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大局”视阈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探析

2021-01-08朱洪波王友云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局大变局高校教师

朱洪波,宣 杰,王友云

( 1.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判断和把握世界形势,提出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两个大局中谋划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就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如何顺应两个大局带来的变化,如何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准确定位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高校思政课建设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就是一般所说的“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能例外,必须在“两个大局”下从战略高度来研判和谋划。

一、“两个大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势”

“局势”,既意味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维度,又意味着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时间维度;看“局”是静态分析,看“势”是动态分析。没有静态分析,无法深入本质,把握全局;没有动态分析,就看不到局中之变,悟不出变中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需要通过不断创新进行全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规划了宏伟蓝图。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基础上,谋划了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该阶段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的宏伟蓝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基本内容,也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势”之一。

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国际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了阐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3];同时,又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当今世界的深刻认识而做出的准确判断,是对当今世界局势的重大研判,是对未来世界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会发生大转折和大调整的前瞻性判断,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未来世界的百年变局突出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之变,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格局之变,世界秩序之变和全球治理体系之变。这些深刻的变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大的时代背景,是必须面对的新“局势”之二。

二、“两个大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两个大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势”,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深谙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谋划。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两个大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是因为“两个大局”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两个大局”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根本和深远。因此,“两个大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机遇。首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时代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新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现了新变化,必须以党的十九大规划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结合新时代特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历史方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一代之治有一代之才。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面临很多新的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放在新的历史方位去开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供的新课题、新使命、新担当正是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的支点。再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极大的自信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当今世界各国的合作与竞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体系产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中将充分凸显自己的制度优势,在国际秩序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的角色和地位将得到充分凸显,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民族凝聚力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前面。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将成为世界舞台上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中国在这场大变局中的表现必将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必将极大地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自信的底气。

(二)“两个大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6]。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希望在中国策动“颜色革命”,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两个大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一些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还缺乏足够的坚定自信。表现为有的人对党和国家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信心不足,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不够坚定。盲目崇洋媚外,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站稳脚跟,脚踏实地;在党和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不能从宏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理分析,对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性判断;对出现的困难缺乏破解能力和精神动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其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7]。在大变局下世界力量将发生巨大变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必然会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在各个领域开辟意识形态新战场。尤其瞄准我国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大学生,把青年大学生作为西方普世价值观的重点传播对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断利用新兴媒体和技术优势创新手段,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如利用互联网向我国青年大学生发送“翻墙”软件、政治邮件等,达到腐蚀大学生心灵的目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带来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三、“两个大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

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与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不一样的时代特征。前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前展开,后者是在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前展开;前者是殖民主义弱肉强食的时代,后者是霸权主义构造新冷战陷阱的风险时代;前者是在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轨迹中展开,后者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展开;前者展现的是一个封闭国家的孤军奋战,后者展现的是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与世界的对话。两者比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我们党和国家超越了“邦”“国”“天下”的传统意识,既具有全球的横向视野,又具有纵深的历史向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谋求策略转型,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开展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以人的主观世界作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教育环境必然以一定的形式对教育主体与客体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并通过教育受众能动地认知和选择最终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时间维度来看,包括历史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环境(预期环境);从空间维度来看,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单位(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所讲的“两个大局”正是国际和国内两个空间维度的教育环境,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教育环境。从这种时空纵横交错中理解教育环境的变化,便于我们结合教育的特点反思教育主导者(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面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这终将引发全球治理体系的全面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必然改变国际力量对比,让霸权主义遇冷、让强权政治受制。冷战结束以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形态对峙的演进曾由显及隐。当中国正在大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从观众席后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为世界和平发声、为全球发展谋策、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维护奔走。原来的两种意识形态与两种社会制度对峙形势,在当今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全球业已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微”时代,信息革命的掀动使得教育环境变化的振幅更大,传导更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世界新特征和新内容的背景下,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大局势下,呈现的新特征与新内容将得到极大范围与极快速度的传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和传播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形成合力才能应对“两个大局”。因此,“两个大局”下急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耦合,将原有的思政课程打造好、完善好,同时,要在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和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全方位全课程体系共同育人的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守正创新,要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也是“两个大局”下思政课策略转变的根本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

