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DDH的研究进展

2021-01-06彭金海杨阳鲁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坐骨截骨术耻骨

彭金海,杨阳,鲁宁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云南 昆明 650101)

0 引言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骨科常见的疾病,病变可累及髋臼、股骨、关节囊等结构,以累及髋臼最为常见。DDH的病因现暂不明确,认为可能与基因遗传[1]、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包括产妇胎儿难产、多胎妊娠、巨大胎儿,臀位产)[2]有关,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有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DDH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多基因遗传的疾病,同卵双胞胎患病率是异卵双胞胎的4倍[3]。Geiser等[4]研究报道,DDH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增加12倍。

DDH是一个渐进性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髋关节发展为半脱位甚至完全脱位,导致髋臼软骨磨损变性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OAH),DDH已经成为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常见病因之一[5]。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adults 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ADDH)是指在成年后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或出现症状才发现的DDH患者,ADDH一般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因为缺乏早期的诊断和干预,此类患者一般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性关节炎。Ohfuji等[6]对336位新诊断成人女性DDH患者研究发现,其中4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终末期骨性关节炎。

现在对于成人DDH患者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髋关节置换术和髋臼周围截骨术,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性关节炎DDH患者的有效方法,然而髋关节置换所带来的感染、血栓[7]等并发症,同时增加了输血的机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髋关节假体自身的使用寿命限制,再加上年轻患者术后有着更高活动需求,这使得年轻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有更高的松动和翻修率。年轻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不良结果已被相关文献广泛报道[8-11]。因此年轻DDH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髋臼周围截骨术,髋臼周围截骨术相比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如下优点;(1)保留了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不影响将来再行髋部其他手术;(2)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后对患者活动限制更少;(3)早期DDH患者行髋臼周围截骨术性价比更高。

1 髋臼周围截骨术的发展史

1.1 Chiari截骨

1955年Chiari[12]提出了骨盆内移截骨术(Chiari截骨),Vukasinovic等对行Chiari截骨的86个病人(99髋)进行了平均7.2年的随访,术后Sharp角较术前下降了8.62°,CE角增加了28.76°,HHS评分增加了11.93分[13]。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行Chiari截骨术后再行THA对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和普通人行THA几乎相近,Chiari对301例既往行Chiari截骨史的THA随访表明[14],8年、10年、20年、2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93%、76%、68%。该术式在髋臼上部截骨,然后向内拖动下半部分截骨块,增加了股骨头的覆盖,同时缩短了关节相对身体的重心,减小关节负重。Chiari截骨手术方式简单,截骨在直视下进行,安全性高。但Chiari截骨不能恢复正常髋关节的对位,髋臼的外部分没有软骨覆盖,这容易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进展,并且骨盆内移后缩小了产道,这会影响育龄期妇女自然分娩。因此Chiari截骨是一种挽救性手术,用于其他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

1.2 Salter截骨

1961年Salter[15]提出了Salter截骨术,主要用于髋臼Y形软骨和耻骨联合尚未闭合的儿童,在髋臼上部截骨,以耻骨联合为铰链,旋转髋臼,恢复正常头臼关系,使髋关节复位、稳定。Zamani等对76例患者(90髋)随访发现,94.5%获得了优良的结果,平均髋臼指数从术前的47.85°下降到了17.16°[16]。Salter截骨术的黄金年龄是2-10岁,大龄儿童及成人髋臼Y形软骨及耻骨联合已闭合,髋臼重塑能力有限,手术效果较差。有学者对45个行Salter截骨的成年人(平均年龄27.6岁)的随访发现,术后患者在Harris评分、影像学角度测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均低于其他髋臼周围截骨术的随访结果[17]。这也再次说明Salter截骨术对成人及大龄DDH患者的手术效果有限。

1.3 Steel三联截骨

1973年Steel[18]报道了骨盆三联截骨术(TPO)治疗大龄儿童DDH,并对52个病例进行了随访,其中40例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该术式同时进行髂骨、坐骨和耻骨的截骨,使得髋臼截骨块完全游离,能够更大程度地旋转,调整的角度更大。然而,由于髋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限制,髋臼旋转受限,耻骨和坐骨截骨远离髋关节,此外截骨还破坏了骨盆后柱的完整性,这容易造成骨盆不稳定及骨不愈合。

1.4 Tonnis截骨

基于TPO术的不足,Tonnis[19]1981年提出了改良的TPO术(Tonnis截骨术),该术式截骨靠近髋臼基底部,相比TPO髋臼可以获得更大的旋转,髂骨、坐骨和耻骨三个部位截骨都在可视下完成,安全性高。Roberto等对54个病人(58髋)随访,82.7%获得了优或良的结果,髋关节评分、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有四名患者出现了无症状的坐骨截骨不愈合[20]。但Tonnis截骨术需要由两个体位、两个切口完成,增加了手术时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加。而且Tonnis截骨术同样破坏了髋臼后柱的完整性,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差以及骨不愈合的风险较高。

