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的研究进展

2021-01-07郝慧齐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5期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医护人员

郝慧,齐玲

(武汉轻工大学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0 引言

母乳喂养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及降低母亲患产后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等产后并发症的风险[1]。2017 年全球仅约36%的6 个月内婴儿得到纯母乳喂养,中国母乳喂养率约为28%[2],且在中国仅21%的婴儿6 个月内得到纯母乳喂养[3]。虽已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母乳喂养行为,如我国劳动法规定女性在婴幼儿未满1 周岁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与安排夜间劳动[4],但国内母乳喂养形势不容乐观。促进母乳喂养的最佳时机是在医院或者分娩机构[5]。由于产妇分娩时机体损伤或自身疾病,考虑到新生儿健康,医院会采取医疗措施如免费提供婴儿配方乳样品,这会对母乳喂养行为造成影响[6]。因此在该阶段向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母乳喂养支持至关重要。目前,国际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发展已较成熟,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提供参考,为将来更好地发展医院-社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及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提供借鉴。

1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现况

1.1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相关政策

为促进全球母乳喂养,1992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发起了爱婴医院倡议[7]。且WHO 明确规定应通过卫生系统为基础的平台向0-23 个月婴儿的母亲提供母乳喂养咨询服务[8]。澳大利亚在母乳喂养战略中指出母乳喂养干预时机对其有效性至关重要[9]。美国有规定在公共场所为有需求的女性提供哺乳室,构建了母乳喂养良好社会氛围[10]。

1.2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促进项目及策略

美国卫生部明确母乳喂养为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共卫生重点[11],并于2017 年投入800 万美金用于资助医院内母乳喂养支持计划[12]。2011 年Regina Benjamin呼吁及动员社区、临床医生、医疗保健系统等采取行动,建立可提供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可持续母乳喂养支持体系[13]。WHO 及UNIFEF 为成功母乳喂养提出十大关键策略[7],为开展母乳喂养工作提供执行依据[14]。

1.3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开展准则及方式

1.3.1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开展准则

获得“爱婴医院”认可及政府支持即可开展母乳喂养医院支持工作。在澳大利亚国际泌乳顾问(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IBCLC) 根据产妇身体状况等进行母乳喂养支持[15];美国IBCIC 是评估家庭母乳喂养敏感等级并开展不同级别的母乳喂养支持[16]:危重等级一级的父母需有基本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护士提供支持;危重等级二级的父母应尽快得到IBCIC 的支持,或推荐其到社区寻求IBCIC 帮助,出院后进行早期随访;危重等级三级的父母在住院期间需要IBCIC 指导,出院后需早期随访。

1.3.2 母乳喂养医院支持开展方式

(1)面对面咨询

IBCIC 根据不同家庭类型提供不同的咨询时间。一般家庭:初诊平均咨询35min,随访花费32min[17];NICU 家庭:初诊平均咨询35min,出院指导的咨询73min[17];出院家庭:初诊平均咨询95min[17]。出院的家庭也可以通过社区医院、公共卫生机构或者IBCIC 家访获得帮助。

(2)电话随访

开通母乳喂养支持热线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18,19]。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通过24h 母乳喂养热线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相关信息。美国电话热线的平均咨询时间为25min。Chamberl-in LB 等[18]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支持热线可缩小城区和郊区母乳喂养率差异。

(3)新媒体

伴随新媒体快速发展,澳大利亚还开展了产后随访项目。产妇通过登陆网站获取更多有循证依据的、最新的有关婴儿喂养信息,提出疑问、与专业顾问发起在线对话来解决母乳喂养实践中遇到的困难[20]。

1.4 医院母乳喂养专业人员培训

1.4.1 专业人才培养

IBCLC 提供母乳喂养支持可显著改善母乳喂养结局[20]。1985 年,国际泌乳协会联合60 名专家制订了IBCLC 的准入标准,此后每年都会进行1 次认证考试[21,22]。目前全世界有31181 名IBCLC,美国就有17389 名,中国大陆仅有568 名[23]。现阶段IBCLC 的作用已得到产妇、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认可。

