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福》教学思路新探

2021-01-03李丽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祝福教学思路

李丽丽

内容摘要:《祝福》是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经典名篇,“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许多一线教师密切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祝福》一文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有鉴于此,笔者从《祝福》横截面结构形式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分析出发,探索这一小说教学的新思路,以期打开《祝福》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祝福》 文体特征 教学思路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自1949年收入以《中等国文》为蓝本编撰的临时课本后,就开启了其为教科书的“定篇”之旅,是教学的重点篇目。但一直以来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们普遍围绕“情节”、“主题”、“人物”和“叙述手法”这四个层面割裂式的展开教学,这种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没有看到这一文本结构的特殊性,走进了文本解读的误区,严重影响了《祝福》一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深刻性。基于这一教学现状的思考,笔者从《祝福》文本体式特征研究入手,探索这篇小说新的教学思路。

一.《祝福》独特的小说叙述技法

1.横截面连缀式的小说结构

传统小说往往以情节为主,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表现出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连续性。鲁迅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技法,创造了多样的小说新形式。其中《祝福》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情节结构模式,截取人物生活的横断面,以祥林嫂两次丧夫来鲁镇的生活遭遇为核心场景建构故事,是典型的非情节结构小说。整篇小说只截取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场景加以概括——第一次丧夫来鲁镇以及第二次丧夫丧子再来鲁镇的种种经历,两个不同时段的生活叙述串联出人物的悲惨命运;而祥林嫂人生的主要遭遇,如逃出来的情节,被抢亲的情节,孩子、丈夫死的情节,“捐门槛”的情节……这些有关人物命运的都被鲁迅略去了,或者变成了在场人物的交代,带着补叙的性质。作者淡化情节,强化情境,在有限的篇幅内着重叙述主人公祥林嫂两次鲁镇的生活遭遇,揭示其精神面貌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使读者将阅读感受集中于鲁镇人冷漠残酷的言行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当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①。

2.独特的叙事视角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体,不同的叙事视角影响着小说的结构以及故事的讲述效果。《祝福》这篇小说中作者在观察与表现人物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文中存在三个视点:“我”、“祥林嫂”与“鲁镇”。“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表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而“我”与“鲁镇”的关系却往往被忽略,“我”回到家乡,看到鲁镇一律忙于“祝福”等往日熟悉场景;又听到关于祥林嫂的种种遭遇,串联出人物的悲惨命运。从中“我”既明白故乡的一切未变,又清醒于自己与鲁镇的不相容性,早已“决计要走”。但小说又巧妙地安排了“我”与祥林嫂的会见,将两个故事串联起来,并让祥林嫂扮演灵魂审问者的角色,知识分子的“我”在一再追问下,暴露出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浅薄,发现“我”与鲁镇传统思想的内在联系,一定程度上带有自我解剖的意义②。

总的来说,第一人称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使“我”、“祥林嫂”与“鲁镇”构成重叠关系,三者相互渗透影响,将人物悲剧发生的环境多角度、多层次的呈现出来,使读者更为真切的感受到以鲁四老爷为中心的鲁镇生活环境的残酷性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腐朽迫害。

二.《祝福》教学新思路

依据王荣生对教材选文功能类型的划分,《祝福》一文应当属于“定篇”,“定篇”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确定性”,这意味着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语文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基本相同的③。如《祝福》这篇小说,其教学目标基本指向三个方面:1.把握《祝福》一文语言的基本特征;2.掌握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及小说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3.领会作品深邃的主题内涵。虽然教师们基本能够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表现上,却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从《祝福》的文体特征出发,设计出以下两种教学思路以供参考:

1.以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遭遇为中心的教学切入

《祝福》主要描述了祥林嫂两次来鲁镇的生活遭遇,明显不以情节叙述见长,不少教师往往对其难以把握,甚至一无所知。在教授《祝福》时,要充分注意到這篇小说特殊的“横截面”结构形式,从其文体特征出发,以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遭遇为中心组织教学。

