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这些思潮,毛泽东在探求过程中也曾做过深入分析、比较甚至实践。

早在东山学堂期间,毛泽东就反复阅读表兄文运昌借给他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对《新民丛报》连载的梁启超《新民说》一文看得十分用心,这时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并赞成君主立宪制,认同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从《湘汉新闻》上第一次听说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但此时的他仅把“社会主义”看为新鲜事,还没有将其与中国实际联系起来。此后,毛泽东还大量阅读西方著作,接受过进化论和民主思想。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表示:“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9)黄允升等著:《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经过比较,毛泽东迅速摒弃了改良主义,但此时的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而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10)[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1918年11月,杨昌济给毛泽东介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临时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能够阅读到许多马克思主义书刊,还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广泛接触学者,探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后来回忆称:“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但同此时许多先进知识青年相类似,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潮,此时他还处在摸索、比较阶段,尚未彻底信奉马克思主义。他表示:“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我正在找寻出路。”(11)[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7—128页。在此之后,毛泽东开始筹划在岳麓山建设以新学校、新家庭、新社会组成的“新村”,“新村”里面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一个个“新村”连成一片,最终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家。这种大同的美妙幻想,曾经萦绕于青年毛泽东的脑际。1920年2月,他在北京参观了由王光祈等发起的北京工读互助团,“觉得很有趣味!”(1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不久又同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了上海工读互助团(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52页。。然空想社会主义的尝试旋即不了了之,遂令毛泽东领悟:“这种工读的生活,却也不容易办到。”(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此后,毛泽东又逐渐产生了从局部“改良”的希望,但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的先后失败,不仅宣告毛泽东同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决裂,而且也促使他更彻底地转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因此,毛泽东并非生来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经过一番不倦地比较、试错后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一旦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之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5)[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毛泽东还通过创办文化书社,组织研究团体,创办、编辑报刊,撰写文章等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影响,培育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为湖南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创办文化书社。创办文化书社的缘起就在于毛泽东感叹全中国及全世界尚没有新文化,只有“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显然,毛泽东笔下的“新文化小花”指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设立文化书社的目的就在于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使世界发生一种新文化”(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为了使更多的人有阅读新出版物的机会,毛泽东提出书社内的书报杂志发售要便宜且迅速。还提出要在社内设立书报阅览所,陈列各种新书报供大家阅读,为没钱购买书籍但又希望阅读到新出版物的群众提供便利。他还亲自为书社撰写广告、传单,对新书报进行宣传,由此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到新书报。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

其次,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与何叔衡等人一起,联络教育界、新闻界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公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该研究会“以研究俄罗斯一切事情为宗旨”,具体会务包括“发行俄罗斯丛刊”“派人赴俄实地调查”“提倡留俄勤工俭学”(18)《俄罗斯研究会成立》,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23日。。研究会成立后,会员每星期天下午自愿开展集体讨论,并集中将个人和集体的研究成果发行俄罗斯丛刊。同时,还介绍了16名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补习学校学习俄语,然后转赴俄国勤工俭学,刘少奇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会员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毛泽东还将外地报刊介绍俄国共产党、列宁历史的文章推荐到长沙《大公报》上转载。

再次,利用报刊研究宣传。为了扩大革命宣传,提高群众觉悟,推动革命运动前进,毛泽东亲自创办《湘江评论》并任主编。从“宣传最新思潮”这个任务出发,毛泽东撰写了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连载于《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还写了国际、国内大事述评和杂感30多篇,内容涵盖歌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揭露和勇猛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传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方法、倡导破除迷信等内容。《湘江评论》的出现,对青年和学生的启发很大,很多人是从阅读它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比如萧劲光和任弼时就是在它的“巨大的革命影响”下,“开始了革命的觉悟”。郭亮正是从反动派查抄“禁书”中偷看了《湘江评论》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外,在传播新文化方面,毛泽东应湖南通俗报馆馆长何叔衡邀请,帮助《湖南通俗报》进行改革。在参加《通俗报》第一次编辑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通俗报》的目标读者是一般群众,因此“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19)高菊村:《青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他去岳阳、华容、南县、常德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时,也在沿途撰写通讯文章投稿到《通俗报》。