1.4.2 课程设计

调查显示公众鼓励对医护人员开展母乳喂养培训以支持母乳喂养[24]。高覆盖率的网络学习是提高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及积极态度的有用工具[25]。国外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通过评估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及了解产妇接受指导的意愿来衡量课程的有效性,突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性[26]。开展母乳喂养培训课程,增强了医护人员开展母乳喂养工作的信心[15,27]。

2 我国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困境

2017 年我国0-6 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0.8%[3],这一数据离我国政府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年-2020 年》[28]制定了0-6 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要达到50%以上的目标,仍有一段的差距,这凸显了通过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提高母乳喂养率的迫切性。

2.1 国家政策执行及监管有待提升

有关母乳喂养的法律法规已被证实能促进母乳喂养[29]。我国母乳喂养保障政策主要涉及女职工哺乳假等方面[4]。虽制定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仍有部分母乳代用品厂商为增加企业利润,违反规定肆意夸大宣传。国内相关政策落实效果仍有待提高[30]。

2.2 卫生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母乳喂养支持婴儿喂养知识、营养学、沟通技巧等专业知识。医护人员的态度、专业水平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孕产妇的决策,基层护士普遍欠缺护理评估能力及科研能力,可能无法满足母儿对母乳喂养的个性化需求[31]。2014年我国才引入IBCLC,截至2019 年2 月,国内IBCLC 仅有568 名[23]。因此应将母乳喂养相关内容纳入医护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必修课,并使之常态化。

2.3 公众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及未形成友好的母乳喂养社会环境

母亲及其家庭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缺乏不利于成功母乳喂养[24]。部分母亲由于乳汁分泌不足,或因回归工作岗位的母亲不得不放弃纯母乳喂养[32],会选择混合喂养。同时现实中女性可能会因为生育哺乳,在职场上受到歧视[33]。上述均给在临床上推广IBCLC 和促进母乳喂养带来困难。

3 完善母乳喂养医院支持体系发展策略

3.1 颁布政策法规,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母乳喂养医院支持政策是促进母乳喂养关键的第一步[14]。我国政府应积极配合WHO 的要求,开展爱婴活动,推广成功母乳喂养十大措施。我国政府不仅要在WHO 十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制定具体、可行的指导性文件,更要鼓励院领导将纯母乳喂养率纳入医院基本考核指标中,成立母乳喂养专业促进组织,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及录用,不断完善及解决遇到的难题。

3.2 运用新媒体,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伴随以互联网、手机等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对公众的思维模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普及母乳喂养益处、时间及注意事项等。新手妈妈学习新知识时,也能提出疑惑与见解。充分将新媒体与母乳喂养工作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增强公众母乳喂养意识时效性的必由之路。

3.3 培训医务人员,建立多学科团队

我国产科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及社会医护人员均缺乏系统的母乳喂养知识。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培训课程,并鼓励优秀人才向IBCLC 靠拢。由于国外IBCLC 起步较早,工作模式和角色定位已清晰[21]。妇幼保健医疗机构需构建符合国情的IBCLC 工作模式,明确IBCLC 角色和职责,促进IBCLC 健康发展。协调相关科室,建立多学科团队,积极促进母乳喂养。

4 小结

母乳喂养益于母儿健康结局及社会发展。现阶段仍需要我国政府及广大医护工作者共同努力去营造良好母乳喂养环境。妇幼保健医疗机构及其他综合性医疗机构甚至社区机构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充分发挥角色职责,传播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到母乳喂养推广工作中,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更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向专科性人才靠拢,善于利用新媒体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应用评判性思维及循证依据,为广大妇女提供更佳的母乳喂养护理服务。综述往后的研究应贯穿延续性护理理论极力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可持续母乳喂养支持的体系,改善国内母乳喂养率较低的局势,促进母婴健康结局,促进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母乳喂养婴儿医护人员
艺术家婴儿推车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