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浩军学术思想初探

2021-01-08余裕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龙岩市少阳脾胃

余裕昌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0 引言

章浩军,男,1983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龙岩市名中医、龙岩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1 天人合一,治病养生贯以整体观念

章浩军教授认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中医的最大特点,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云“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三阴三阳以应之,天地之气可影响人体的发病病因、时间、病位、病性及其传变规律。故治病养生必以天人合一整体观贯之,顺四时而调养。章浩军教授常运用五运六气推测运气要点、时令特征及好发疾病风险,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及养生建议,如2018年为戊戌年,阳明燥金和厥阴风木太过,应注意养阴养生;2019年为乙亥年,土运不及,水运太过,气候潮湿,湿困脾运,人体脾胃功能减弱,故临床多佐助健脾除湿之品以助脾运。2020年疫情爆发,章浩军教授根据五运六气,结合龙岩市气候区域特点,对时疫发生、发展进行分析,推出清热健脾除湿的“防疫茶方”,推广全市。

2 六经辨治,脾胃诸病临证新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是《伤寒论》核心思想[2]。《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疾病的辨治,但章浩军老师认为,六经所系病症体现了脏腑经络组织病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特征,不单是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亦可将六经辨证作为基本辨治方法,章浩军老师抓住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对六经辨治脾胃病进行探索和实践。

章浩军老师在六经辨证对脾胃诸病进行辨治与临证研究的三十年中,坚持分析、归纳、总结六经辨治脾胃各病的证治规律,认为 “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得出:“六经与脾胃二者紧密相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而六经病与脾胃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论断,指导之于临床,执简驭繁,疗效显著。比如“脾胃之于少阳”,生理上少火籍脾胃化生之气血支助,胆气与胃皆主降而相助。病理上少阳病与脾胃生化气血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弱则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营卫弱,营卫弱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少阳病。胃脘痛见于少阳病者,乃少阳虚实夹杂,气机不畅;痞满见于柴胡类汤证,邪结少阳或少阳及阳明,枢机不利;腹痛见于小柴胡汤证中或然证,脾胃因少阳经气不畅影响,肝木乘土,或少阳兼阳明,腑气不通而发腹痛;下利有少阳兼太阳、少阳兼阳明之分;便秘为少阳阳微结,阳伏少阳,热结尚浅。而脾胃病从少阳辨证,又有和解少阳、双解少阳阳明、宣疏气机等治法,选用小柴胡汤和黄芩汤等方药。

六经辨治临证思路下,章浩军老师高度总结十一种常见脾胃疾病,从病证候特点、病理机制,用“吐、利、痞、痛、秘”五字概括。这五字不仅仅是症状的高度概括,更可反映疾病病机。章浩军老师在临床实践中,深切感悟到:脾胃作为六经的生理基础,将脾胃病用六经辨证来诊治,其病机分析的层次更加清晰,证候规律的归类更加明确,治法更简单,用药更加具体。

3 脾胃为枢,善治疑难杂病

章浩军教授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降,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共司气机升降,因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升降之枢机不利,则人体气机逆乱,诸症衍生,不管疾病表现如何纷繁复杂,只需转复脾胃升降之功能,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正是根于该理论依据,临床上章师常在辨证以发热、咳嗽、不寐等非脾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甚或是在会诊疑难病例之时,秉承化繁为简,切中病机,辨证选方之精髓,以调理脾胃为出发点,总是能够取得出人意料的疗效。其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无论外感内伤,病邪六经传变,脾胃二气之强弱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内在因素。气弱则邪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病进;气强则抗邪能力大,由里出表则病退。故脾胃之功能,是病邪进退及病愈快缓的关键因素,脾胃气复是疾病的重要转机。面对危重患者时,章师选方用药精简,主以顾护胃气,培固后天生之本,挽留病人一线生机,待病人正气得复,再以六经辨证施治,使得沉疴得起。

4 用药精当,时时顾护胃气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章浩军教授擅用经方治疗诸病,其自始至终贯彻的“保胃气”的临床思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章主任临床遣方用药方面始终兼顾护胃气,大多都是以“扶正建中以祛邪”作为治疗原则。

一者用药少而精当,中病即止,如在治疗外感疾病运用汗、吐、下三法时,汗法的桂枝汤“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吐法的瓜蒂散“得快吐乃止”,下法的承气汤“得下余勿服”,均强调用药不可过于繁杂,亦不可过用徒伤胃气。二者用药巧施甘味,不过用寒凉,章浩军教授认为临床治病用药,然不过用寒凉,注意配伍,须始终注意固护脾阳,故擅用半夏泻心汤调补中焦,取其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可调其升降,又可顾护脾胃。三者重视药后调护,如服用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服用理中丸“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或有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皆为药后借助稀粥的温热之力,温胃而散寒,护胃而生津。其强调药后的注意事项,其中“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无不是从顾护胃气的角度出发。

5 内病外治,开创内科疾病诊疗新模式

章浩军教授在治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因时、因人、因地”三因间关系,为寻“皆愈”之方法,做充分思辨准备。而所宜治疗之“法”,则以《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为指导思想,讲究综合疗法,讲究个体化治疗。

诚如《针灸大成·诸家疗法》所言:“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不可缺一者也[3]。”在此思想指导下,章浩军教授带领脾胃病科,传承创新,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内病外治、形神同疗、防治未病,将传统中医内科诊疗,结合针法、灸法、罐法、穴位帖敷、穴位埋线、耳穴治疗、指针疗法、脾胃病推拿、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外治方法,提炼出脾胃病中医综合诊疗规范,例如脾胃科在章浩军老师六经辩治脾胃病思想的指导下,形成胃脘痛、便秘、泄泻三大优势病种的特色诊疗方案,方案中根据不同的症候分型采用不同的方药及相应的针刺、拔罐、艾灸等治法,大大提高临床疗效[4]。

6 健康养生,“三因制宜”治未病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需求。《黄帝内经》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理论,和倡导“治未病”“天人合一”的健康养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章浩军教授认为,治未病是中医药健康养生的重要理论,要因时因地因人开展治未病工作。龙岩市又称闽西,当地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龙岩市与淮河流域都有着“湿”的气候特征,易伤脾胃,影响人体体质[5]。但民众贪凉喜冷,“湿伤脾”“湿伤阳”仍然是主要体质表现,城市化进程加速,物欲横流,物质极度丰富;而劳作、健身运动之地却日渐萎缩,少动少劳之风气盛行。

潮湿环境和过于安逸饱腹,易伤及脾胃,经络不畅,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因此当地民众体质多柔软,多引发痿病、厥证和寒热不调的病患[6]。龙岩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于2018年8~9月,对中医健康管理286人进行体质分析,其中正常体重147人,占51.4%,肥胖及过重的125人,占43.7%;阳虚体质85人,占29.7%,阴虚体质49人,占17.1%。提示体质特征依然多柔弱,阴阳失衡,寒热不调。章浩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因此祛湿健脾,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龙岩市少阳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龙岩市妇联打造社会服务“心品牌”
童心童画
《三千年》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