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开苦降补气法在肺动脉高压中的运用

2021-01-12魏本君杨玲玲通信作者田琴金晓萌李杨明海霞薛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期
关键词:肺胀补气肺气

魏本君,杨玲玲 通信作者,田琴,金晓萌,李杨,明海霞,薛娜

(1.甘肃中医药大学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肺动脉高压(PAH)指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是以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进而发生右心负荷增大、右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的一种恶性肺血管疾病,起病多以活动耐力下降为首发症状[1]。《2015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其分为五类:动脉型、左心疾病相关性、缺氧型、慢性血栓栓塞型和其他因素型。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常规治疗、靶向治疗、球囊房间隔造口、肺移植等,然其存在不良反应高多,费用昂贵,治愈率差等问题。刘洋[2]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meta分析中显示,中药有益于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各项指标。结合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结合整体观辨证论治在治疗PAH方面有显著优势。然传统中医对辛开苦降的认识多体现在脾胃疾病,笔者根据肺动脉高压的病机特征,将辛开苦降法引入到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在临床中已取得有显著疗效。

1 肺动脉高压的中医认识

1.1 历史源流。“肺动脉高压”并不属于中医对疾病的命名,许多学者根据其症状表现、发病机制等,从多个角度对它的命名及归类进行相关论述,PAH临床症状主要以胸闷,胸部胀满,憋闷如塞,气短喘促,动则喘甚,唇甲青紫,面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现主要将其归为中医“胸痹”、“肺胀”、“喘证”、“水肿”等范围,其中支持归为“肺胀”的学者较多[2]。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其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此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也明确提出肺胀除了有胸满、喘咳等症状外,还有烦躁、短气、面目浮肿、脉浮等症状和体征,并列专篇进行讨论,针对临床证候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如宣肺利水法、解表化饮法等,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半夏厚朴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唐代对肺胀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诸病源候论》指出:“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舌不能宣畅,故咳逆。”由此可见其认为肺胀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肺气虚,标实是寒邪所伤,从而导致肺气壅塞,发为肺胀。《外台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列出治疗肺胀上气的有效方剂四首。

宋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又有深入认识,《丹溪心法》中对本病的症状特点描述得更为细致:“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证候、分类、辨证施治等方面的认识更为深入。如《张氏医通》认为:“盖肺胀实证居多。”在《证治汇补》中认为该类疾病有虚实之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虚实论治,其认为:“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1.2 中医学对肺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对肺动脉高压病因病机认识上,立论角度不同,有以脏腑病立论,有以气血津液病立论,有以分期立论等,因尔所持观点亦各不相同。杨军[3]将肺动脉高压的病机总结为气虚血瘀痰阻相兼、痰瘀内阻、肺肾阴虚,痹阻心脉、肺络瘀阻、肾阳亏虚,痰瘀阻滞、胸阳不振,阴邪搏结、手太阴肺经经气不畅。房玉涛[4]结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大气下陷证症状表现的描述,认为其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症状表现一致。曲妮妮认为肺动脉高压的病机为肺肾气虚,痰瘀伏络。外邪侵袭肺络,日久伤及肺络,络病导致脏病,加之痰凝、气滞、血瘀之邪,成痰瘀伏络之象。

由此可见,虽然众学者对肺动脉高压病机的认识不同,但都围绕“痰”、“瘀”、“虚”的特点。结合前人观点,笔者认为其属本虚标实,本虚多责之肺肾气虚,标实多责之痰瘀。辛开苦降之法,辛可宣通,增强气化,化除水饮,亦可宣通血脉促进血液运行,化除瘀滞;补气之法可补益肺肾,促进肺肾功能的恢复,进而使肺之宣肃、肾之摄纳封藏正常,促进肺胀的恢复。全法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在临床已经取得良好效果[5]。

2 辛开苦降补气法在肺动脉高压中的运用

2.1 辛开苦降补气法与肺系疾病的联系。人体之气运行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中医治疗疾病也是通过调节人体气机达到治疗目的。肺气的宣发肃降为肺的生理特性,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即“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宣发与肃降失调,则见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6]。

