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三个坚持

2021-01-06吕雪梅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重要阵地,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理论遵循,以实事求是为思想理论路线,树立正确历史观;应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课程思政为主渠道,以实践课堂为载体的教育合力;应坚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大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和抵制力。

关键词:高校;党史观;三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8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且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对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则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重要阵地,把党史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党史观,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历史观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树立正确历史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理论遵循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党始终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義中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正确分析、认识和解决在不同社会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掌握和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力量,并提出了群众路线。

新时代,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出发,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历史结论一定要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基础上,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党的历史,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谨防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消解。

2.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为重要依据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党第一次对自身历史经验做出的系统总结。该决议从政治、组织、军事和思想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重大贡献,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了充分的准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全面纠正党内“左”和右的错误,将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重要决策。这个决议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这两个决议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和深刻总结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光辉典范,凝聚了党心和民心,为党的事业继续前进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力量,促进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前进和伟大胜利。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也必须以党关于历史的两个决议为重要遵循和依据,正确认识和坚决拥护两个决议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既肯定成绩,也要有效克服错误,不忘过去,启迪未来,从党史中汲取经验智慧,获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做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1]

新时代,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路线。具体来说,首先就要做到,结合社会条件来评价党史人物,联系历史背景正确把握党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准确把握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肯定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其次,要做到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尤其要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没有改革开放前的系列艰辛探索,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就没有今天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坚持以三类课堂为依托,做到明理、崇德、增信、力行

坚持以思政课、课程思政和实践课三类课堂为依托,贯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三者合一的教育合力,将党史转化为直入人心的育人力量,使大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

1.坚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积极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利用大量史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历史现象背后的道理,讲清、讲好、讲透党的历史。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内容就是党史,教师要使大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弄明白“四个选择”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从历史的层面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的就是党史,学习党史就是学习党的奋斗史、思想史和建设史,尤其要着力讲好党的理论创新史,突出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使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波澜壮阔且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艰难性,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典型红色故事,深刻挖掘党史故事的时代价值和人物的精神价值,将党史故事融入“思修”课教学,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和党史人物贯穿于思修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可结合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来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将党史融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等内容中。

2.坚持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渠道

课程思政体现的是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着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课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有机融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一体化,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类课程,都应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党史资源和思政要素,积极探索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和具体路径。例如,文学类课程可以结合文学作品,特别是重要党史人物如毛泽东等人留存的大量诗词作品,近现代作家展现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奋斗史的文学作品,左翼作家联盟及其作品等,都可以将党史和文学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品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史教育,在内心真正认同党的历史。又如,艺术类课程可以很好地将音乐、美术、编剧等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艺术熏陶和艺术技巧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我们党百年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再如,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敢于质疑批判的勇气,这些都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与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牺牲和奉献精神等都应成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3.坚持以实践课堂为重要载体

实践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着力挖掘和转化各地丰富的党史资源,使其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致力于打造“看、读、悟、讲、行”的一体化实践课堂。在“看”的层面,我们应在发掘整合地方党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党史文化遗址、党史人物故居、革命遗址等,积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党史实景课堂。在“读”的层面,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国家领导人关于党史的重要文稿,如,《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等,以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也可以读一些简明党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悟”的层面,我们可以在前面两个环节“看”和“读”的基础上“悟”,感悟党的精神,并借助现代科技虚拟化场景呈现,在场景中体验、熏陶,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学党史、悟党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讲”的层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前面“看”“读”和“悟”三个环节进一步整合并内化后,再结合个人兴趣通过讲党史故事、著名党史人物等,在学生群体中、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开展党史宣讲活动。在“行”的层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落实到行动层面,引导大学生践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干精神和“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坚持辨析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升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和抵制力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否定党的历史,“碎片化解读”党的历史等现象,对大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始终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辨析,培养正确党史观。

1.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西方多元思潮的侵蚀,以及西方对我国的污名化、妖魔化攻击,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不断散布其错误观点,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侵蚀毒害我国青少年,我国高校思想战线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坚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是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2]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在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主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必须变“被动回应”为“主动迎战”,要勇于面对、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

2.警惕和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1]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首先,高校教师既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又要具有高度的理论水平和强大的辨析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和研究的自觉性,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主动回应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这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次,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弄清歷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否定、抹黑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割裂党的历史,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其本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某些现象否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掩盖历史事实,歪曲正确的历史认知。

3.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1]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科学地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辨力。从其发展轨迹、传播路线和方式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是分三级扩散的。第一级:核心观点都是所谓的理论家们“制造”“加工”出来。第二级:通过知识分子消化、吸收,进一步发酵和扩散,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观点,以多样化、世俗化的形式,如通俗性的文章、讲座、文艺作品等,向广大群众传播。第三级:广大群众,这一级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追随者和接受者,没有这一级的传播,就不可能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必须遵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这个基本发展和传播规律。我们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更应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讲清楚历史并不是随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虚无主义实则就是结合自己的需求,对历史进行随意剪裁或假设,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从来都不是什么学术问题或理论问题,而是包裹着学术理论外衣的政治问题,具有明显的且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典型现象或案例的具体辨析,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精神,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辨析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艰巨任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理论遵循,以实事求是为思想理论路线,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应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课程思政为主渠道,以实践课堂为载体的教育合力;应坚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大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和抵制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收稿日期:2021-08-31

基金项目:四川省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研究”(NC2020B031)

作者简介:吕雪梅,副教授,博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