1.5 髋臼旋转截骨

1984年Ninomiya[21]报道了髋臼旋转截骨术(ROA),并对41个病人(45髋)行ROA的患者进行3-8年的随访,CE角从术前的-11.9°上升到了30°,其中35个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Yasunaga等对年轻患者行ROA术后18年的长期随访,Kaplan-Meier分析预测10年保髋率88.4%,20年保髋率79.9%[22]。ROA不破坏关节囊及骨盆完整性,截骨后髋臼完全游离,可获得较大的调整幅度。然而ROA术术中对臀肌剥离较多,且截骨后的髋臼缺乏血供,易并发髋臼截骨块的缺血坏死。而且髋臼在旋转后上外侧空隙较大,需要植骨来填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和骨不愈合的概率。

1.6 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

瑞士伯尔尼医院的Ganz医生[23]1988年报道采用SP入路对DDH患者髋臼前、上、后方同时施行截骨,命名为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通过调整髋臼骨块的位置,増加股骨头的覆盖面积及包容性,降低单位面积关节软骨的局部应力,使其分布更为均匀。Ziran等[24]对320例患者术后10年和20年的随访发现,术后10年的保髋率为86%,术后20年的保髋率为60%,并且保髋率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及骨性关节炎程度有关,患者越年轻、Tonnis关节炎分级越低,保髋率越高。但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是通过一系列直线的截骨线进行的,因此截骨面并非球形,这使得在术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覆盖,需要更多的髋关节重建角度,这可能导致髋臼撞击综合症的发生[25],非球形的截骨面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空隙,这可能需要额外的植骨同时还会增加骨不愈合的风险。

1.7 弧形髋臼周围截骨

基于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不足,2005年Naito[26]报道了改良的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并命名为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urved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CPO),CPO是建立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和髋臼旋转截骨的基础上的,其暴露方法和坐骨截骨类似于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而髂骨和耻骨截骨类似于髋臼旋转截骨。通过其设计的特殊骨刀,使髂骨的截骨线变为弧形,减少了髋关节前方移位及矫形后前侧过度覆盖的几率,同时降低了植骨的需要,增加了截骨的愈合率。在对118个DDH患者行CPO术后4年的随访发现,患者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骨不愈合等并发症远低于其他髋臼周围截骨术[26]。

上述髋臼周围截骨术中,salter截骨对成人DDH治疗效果有限,steel、tonnis、RAO截骨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而chiari截骨主要作为一种挽救性术式。Bernese截骨术是目前使用和报道最多的一种髋臼周围截骨术,但其非球形的截骨面增加了植骨的需求和骨不愈合的几率,弧形髋臼截骨术弥补了Bernese截骨术的不足,现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认知,可作为成人DDH治疗的合理选择。

2 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临床应用

2.1 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

患者取仰卧位,切口起于髂前上棘后方5cm至髂前上棘,沿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向远侧延伸7cm。在髂前上棘截骨前剥离并暴露股外侧皮神经,同缝匠肌一起拉向内侧,从髂棘外侧剥离阔筋膜张肌的起点并拉向外侧。对髂前上嵴进行梭形截骨,注意保护腹股沟韧带和缝匠肌,髂前上嵴截骨块长约4cm,宽约1.5cm,然后把截下来的髂前上嵴向内侧拉开。剥离股直肌,沿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骨盆内,然后分离骨盆内侧壁的髂肌暴露出耻骨支,一把钝头的Chiari拉钩放置于四边体的后缘坐骨大切迹处作为标记,一把3cm宽的拉钩放于Chiari牵引器前方,拉开髂肌。使用磨钻磨出一起于髂前下棘附近,止于四边体末端的C形截骨线。为了避免截骨进入关节腔和保持髋臼后柱的完整性,应注意:(1) C形截骨线的最后端与坐骨大切迹距离不超过1.5cm;(2) C形截骨线终端位于髂耻粗隆的内侧水平。在髋关节屈曲和稍内收时在关节囊和腰大肌之间放入一把骨撬,当骨撬接触到坐骨时,顺着骨撬插入骨刀,使用透视确认骨刀指向髋臼下凹,行坐骨支截骨,注意保持后柱的完整性。耻骨截骨紧贴髂耻粗隆,和水平面呈30度倾斜,因为闭孔动脉和神经从耻骨下的闭膜管中穿出,术中应注意保护血管神经。用一把弧形的骨刀从之前标记的C形截骨线做四面体的截骨,使得最终的截骨面呈一半球形。向外、下、前方拖动截骨块,C臂透视股骨头覆盖满意后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截骨块。做髋关节各种活动看是否会发生髋臼和股骨头的撞击,尤其注意屈曲内旋时有没有前方撞击。如有撞击发生,应进行修整或重新调整截骨块。再次透视确认影像学结果满意和无撞击后,使用2-3根螺钉固定髋臼截骨块,最后把髂前上棘固定回原位置。

