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息肉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2021-01-05张丹丹田锋亮王淑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2期
关键词:气滞反流血瘀

张丹丹,田锋亮 ,王淑美

(1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0 引言

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并不明显,经常是做胃镜检查治疗以解决其他问题时偶然发现的,属于良性病变,但也有可一定概率恶化成胃癌[1]。本文从中西医对胃息肉的研究现状出发,结合分析,从该疾病的分类、发生原因、临床特征、检查手段、治疗方式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作一综述。通过对胃息肉的全面综合的剖析,加强临床医师对胃息肉的了解,同时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和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1 现代医学对胃息肉的研究

1.1 胃息肉的病理类型

胃息肉长在胃黏膜表面,向胃腔内凸起,检查可见局部凸起或颗粒样隆起,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类常分为两种: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2]。而按内镜下形态学分型,常分为日本山田和日本中村分类。山田分类法将胃息肉分为四型:I 型:隆起成丘状,起始处比较平滑,无明确界限;II 型:隆起成半球状,具有明显的起始界限,无蒂;III 型:有亚蒂,起始部略缩小;IV 型:起始部狭小明显,形成蒂。日本中村分类法则是以息肉形态和组织变化为根据,共分成三型。I 型:直径<2cm,多数有蒂,表面光滑,胃窦部多见。II 型:常见于胃窦部与胃体相交处,凹陷,相对常见合并早期胃癌。III 型:呈盘状隆起,形态与lla 早期胃癌相似。按照Paris 分类,Paris 0-I 为息肉样病变是相邻黏膜厚度的2 倍,可进一步分为有蒂(Paris 0-Ip:有窄基)和无蒂(Paris 0-Is:基部和顶部直径相同)息肉,中间形式为半有蒂息肉(Paris 0-Isp)。

1.2 胃息肉流行病学

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等非特异性症状。年龄在60 岁以上是胃息肉患病的高峰年龄段[3]。胃息肉好发部位在胃体,常为多发。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是美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于其原因及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西医对胃息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较少有文献进行研究胃息肉病因及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认为与Hp 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应用PPI、遗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有关。

1.3.1 Hp 感染

Hp 最早由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提出,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主要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腺体屏障之间,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4]主要原因。同时,感染Hp 也可能导致发生胃息肉等疾病,近年来,胃息肉的检出率有增高的趋势。兰汝春等[5]研究也证实,Hp感染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

1.3.2 胆汁反流

反流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有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高鹤等选取19050 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研究分析发现胆汁反流组消化道息肉检出率为25.30%,高于无胆汁反流组的7.47%。但胆汁反流影响胃息肉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1.3.3 长期应用PPI

PPI 因其抑酸功效强、特异性高、安全性好,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研究表明,PPI 的使用增加了胃息肉发生的风险,而国外胃息肉分型与国内不一致,其发生是否与PPI 应用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1.3.4 胃泌素水平

兰汝春等[5]收集胃息肉患者与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对比发现胃息肉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差异性。高鹤等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患者胃液中促胃液素-17 水平高于正常值,且增生性息肉组促胃液素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组。表明胃液素水平直接影响胃息肉的形成。

1.4 诊断及治疗

1.4.1 诊断

由于胃息肉的症状不明显,其诊断靠辅助检查(主要是胃镜检查)来完成。其分型主要分为(1)腺瘤性息肉: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2)胃底腺息肉:深部泌酸腺体增生扩张形成的良性上皮病变。(3)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胃小凹拉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和炎性病变共存的胃良性上皮细胞。

1.4.2 治疗

内镜下切除术是现代医学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包括活检钳直接钳除、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切除术、微波治疗、冰冻、尼龙绳套扎、激光等[6,7]。有国外学者建议在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后首先完成病理检查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2 中医学对胃息肉的研究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胃息肉患者临床常无明显表现,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烧灼感、恶心、呕吐、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故可依据症状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吐酸”“呃逆”“积聚”“癥瘕”等疾病范畴均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对息肉的治疗各医家有不同见解,因此可以从探索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入手,探索中医防治本病的立法方药。

2.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多从自己的临床观察及经验出发,提出对此类疾病产生原因的看法,尚未形成统一。刘泽廷[8]认为,发生胃息肉的原因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烟酒,再加上情志内伤,郁怒失调,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气血瘀滞,以致气郁、湿热、痰淤相互结聚日久,终成息肉。肖淑娟认为其病因主要有二,一为寒湿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洁,致湿热蕴结,气血瘀阻,湿热淤血搏结而成息肉;二为脾胃虚寒日久,脾失健运,湿阻中焦,气滞血瘀,淤血湿浊互结而成息肉。由此可见,本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肝气不畅,气滞血瘀,息肉内生。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脾、肝、肾,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产物多为气滞、血瘀、湿热等互相搏结,形成息肉。

2.2 中医辨证及治疗

2.2.1 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胃息肉的证治方面,各医家均有不同见解,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刘泽廷结合其治疗经验,认为胃息肉可分为4 个类型,主要为气滞痰阻型、痰热郁结型、痰瘀互结型、脾胃虚寒型。肖淑娟则认为胃息肉分为2 型:湿热蕴结证、寒湿阻滞证。曹志群教授[9]则认为胃息肉从古义上来讲,可为“痔”,主要以气滞血瘀证为主。曾斌芳则认为脾胃虚弱为胃息肉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其病理产物,主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李春娥[10]则将胃息肉分为3 个证型:痰热郁结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

2.2.2 中医辨证论治

刘泽廷将胃息肉分为4 个类型,在疗上,气滞痰阻型则运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痰热郁结型用清中汤合温胆汤加减;痰瘀互结型用失笑散、丹参饮合泻心汤加减;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曹志群教授[9]则以行气化瘀为主,切除之前以运气和胃,化痰通络散积,理气消滞为原则;息肉切除后按“内疡”治疗,以益气敛疮,健脾生肌为主。再根据患者综合症状及体征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的方子中加入僵蚕、乌梅,化痰散结,蚀疮平胬。李春娥[10]将胃息肉分为3 个证型:痰热郁结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气滞痰阻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药以柴胡类方为主,痰热郁结证治以清化湿热,健脾和胃为主。周冰等[10]则认为胃息肉发生的主要病机为“水寒土湿木郁”,治疗则以温水燥土达木为原则,代表方为吴萸四逆汤。国内有研究治疗胃息肉除依靠中药制剂口服,还可以使用针灸、食疗等治疗手段。在预防复发方面,韦艳碧[12]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3 未来与展望

目前中医对胃息肉的辨证论治均未达成一致,各医家以临床经验治疗为主。中医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指导,同时结合辨证和辨病,通过有效中医药治疗去除息肉形成的基础,从根源上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化癌变,体现了中医学“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也为解决胃息肉复发和癌变的难题打开了突破口,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气滞反流血瘀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