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对高校社会实践导向作用研究

2021-01-03桂子宸马千惠

人物画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高校

桂子宸 马千惠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充分彰显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内涵。本研究从志愿服务的内涵出发,探索志愿服务引导下的社会实践多重路径,并总结了志愿服务对社会实践导向的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社会实践

近年来,志愿服务作为富有人文底蕴的社会实践的形式之一,通过融合高校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点,以鲜活的内容激活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对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及意义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组织团体为达到改善社会精神面貌的目的,不求回报地主动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志愿服务中最具核心的当属奉献精神,在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的牵引指导下,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锻炼自身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更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紧抓大学生群体特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准、增强个人自身素养、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正逐渐成为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

二、志愿服务引导下的社会实践路径探索

1.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志愿服务引导作用

党建带团建是指通过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把团组织的建设融入党组织的建设之中、加强党对共青团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与思想领导。切实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志愿服务引导,一方面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的独特优势,团结好、教育好广大青年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的组织队伍,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彰显党组织的号召力,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具体而言, Z学院在寒假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暖冬季”系列活动,志愿服务的工作坚持按照“党建引领,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号召党员、团员,参与病毒防控等志愿服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充分体现出了Z学院基层党组织、基层团组织对于党中央、团中央工作理念的响应与号召,通过以党团共建为引导的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2.三支一扶计划为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筑牢根基

三支一扶计划具体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毕业后通过加入到三支一扶计划,一方面能够充分把自己所学专业特长应用在基层锻炼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达到全方位育人水平的标准;另一方面,三支一扶计划也为高校以后的社会实践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思路,从而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常态化的双赢。近些年来,Z学院一直有在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发动和保障支持,鼓励青年学生到农村艰苦地区去,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志愿服务期满后,多名同学选择扎根服务地,他们用青春的责任与担当投身于基层扶贫事业,得到了当地人民和社会各界的赞许和认可。Z学院的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以其独特的实践性、价值性、创造性等特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投入其中,为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筑牢根基。

3.社团为志愿服务提供活力新平台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其组织凝聚力要高于高校的一般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以开展活动为主,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社团所开展的活动都会把志愿服务类活动纳入其中。学生社团大多依托的是本高校或具体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有资源进行活动的开展,随着资源的快速更迭换代,社团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通过社团链接的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够为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可靠保障的资源基础。Z学院拥有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其中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活力的为志愿公益类社团,社团主要依托Z学院基层团组织与专业教研室的督导资源,为学院、学校对志愿服務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成长平台。志愿公益类社团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健康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公益比赛、支教等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与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也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正面的反响和认可。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夯实志愿服务成果转化

志愿服务成果转化是指志愿服务逐步转化为常态,并通过充分利用志愿服务活动所留下的精神成果,从而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与工作保障体系。高校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特色资源优势,例如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经验优势等其他优势,能够为志愿服务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与帮助。多年来,Z学院通过打造第二课堂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的品牌化、项目化运作。Z学院将学生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将志愿服务项目转化为挑战杯项目、模拟政协提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项目。除此之外,Z学院依托专业群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成果化。

三、志愿服务对社会实践导向的意义

志愿服务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能够充分融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点,发挥出实践育人、实践引领、实践指导等作用,增强社会实践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底蕴精神。从微观角度来看,志愿服务能够丰富社会实践形式,给大学生多重选择实践方式的机会,同时又能以最接地气最富有人文底蕴的形式去开展活动,增添了社会实践的多元性与趣味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志愿服务事业丰富了人才培养的路径,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02):19-22.

[2]于克晓.“三支一扶”计划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3.

[3]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6):93-96.

作者简介:

马千惠(1992-)女,汉族,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桂子宸(2000-)女,汉族,山东菏泽人,2019级本科在读,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高校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