患者术后3天可以在双拐下部分负重(10kg)和下地行走,然后逐步增加负重,每两周增加10kg,至术后8周时可完全负重,术后3个月可恢复到术前的活动水平。

2.2 临床结果

目前国内尚未有关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研究和报道,Naito等对128例行CPO治疗DDH患者报道,Harris评分从术前的72分上升到93分,LCEA从4°上升到35°,ACEA从4°上升到32°,在95个Tonnis1期和2期的患者中,术后骨性关节炎未再进展,在33个Tonnis3期和4期的患者中,最终只有3位患者最终选择了髋关节置换术[26]。Naito等2015年再次对27个患者(33髋)进行随访,Harris评分从术前的80.1上升至术后95.4分[27]。Teratani和Naito等对年轻和年长DDH患者行CPO术对比研究[28],年轻组平均年龄54.6岁,平均随访4.6年,年长组平均年龄32.3岁,平均随访4.4年,两组患者均为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Tonnis1期和2期),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别,在LCEA、ACEA、髋臼倾斜角、髋臼指数等影像学参数也没有差异,两组之间在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同样无统计学差别。使用Kaplan-Meier生存率(一种基于影像学结果的分析)分析发现,年长组的5年生存率为94.3%,年轻组的为96.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继发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年长DDH患者,CPO术仍然能显著改善髋关节症状和功能延缓关节炎继续进展。那么DDH的严重程度是否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呢,Karashima等对比了中度DDH患者(MD组,CE角>0°,Severin Groups III and IV-a)和重度DDH患者(SD组,CE角<0°,Severin Group IV-b)术后HHS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发现,两者术前术后HH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MD组平均CE角从术前8.9°上升到术后32.6°,SD组从-6.6°上升到28.4°,虽然MD组术后平均CE角大于SD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而且SD组的上升值(35°)大于MD组的上升值(23.7°)[29]。因此DDH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均不会影响CPO手术效果,一旦确诊DDH,只要不是并发严重的骨性关节炎,行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在并发症发面,CPO的并发症有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截骨髋臼后柱骨折,截骨区不愈合,其中Matsunaga报道的耻骨支延迟愈合发生率为16.8%,与抽烟和耻骨截骨部位空隙大于5.1mm相关[30]。此外Masahiro还报道了一例因瘢痕粘连导致术后发生坐骨神经麻痹症状的病例[31]。

2.3 CPO适应症

通过Naito等对CPO的随访报道及笔者自己的经验,笔者总结出CPO的适应症如下:(1)髋部症状持续超过5个月的DDH患者(骨盆正位片上CE角<20°);(2) Tonnis关节炎分期1期和2期的患者;(3) Y形软骨已闭合的患者;(4)年龄小于55岁。

3 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未来展望

迄今为止,Naito已有超过700例的CPO病例,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改进,CPO现已是一种成熟的手术技术。然而,CPO手术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耻骨和坐骨的截骨部位和闭孔动静脉和神经毗邻,而且坐骨的截骨是在非直视下进行,血管神经损伤风险较大,髂骨C形截骨线如不能准确定位,容易造成髋臼后柱骨折和截骨进入关节腔内。为了解决这一序列问题,Hayashi等[32]报道了CPO术中使用导航系统来辅助截骨,增加了截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然而这一导航系统不能追踪术中髋臼截骨块的调整情况,判断手术效果。DDH患者髋臼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目前髋臼截骨块的调整只是根据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术中C臂透视的结果,容易出现矫往过度,出现髋臼后倾,导致髋关节前方撞击,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降低[33]。现三维有限元技术现广泛运用于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有大量学者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对DDH患者进行髋关节生物力学分析及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前规划[34-35],对于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目前国内外均尚未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及报道。笔者目前正在研究三维有限元技术在CPO术中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对DDH患者做好术前规划,制定出最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导航系统辅助截骨,保证截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样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治疗成人DDH患者的髋臼周围截骨术多种多样,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PAO)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和报道最多的一种术式,在大量长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PO)作为一种改良的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在保留了PAO优点的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成人早期DDH患者的一种合理选择。在未来术前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做好术前规划,术中辅助计算机导航截骨,将会实现更加完美的CPO,获得更好的临床结果。

猜你喜欢

坐骨截骨术耻骨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关节镜联合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对比
谨防坐骨结节囊肿
对比股骨开窗技术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在股骨侧翻修术中的疗效
坐骨结节扩大清创降低坐骨压疮术后创面复发风险的临床研究
正常妊娠期耻骨联合间隙宽度变化临床观察
耻骨联合分离的痛,您了解多少?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