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2021-01-09田华石柱君王玲玲陈江敬

科教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传统文化互联网

田华 石柱君 王玲玲 陈江敬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借着时代发展的东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国家的战略布局,那么如何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构建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在分析了互联网传统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浅见。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文化 高校 传承和发扬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04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Mode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TIAN Hua, SHI Zhujun, WANG Lingling, CHEN Jiangji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form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which provides more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i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ayout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How to use the computer Internet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education mode of interne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ternet +;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mode

0引言

我國的传统文化丰富璀璨,有着极高的文明价值,但是工业文明出现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一直着重在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文化知识内容,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着国家的逐渐强大,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其本身的文明价值也得以显现,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以及各领域的突出成就,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1互联网传统文化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高效传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了新的机遇,虽然互联网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飞速的普及,并实现了人类知识信息的高倍速传播。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典籍、艺术形式、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都可以从互联网中进行搜索、下载、学习、交流,使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形式都更加的丰富,传播更加便利,各种传统文化的网站、公众号、数据库、短视频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比如各大门户网站的传统文化栏目,包括文章评论、视频课程、学人访谈等,比如学术网站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文献,比如专业的传统文化知识网站,中国儒学网、道教网、佛学网、古诗文网、搜韵网、书法字典网、汉典网、书法迷、国学大师网、中华寻根网等等,不仅涉及面广泛,功能也较为强大,可以实现线上的检索、阅读、查询、校注、写作、下载等多功能,便于有兴趣的人们进行自主的学习交流与传播。比如线上博物馆、图书馆,有很多开放的免费网站,设立传统文化的模块,里面包含着很多传统文学古籍原本的电子图片信息。比如传统文化艺术的数据库,省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有,收录了很多文化艺术典藏。比如各种传统文化类自媒体,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比如《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的线上传播等。[1]

2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挑战

2.1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来往日益密切的各国之间,自然无法避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为“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导国,中国愿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达到互利共赢,所以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也是无法避免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有很多途径让外来文化进入学生视野。网络上出现许多自媒体平台,这是向学生传播外来文化最便利的渠道。在接触这些外来文化时,学生容易被其多元又独特的文化所吸引,会自发地进行多了解;而在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由于缺乏了解或是观念还停留在人们口耳相传的古板道德内容,导致了学生对于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缺乏,更无从谈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高校首先要做好应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准备,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趣味性的一面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

2.2自我意识和去权威意识

进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首先要面临的挑战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去权威意识。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交账号在虚拟空间沟通。网络世界的发言成本很低,因此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机会传播信息。一旦学生成为虚拟世界的发言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其自我意识必定会有很大程度的加强。与此同时,在进行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很可能忽略教师的观点。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会增加本就难以接受传统文化学生吸收优秀文化的难度;不断强化的去权威意识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降低其语言的公信度,在此状况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很有可能是坎坷的。

3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主,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元素,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1传统文化网络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构建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开发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途径。目前高校的网络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积极尝试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在线课程,以及手机终端的APP教育平台等,形式多样,线上线下协同教学,一方面使教学越来越便捷,另一方面也使教学越来越缺少严肃性,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专注度也越来越低,缺少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這种形式下,高校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上要保障文化的教育性,同时要建设网络教育平台,避免受到商业驱动的影响,造成教育的快餐化。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平台进行开发利用,制作出各种优秀的新媒体传统文化作品,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使广大网民和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获得受众的认可,从而掀起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高校要打造出具有教育价值的特色网站,在网站中开辟传统文化的专属模块,使校园网络更具特色。依托于学生工作室、文化示范中心等线上教育平台,拓展学生的线上教育途径,建设高校自身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丰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在高校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师生都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网站进行知识的搜索,利用网络搜索的便捷性,实现知识查询和应用的即时性。对于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很多科研单位、数字媒体企业、高校、出版单位等都在进行,但由于版权费用等问题,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虽然文化教育不应该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相关的机构也需要维持经营,因此还需要财政拨款、社会多渠道资金帮助等形式,来推动传统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数据库共享。

3.2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可视化进程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性的优点,但其也具有一些缺点,比如碎片化、娱乐性、商业性等,几乎涵盖了以往所有传播方式的特点。虽然依然以文字的形式为主,但由于商业需求,这些文字更加倾向于浅显化、娱乐化、快餐化,并呈现出视觉传播的特点,如同电视传播一样,人们可以从图片和动感画面中,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但是从学习本身来说,这并不有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其更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性质,尤其是人工智能推送技术的应用,使得网民的阅读和学习更加倾向于他们的个人兴趣,眼界变窄,同时也强化了偏见。这是由互联网的商业性质和受众群体所决定的,但是高校的教育,不同于互联网的商业行为,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摒弃商业思想,不能把学生作为顾客来取悦,通过花里胡哨的形式,使得教学行为变得缺少思辨性和严肃性,导致教学华而不实,本末倒置。[2]

笔者所说的可视化进程,是要保障教育的严谨性,并不等同于娱乐性的商业传播,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传统文化真实的呈现和复原,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传播。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场景中产生的,利用高科技手段虚拟还原当时的文化情境,可以使受众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把现在的3D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绘图技术、GIS技术等,应用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播中,使传统文化实现可视化传播,这种可视化不等同于对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呈现,也不是创设出优美的传统文化意境,而是在严谨考证、科学测绘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作、编写作品系年、人物年谱等。比如现在较为成功的3D版《清明上河图》,以及其动画版和全景VR视频,比如唐宋文学的编年地图等,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呈现,以唐宋文学的编年地图来说,使古典文学研究形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全景性、连续性呈现,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趋势。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作品,通过高科技的处理,以虚拟真实的形式出现,再经过对传世传统文化的整合,复原一个逼真的古代社会,这样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就可以实现身临其境。

3.3传统文化网络教育的归真式传播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较高的专业修养,虽然教学本身也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教师会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学术观点,但这种加工创作具有更高的严谨性。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让传统文化尽可能的归真,使之回到原典原著中去,避免传统文化被错误的传播。由于时代不同、语言陌生、观念变化等原因,使得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受众来说,更容易接受那些被改编和杜撰的传统文化,比如很多影视剧,对历史文化缺乏考证。比如很多历史故事被网民合成杜撰,通过网络小说、网剧、网文的形式传播。比如很多自媒体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和流量,把传统文化改编得面目全非,还有很多断章取义、预测未来、主观臆断、偷换概念式的传统文化作品。由于其符合人们的娱乐心理,更容易在网上得到传播,对于专业修养不足的网民,真假难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造成了传统文化自身的网络传播冲突。虽然我们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要与时代的元素相结合,但这种创新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而并非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对传统文化进行随意改编和戏谑,因此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脱离娱乐性和商业性,使传统文化得以真实的传播。[3]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学府,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在这个社会急剧发展的社会,教育模式也面临着创新和改革,一方面互联网为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挑战和机遇下,经过时代洗礼的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的特色,必能绽放璀璨的光芒。

3.4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能否顺利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于高效是否能够正确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时代下的显著特征是有很多网络平台。这些平台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使用这些网络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其中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也常构成一些封闭的圈子。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可以利用的网络平台教育模式有很多,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加入讲述文化的视频内容,通过直播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利用微信公众号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等。

4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是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制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性发展目标,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融入教育体系中,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承担起历史使命。

相关课题:本文系202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为202115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宁敏.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4).

[2]赵璐路.利用互联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J].参花:下,2019,0(6).

[3]卢君.互联网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传统文化互联网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