辛开苦降法其理论始于《黄帝内经》,成方于《伤寒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记载“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体现了辛味药和苦味药的不同作用趋势。《伤寒论》中有诸多辛味药和苦味药相互搭配使用,体现辛开苦降的方药,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陷胸汤等。

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辛苦药味的组合,共同完成宣畅气机、清热化浊的过程,共同协调机体的阴阳平衡,保证气机在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功能正常。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有记载“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

在人体脏腑中,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气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出现宣降失常,肺气闭塞,就会有“肺胀”之患,而辛开苦降之法,辛可宣散上行,调畅气机,促进肺气之宣发,苦可降泄,使气下行,促进肺气之肃降,而肺动脉高压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在于肺肾的气虚,因此在辛开苦降法的基础上,合用补气之法,为辛开苦降补气法,全法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在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7]。

2.2 辛开苦降补气法与PAH之痰浊阻肺、气虚不足。生理状态下,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气道通畅,肺气宣发肃降正常,呼吸顺畅。痰浊阻肺型肺动脉高压患者其机理为受外邪侵袭,致使不能通调水道,影响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易生成痰湿之邪,痰浊阻肺,便会出现咳嗽痰多、色白粘稠、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胸闷,胸部胀满,憋闷如塞,气短喘促,动则喘甚、脘闷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滑等表现。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痰浊型PAH以苏子降气汤加减方为例,苦寒能化痰降逆,辛温可宣肺行气,性苦微寒之前胡之具有清热化痰降气之用;辛温之紫苏、半夏、厚朴具有温中散寒、解表行气、燥湿化痰之功。加之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佐以补气之法。诸药相伍,可很好地体现辛开苦降补气之法。使肺气宣肃功能正常,水道通调,津液输布恢复。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到“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以苦将其逆,辛通其痹。”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寒一热、一开一泄,此之谓辛开苦降。然需结合“病”、“证”、“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根据证型决定辛温药和苦寒药的比例[8]。

2.3 辛开苦降补气法与PAH之痰瘀阻肺、气虚不足。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不能很好的代谢,就会停聚于体内,生痰生湿。痰湿随气机在全身升降,留滞于肺,就会出现痰浊阻肺。痰浊阻滞于肺久之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就会出现气机升降失常。而气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人之所以滋养其身者,唯气与血。呼吸定息,卫气之常,失常则为咳嗽;津液流润,荣血之常,失常则为痰液,咳嗽吐痰,气血已乱矣”。肺动脉高压迁延日久,易由气及血,由肺及心;心主血,肺主气。血随气行,气滞则容易血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运致血瘀;肺主气,朝百脉,主治节,推动血液运行,周流全身;若肺气不宣,气运失常则血瘀,血瘀气道,妨碍气机升降出入,患者往往会出现唇甲紫绀、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夹青、夹瘀等瘀血征象。

在疾病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外邪的损害,可以耗伤正气,另一方面,由于痰浊内阻,瘀血内生,久久不去,也可使全身之气受损。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气虚不足,最易出现的是肺肾之气的不足,也会有脾气不足的表现。

如痰浊血瘀证兼气虚不足的PAH患者,在小陷胸汤涤痰散结、宽胸理气的基础上加上桂枝、薤白、黄芪、丹参、赤芍等药物,以半夏、薤白、桂枝之辛,配合黄连、赤芍、丹参之苦,起到辛开苦降、化除痰瘀、调理气机的作用,再以适量的黄芪补气,使浊邪,痰瘀相继而去,气畅而肺安,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此外辛苦合用并非辛苦两类药物的累加,而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的配伍,辛苦相合,阴阳相得,既可祛除邪气,又具有和法的理念,再加适量的补气药物,与本虚标实的PAH从病机上极为吻合。

3 结论

辛开苦降法是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其辛苦并用,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显示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独到之处,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降逆、疏泄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反佐从治。肺动脉高压患者由于肺气壅塞不通,一方面极易出现痰瘀的阻滞,另一方面肺的生理功能受损加之久病的状态,往往会有气虚的表现。基于此外辛开苦降法中加之补气法,其疗效卓著。

猜你喜欢

肺胀补气肺气
油压装置自动补气逻辑的修改与完善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什么是肺胀,如何预防和治疗!
肺胀患者便秘与呼吸困难的相关性研究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