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职”字特色的路径研究

2021-01-10黄红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偏向“理实融通”的育人目标,体现“职”字特色。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用性不协调、政治性与学生认知不匹配等问题,为此需增强“理实融通”育人理念,凸显职业院校实践育人优势,通过“看听思悟行”相统一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学生获得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字特色;

高职院校的“职”字有具体性内涵,决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体现“职”字特色,体现高职院校所承载的社会责任。201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改革更要凸显职业院校的“职”字特色。具体而言,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更要贴合学生所学、所需、所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走出校园能具有更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竞争优势。

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定位

1、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性双高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定位上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標,而且打造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精准的办学定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

温家宝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最高级形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所进行的高职教育是培育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高职教育必须从办学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下功夫,体现“职业”特色。

文化上必须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出发配置完善的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完善办学基础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使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教育氛围。专业和课程设置重点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较强实用性的专业。同时配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高职院校特有的、针对性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生命线,高职教师不仅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完成的“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和管理模式方面,必须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制定适宜高职学生培养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教育获得感。

2、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定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厚的理论学科属性和显著的知行合一属性,具有价值引领、素质提升和思维训练的价值与功能。”大思政时代,全民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如何准确定位高校思政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把握和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其鲜明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立场、方向、原则和目标上。即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几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学科属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三观的形成”需要对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有着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属性,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耐力,鉴往知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知行合一属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堪当大任的“新四有新人”,最主要的是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实践,使其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职业技术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除具有以上共同特征外,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基础性、常识性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教育;显性与隐性统一教育。

基础性、常识性教育。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是高中落榜生以及部分中专生,基础一般来说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一般,缺乏基本常识。高职的思政教育必须更注重基础性、常识性教育,适当理论性教育,否则本不擅长或不热爱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

职业性、实践性教育。思政教育在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基础上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特性和学生本身的思维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同时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德育、意识形态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显性与隐性统一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重在快乐学习,通过隐姓的娱乐式教学手段将显性的理论属性、意识形态属性融入其中。高职思政理论课忌讳填鸭式、理论化教学,喜欢通过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点和意识形态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守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属性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属性。但高职思政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思维及其实际情况,明确思政教育的定位,将思政教育常识化、实用化、大众化,增强其亲和力。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陈贤艮指出:“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知识的融合问题;教学案例与教学目的匹配问题;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学生学习兴趣性、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与学生现实关照性方面的协调问题;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问题。”具体而言:

1. 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雖然运用了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学的整体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变化,所以还比较偏向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新世纪的宠儿,是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的一代,在知识输入、思维方式以及心智成熟等方面都较80、90年代的大学生有极大的提升。在知识面拓展和信息化使用等方面资源都比较丰富,可以获取到各种学习和政治资源,有一定的思维倾向,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灌输式教学比较抵触。

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经常会以学生基础薄弱、对政治理论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政治课很难动起来等为自己课堂的“低抬头率”开脱,然后继续自己一直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对教学缺乏积极的研究和改进。

2.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思政课05意见的实施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开设概论课和基础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开设课程就被明确界定为三门课程,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形势与政策》。

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近代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本就是基础比较薄弱,对于近代史的了解和认识还比较缺乏,所以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上的好、上的生动是非常大的挑战,然而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变动不大的内容通常会沿用老思路进行教学,缺乏活力。一位新生在描述理想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写道:“我们讨厌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我们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我们思政教育的内容距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目标还相去甚远,我们要向青年大学生理想中的思政课内容靠近,做到教学有温情、有热情、有感情。

3. 教学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问题,没有真正针对高职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致使思政课实践中“低头率”攀升。

成绩一般偏下的中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另有一部分是高考发挥失常而被迫做出选择的生源,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认可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人生缺少清晰规划、比较迷茫的特点。这样的生源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认可,更亟需在新的人生阶段寻找到一盏心灵的明灯为其照亮前行的路,为其营造出一种“失足落水的孩子瞬间抓住了救命稻草”的希望,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唤起其内心深处久已封存的斗志,重拾人生的信心。

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偏向说教,打压学生内心仅有的一点自信,缺乏实质性、有效性的建议和指导,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冲动和乐趣,所以思政理论课变得无聊枯燥,缺乏灵动性和指引性,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因此应付理论教学成为常态。

4. 教学实用性较弱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经济人自然的选择,学生上课学习也具有相似的原理。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是未来的研究者、从政者或理论家,对于高深的政治理论教学如果不是个人兴趣的话很难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所以上课也就失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

习近平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偏向理论化教学,亦偏向说教式教学,缺乏实质性、灵活性、鲜活性和亲和力。为了应对思政课的理论属性,高职思政教育必须加强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生动性及亲和力,否则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及获得感将更堪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职”字特色的路径探索

1、理实融通理念的强化

“理实融通”是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并相互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切实参与到实践中,真正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血液、渗透到骨髓,从而有效指导实践行动。

“理实融通”是方式也是目标,是高职院校体现“职”字的根本路径,所以必须落到实处,使高职院校的老师学生都能坚定“理实融通”的理念,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比较缺乏“理实融通”的职教理念和实践方式,亦没有实现“理实融通”的育人实效。

为 “理实融通”教学方式成为习惯,达到育人实效,必须从加强“理实融通”育人理念开始。增加教师和学生的“理实融通”考核体系,使其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在结果导向引领下,高职教师自然会形成“理实融通”的育人理念。

2、“看听思悟行”的统一

增强思政教学实用性、趣味性、生动性和亲和力,关键是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环节地参与思政教学。思政教师主要角色是“导”,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有“导”有“演”的思政课堂,必然有更多的学生参与。看增强具象感,通过观看英雄故事、典型案例等关涉思政教育的影像资料,使其获取丰富的表演素材。听能洞彻心扉,通过听故事、听旋律等方式,调动其听觉感知力,激发他们的思绪。“思”是人的理性表达,感性的视听资料必然会引发内心和大脑的飞速运转,使学生陷入沉思,迸发出创新思维,从而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深思必顿悟,在宽广情怀和向上精神感染下,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都必将有巨大提升,从而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到血液、深入到骨髓,引领实践行为。

为了更好的实现“看听思悟行”的统一,高职院校应更多发挥职业院校的实践优势,将更多优质的实践基地和红色教学基地以及实验平台等资源作为思政课开展理论实践化教学的重点资源。

3、教学针对性的增强

教学的针对性是引起教育对象积极向上的关键因素,是有效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方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增强教学针对性作为上好课的根本标准。

增强教学针对性,关键是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及其主要诉求。人生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阅历与信心的成长过程,新进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内心对未来有强烈的期待和憧憬,所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让同学们保留住这份美好的憧憬并为之不懈奋斗。

高职思想政治课开设的第一门入学课程必须有针对性的扣入新生的心弦。《道德与法治》作为新生入学思政课程不只是塑造大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重拾信心,引导学生找到为之努力奋斗的灯塔,并能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迎接积极向上的人生。

总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最忌一言堂和变相说教,应多一些鼓励和认可,更主要的是能给出针对性、可行性的人生建议,使学生能够有客观的、可观的收获,激发起学习的斗志和信心。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育功能,为国家培育能将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实践的中坚人才,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必须充分承担好“高职”两字的分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实融通”的育人方式实现“理实融通”的育人目标,展现出“高职”特色。它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更是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更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研究 [J].职教论坛,2008(05).

[2]习近平.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3]蔣家胜、贺继明、李丹.简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与教学能力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

[4]陈贤艮.略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20(4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社思政专项资助项目(2021SJB0774)“新时代高职院校增强思政教学‘理实融通’育人实效的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黄红(1987--),女,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现代化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