(二)借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与特殊,意识形态斗争的指向人群更集中在青少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在当今国际交往过程中,政治人物的演讲场所往往首选所在国影响较大的高等院校。“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成为了世界共识。青年大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就可能会走错路,走弯路,就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变局下的文化冲突更为激烈,价值引领更为重要,文化自信更为迫切,高校教师的素养更需要提升。

“两个大局”下要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思政课程”即现有的思政课。“课程思政”则要求教师在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播,思想引导,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9]既然“课程思政”的范围是所有课程,那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耦合,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和所有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要高效协作、科学配合。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教学的发起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教学中的群舞领舞者,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背景下广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交响乐团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觉配合者。因而,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的趋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天地。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要求把思政课教师打造成群舞中的领舞者、交响乐团中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毋庸讳言,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两个大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发生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和耦合的战略转型,但是这种转型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转型中教师的专业鸿沟、视野差异与协同缺失。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教师存在专业鸿沟

专业鸿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中的第一大障碍。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教育部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这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者的专门学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外部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本质的科学真理。从学说体系而言,主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论证其普遍适用的科学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适用的科学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专门学科,强调整体性、宏观性和全面性,就应该在其他专业学科中也有所体现、有所布局、有所发展。但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都有各自的“领地”,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理论风格与学术品性。具体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类课程体系的实施当中,往往表现为政治语言与理论语言、政治态度与学术态度、政治方法与专业方法的反差与冲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伊始,就是在当时资本主义和十九世纪科技发展浪潮中扬弃人类历史上的理论成果形成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学说虽然涵盖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但从来不凌驾于具体专业之上,更不代替具体专业的具体研究。尤其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大转型,高校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程本身并不能完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代言人和发声者,思政课教师不可能,也不要求成为洞悉一切专业的多面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如何走向“课程思政”,二者如何进行很好的深度融合以消弥二者的专业鸿沟,是高校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教师存在视野差异

视野差异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中的第二大障碍。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涵盖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但更多的是从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以指导。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高校教师,也更多的是从宏观方面给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视野更具宏观,而较少涉及微观方面的具体学科。另一方面,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具体领域的专业教师也较多地集中精力于本专业的范围,更多的是微观视角洞悉本专业的知识,宏观视野相对较弱。因此,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不同程度存在视野上的差距,专业与专业之间难免缺乏共同视野,或者说,存在专业之间的视野限制。这种专业的视野限制与差异是高校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二。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教师存在协同缺失

高等学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一种块状结构,即各院系之间功能独立,自成一体,垂直管理,横向分割。一般来说,大多数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的教学部署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对其他专业学院施加涉及教学的行政影响力,其他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难以自觉产生事实上的关联,难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际教学中形成联动效应。目前,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通过承担各学院的思政课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如何在其他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功能,与其他学院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效应,建立二者沟通、协商的协同平台与机制,这是高校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三。

五、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的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从其概念的内涵上看是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要求,是职业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综合品质。在内容上,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具体到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职业态度、业务能力和心理特质四个方面。“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对高校教师的信仰坚度、学识广度和理论深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中,高校教师应着力从政治素养、职业态度、业务能力和心理特质四个方面提升职业素养,做到政治素养方面政治强、情怀深,职业态度方面自律强、人格正,业务能力方面思维新、视野广,心理特质方面能调适、有耐心。