最后,撰文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了许多研究、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1920年9月5日撰写的《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的中国从湖南做起》一文揭示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在于“有主义(布尔什维克斯姆),有时机(俄国战败),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9月27日,在《释疑》一文中毛泽东举俄国的例子批评了一些人认为工农阶级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观点,指出谈政治并非某些特权阶级的专属,俄国的政治全是由俄国的工人农民在办理,“他们对于政治,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对于法律,要怎么定就怎么定”(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三、勇担使命,矢志笃行

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毛泽东便笃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矢志改造中国与世界。1920年7月,新民学会留法的15名会员在法国蒙达尔尼召开会议,会议共认“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方针,但在具体改造方法的选择上产生分歧。以蔡和森为代表的激烈派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2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走俄式革命道路。而以萧子升为代表的温和派则主张无政府主义性质的“蒲鲁东式之新式革命”(23)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页。。会后委派蔡、萧二人将两种意见写信告知毛泽东,希望听取国内新民学会会员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毛泽东于12月1日给蔡和森、萧子升及留法会友写了四千余字的回信,对双方的主张作出分析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正是这封回信,标志着毛泽东彻底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信中毛泽东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于子昇和笙二兄的主张,不表同意。而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24)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因为萧子升认同的温和革命即以教育为工具,温和地进行革命,实质上是蒲鲁东、罗素的观点,皆属于“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25)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而现实却是非革命不足以推翻那些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因此毛泽东认为:欲改造中国与世界,必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及专政的方法,“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26)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从与萧子升的辩论中可见,毛泽东已廓清无政府主义的迷雾,坚定了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信念。翌年1月,毛泽东再致蔡和森信,完全同意其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和走俄式道路的主张,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27)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此外,毛泽东还深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因此在与蔡和森等交流建党思想、原则和步骤的同时,毛泽东还在陈独秀的委托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等6名新民学会会员在建党文件上签名,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的基础上宣告成立。

同时,毛泽东已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实践。1920年10月,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各界约两万人的市民游街大会,次月又组织了庆祝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的示威游行。对此,毛泽东自评道:“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指引。”(29)[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经过一系列艰辛探索,毛泽东已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彻底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并在实践中矢志笃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沙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毛泽东秘密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宣传方面,向长沙《大公报》《劳工》月刊推荐发表马克思主义文章,通过《湖南通俗报》宣传劳工神圣、妇女解放、民众大联合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组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发起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工人运动方面,开办民众夜校和失学青年补习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帮助湖南劳工会进一步开展湖南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还有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教育、争取青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等。

毛泽东在自己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还力图把新民学会会员引上马克思主义道路。1921年元旦,他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就“新民学会应以甚么作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用甚么方法?”“方法进行即刻如何着手?”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对于第一个问题,毛泽东主张学会的目的应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认为,提出“世界”可以说明我们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可以明确当前我们的改造从何处下手。对于第二个问题,毛泽东逐一批判了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赞成俄式革命的方法,主张用“激烈办法的共产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去达成“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对于第三个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各种“着手进行的方法”,诸如“研究、组织、宣传、联络、筹措经费、办事业”等基本事业(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最终,会议赞同“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的宗旨。

1921年7月,毛泽东代表湖南的共产党组织参加中共一大。在会议上,毛泽东十分注意听取别人发言,回到住所后,经常走走想想,苦心思索回到长沙后如何开展工作,意图找到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办法(3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选编:《“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一大结束后,毛泽东回长沙积极进行建立湖南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区委,建立了多个基层党支部,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党的早期领导骨干。至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来“改造中国与世界”成为毛泽东矢志笃行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打破旧世界,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3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深入了解毛泽东追寻信仰时的百折不回,确立信仰后的矢志不渝的历史细节,令我们不禁思绪激荡、心潮澎湃。青年毛泽东领悟初心、坚定信仰、矢志笃行的心路历程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正是映现历史本质的具体画面。触摸这一幅幅历史画面,我们才能真切体认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百年记忆对于我们今天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戮力奋斗前行,是有力的警醒和鞭策。

猜你喜欢

新民学会湖南马克思主义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线建设在湖南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岁月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