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建国教授药性理论配伍浅谈

2021-01-07张宇璐武建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药性性味

张宇璐,武建国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引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整体运动规律具有直接相关性,人体的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类问题。即人体的内外动态变化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状态),则可以维持机体健康水平,而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让人体变为亚健康或是疾病状态。而要想恢复这种动态平衡状态,需要分析整个动态过程,找到失衡的点,遵循调治求衡的原则,对机体状态进行整体调节。

中医临床的药物组方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七情、君臣佐使、药对、归经配伍、随证配伍、功效配伍等。各种中药配伍理论都是结合中医的发展现状而不断进步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哪一种配伍方法都需要充分考虑中药性味。从历史上留下来的中医药学方面的文献来看,对于中药性味的论述有一些出入,有些是因为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不断增多,因此对中药性味认识更加深入,也有因金元各家兴起,各有见地,很多医家因对药物性味的自我阐发而出现一些不同论述。

中医治疗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而且要看到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重视从整体上进行阴阳气血的调和,促使阴阳、气血、脏腑逐渐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通过扶正祛邪,让疾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得以彻底消除,防止病变连锁反应对机体造成进一步损伤。在整体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彻底消除病根,促进疾病治愈。

中医学认为:人体组织形态结构相互之间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并按照其特有的形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等时刻灌注全身,并循行不休,在功能活动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的;在病理变化上,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故认识和阐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神农本草经》将重要的寒、热、温、凉称之为“四气”。宋代《本草衍义》[1]提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即是药之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2]中提出“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难改易”,在后世医家中,对于本草的“气”、“性”的描述,通常是指同一类意思。想要掌握重要组方规律,必须要对各种中药的性味有比较熟练、准确的掌握。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中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只有对这些经过诸多临床检验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才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药物去进行疾病治疗。

1 药性分析

武建国教授认为很多医生在临床中比较倾向于随证配伍的治疗措施,古代中医药学典籍中对于这种治疗原则也有记载,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中所载:“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在《嘉佑本草》[5]中记载:“得牛角鳃、麝香治休息痢历久不差;得禹余粮、当归、川芎疗崩中赤白”。结合患者病症变化情况,进行药物的随症加减。很多都是选定一味主要药物作为中心,结合患者不同病症进行辨证配伍,从而起到不同的治疗效用。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功能,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使人体能够适应自然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生命活动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谓天地之气,即指自然界供给人类以生活的物质。法,即是规律,顺序。又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指躁、焦、香、腥、腐。五味,指酸、苦、甘、辛、威。五气与五味相和,系泛指空气和饮食的生化结合,这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必需条件。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中药方剂共有113 首,在中医界具有很高的盛誉,直到当今时代仍然广为流传,并在很多类型的疾病治疗中被使用。这些组方中没有明确说明依据,但是其中应当借鉴了一些《素问》中的理论,认为中药组方需要对药物药性进行准确、严格的把握。

在中药组方配伍原则上,药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组方药物的君臣佐使。这也是中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具体的组方药物君臣佐使的确定应当依据哪些要素,不同时代的医家也进行了较多的思考、讨论、论证。武建国教授通过总结,发现不同医家在证候主次、药物剂量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具体以哪个要素为依据也没有十分统一的说法。多数遣方用药是按照患者的中医证候确定药物种类以及用量的,但是不足以作为决定君臣佐使的用药理论依据。因此中医在临床用药时对于这一遣方用药方法常不能很好地把握,从而直接影响疗效。

武建国教授通过对临床用药经验进行分析,发现作用相同、行为不同的药物,在使用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具有祛风解表功效的不同中药,又可以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在组方中起到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中药组方配伍一定要充分考虑药性。20 世纪90 年代,吕景山整理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的临床对药通过多次再版广为流传,其中以药对配伍组方受到很多中医的认可和欢迎,这也能够直接表明中医对于对药应用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类著作中,对于对药都有相应的记载,吕景山、秦伯未、陈维华等近现代医家对此也有相应的阐述。但是从整体上看,药性仍然是对药应用的基础依据,同时还要结合随证配伍,从而组成比较常用的临床药对。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药性对于中药组方的重要作用。

2 临床思考

现代药物学对于中医中药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其对中药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现代药物学理论中没有使用中医中药理论,这是否说明中药的遣方用药只能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指导,或者脱离了中医理论之后,对中药的研究只是片面的、表面化的,因此难以收到理想效果。这也意味着,中医理论与中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药的应用不断推动中医学发展进步,而逐渐形成的各种理论有进一步对用药起到科学指导作用。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也不断发展完善。

当前医学界中,出现了一些弃医用药的声音,武建国教授认为这是相当不可取的,即便随着研究增多,对中药功效具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是中医用药不是单纯看每一种药物的功效的,组方中所起到的治疗效果也不是各种药物功效的叠加,而是在药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且同类疾病、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使用的重要组方也有差异。因此只看药物功效,不谈中医理论的,会直接影响重要治疗效果,损害中医在民众中的口碑,不利于中医推广及发展。目前有些中成药通过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制成中药制剂,讲很多具有治病功效的中药成分组合在一起,看似广撒网,但是疗效有限,这与脱离中医中药理论具有直接相关性。《施今墨对药》[6]中记载:“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也是对以上弃医用药情况的一个有力说明。

中医药学根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理论,将生理、病理、疾病诊治、预防、用药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诊断方法则为望、闻、问、切,诊疗学中辨证依据包括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药物学包括“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甘、苦、辛、咸),方剂学包括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原则,针灸学包括经络、输穴学说等,以上诸多学说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整体[7-9]。另外,中医中药学中还涉及适应自然、协调平衡的天人生命观,辩证性、系统性的理论思想[10]。中医学中有很多具有特色的理论方法,如病因病机、藏象经络、辨证论治、四诊人纲、治则治法等,是中医治病优势的重要体现。

武建国教授认为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是掌握方剂配伍的核心内容,在运用与学习过程中,也要以此为核心,切勿如无头苍蝇,只知背诵方歌、跟师抄方,而舍弃钻研中药药性理论。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药性性味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