(一)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基本内核:政治强、情怀深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导致各种价值流派相互对话,不同文化相互交锋,对民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形成冲击。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政治素养是高校育人的一线防护,政治素养的稳固度如果不达标,将直接危及从业资格。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一般性的人文素养,而是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教育与其他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不同,其特殊性在于教师自身的理想与信念必须首先树立,才能对学生提出要求,“欲立人则先立己”。在“两个大局”下,高校教师如果立场摇摆、信仰缺失,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在“两个大局”之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0],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立场坚定、信仰牢固、情怀深厚,在大变局中临危不惧、理直气壮,既传道又授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理性的培育,也是情感的交融;既要有政治理论的灌输,也要有政治情感的感化。在大变局、大时代下,教师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怀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讲完了“道理”就能产生效果,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感其情,才会真学真信。教师有“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才不会干巴巴、冷冰冰;不论在思政课程,还是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都变得有温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准则:自律强、人格正

正确的职业态度基于正确的职业观与恰当的情感维系程度。高校教师职业态度的选择与确立,与教师个人对教书育人的价值认识有关。职业态度是考察一个合格教师的首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认知,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内容真正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有可能引领各专业教师完成好课程思政,才有可能使学生日后形成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在从业过程中,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很多,从主观方面来说,有个人心境、健康状况等因素;从客观方面来说,大到国际国内环境,小到学校工作条件、人际交往、教育管理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两个大局”下,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真正耦合,高校教师必须有坚定、积极的职业态度,认定职业价值,认准职业定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学生当中的影响。不论在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学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既是课内的纪律,也是课外的纪律;既是网上的规矩,也是网下的规矩。教师要做到谨言慎行,学生才会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慎思”“笃行”。言与行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外在表现,人格正,榜样的力量就产生了。《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两个大局”下,要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真正受益于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在言行上更加自律,在人格上没有瑕疵,才能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耦合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尤其是思政课的专业教师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思政教育中的“领舞者”和“第一小提琴手”。

(三)高校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目标:思维新、视野广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越来越走向专门化、精深化,这是很正常的。但对思政课的认识偏差也因此产生,甚至在教学评价上,思政课被认为较其他专业课而言缺乏知识含量、科技含量和专业性的课程,思政课老师似乎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当前,必须端正这种不正确的认识,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超过了知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程;并且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做到课程教学政治性、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大学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应当满足于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着力于帮助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专业谱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精要,就在于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会贯通,讲求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讲求矛盾分析方法,讲求解决问题要抓关键、抓重点、掌握规律。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融入学生心田,并化为日后的实际行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思维与时俱进,常教常新,视野广阔,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才培养中最美的风景线。在“两个大局”下,高校教师应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扩展视野。新一代的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信息获知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其信息搜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更为强大,但信息处理能力与是非辨别能力还不能同步发展。高校教师既要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要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既要具有国内视野,也要具备国际视野;既要了解时政热点,又要通晓历史由来;才能回应学生的疑问,才能使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教学中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四)高校教师心理特质的基本要求:能调适、有耐心

“两个大局”是国际国内环境的大变迁,也必然深刻地影响人的主观世界。在“两个大局”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设置了更高的期望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从业门槛、职业培训、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方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新的管理体制。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三全育人”的实施等。在“两个大局”下,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压力增大。这种压力既体现在身体上,也传导到心理上;积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调适力和耐受力是应对之策。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应具备足够的心理调适能力,随时保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内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配合支持的心态;面对教学内容的变化,应具备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的精神动力;面对职业竞争,应乐于接纳新人的成长,乐于接受业界的批评指正;面对学生的质疑,应保持更好的耐心,更大的宽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去认识,去对待,去谋划。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的今天,要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正确的职业态度、优秀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的素养构成相互补充、不可代替。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核心要素,政治方向走偏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成了空心模型;职业态度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基础与保障,有了正确的职业态度,政治引领就有了榜样的力量;业务能力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骨架主干,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其职业素养结构是强结构,反之就是弱结构;个性心理特质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重要软件,发挥着整个能力结构的系统维护和整体优化的基本功能。在“两个大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全面延伸要求下,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猜你喜欢

大局大变局高校教师
胸怀大局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学党史和把握政治大局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大变局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战略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