(1)以问题导入,把握本文独特的横切面结构

课堂伊始,可在简单了解作者之后立即抛出问题: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阅读。初读课文,学生基本能把握本文主要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能将祥林嫂的人生遭遇归纳如下:被抢亲、两度丧夫再丧子、捐门槛……这些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快速获得的表层知识,然而他们却无从寻觅,作者对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这就是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这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在小说结构形式的探究中,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有关祥林嫂的情节是否连贯?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往往环环相扣,表现出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连续性。《祝福》一文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链的框架,课文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对祥林嫂两次鲁镇的遭遇展开叙述,但“我”并未亲眼、亲身看到祥林嫂的种种经历,她逃出来的情节,孩子、丈夫死的情节,“捐门槛”的情节……这些都是“我”从别人口中听来的。由此可见课文的主要内容只是作者截取的祥林嫂两次鲁镇的生活场景,将人物生存的情境凸显出来,是典型的非情节结构小说④。

(2)讨论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遭遇,感受变与不变中的冷酷社会

基于叙事视角的分析,在《祝福》一文中存在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与“鲁镇”;读者普遍关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因为它展示出社会环境的冷漠。但在这篇突破情节链的小说中,学生往往较难理解作者是如何展开对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场景的描写,以达到凸显文本主题目的的?这就需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思考讨论。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回到鲁镇,切身体会着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其次“我”又在鲁镇从别人口中听到祥林嫂的种种遭遇;一方面,通过“我”这一视角,看到祥林嫂和以鲁四老爷为主的一系列鲁镇人的精神面貌,凸显他们的麻木不然、封建腐朽;另一方面,独特的叙事视角使“祥林嫂”、“鲁镇”与“我”构成重叠关系,三者相互影响渗透,将鲁镇生活环境的残酷性多角度的呈现出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感受到造成人物心灵破碎的社会原因以及作者对鲁镇、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批判与谴责。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回到鲁镇的“我”既看到故乡一切未变,又清醒于自己在鲁镇的格格不入,已“决计要走”;但小说又巧妙地安排了“我”与祥林嫂的会见,将两个故事串联起来;祥林嫂询问有无魂灵,知识分子的“我”模棱两可“也许有罢”,甚至或许在“说不清”的过程中,和其他鲁镇人一般成为加速她死亡的推手。在祥林嫂的这一追问下,“我”灵魂深处的浅薄与软弱暴露无遗,和鲁镇传统精神间相差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我解剖的意义。

(3)品读文本语言,体会文字冷酷中的温热

叙事视角的分析,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梳理,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高超的言语技巧来表达其尖锐深刻的主旨思想?这是本文的另一教学重点。鲁迅的语言是冷峻深刻且善用对比的,三言两语就在热闹“祝福”声中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悲剧不动声色的发生,叙述冷漠克制又潜藏悲悯。基于此,我们要从两次鲁镇生活场景出发,抓住鲁镇人对祥林嫂语言、行为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把握作者语气语调的变化处理,如鲁四婶从“祥林嫂,你放着罢!”到“你放着罢,祥林嫂!”捕捉语言中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在鲁镇人态度的差异剖析中深刻地感受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悲悯情怀,对封建礼教的尖锐批判。

学到这,《祝福》一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梳理清楚了,在小说结构、叙事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的分析中,学生能准确地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残酷性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以祥林嫂两次鲁镇生活场景为中心的教学切入,就实际教学而言,或许能拓展学生的解读空间,引发深思。

2.以“祝福”这一事件为核心的教学切入

“祝福”是文本中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它在结构上具有使一系列事件聚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选择从“祝福”这一核心事件入手展开教学。

(1)阅读思考:什么是“祝福”?

首先初读文本,以“什么是‘祝福’”?展开讨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很容易地对“祝福”浅层含义达成共识:“祝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信仰中产生的宗教行为,在文中具体表现为鲁镇新年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但这种理解只是表层的,未能触及到鲁迅小说的核心。接下来,以学生的认识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祝福”,阅读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祝福“展开层层叙述的?由此进入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叙事手法的分析探究。

小说中作者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展开故事的讲述,“我”亲身经历过鲁镇繁闹的“祝福”场景,也从旁人口中听到有关祥林嫂在“祝福”中所发生的种种遭遇,并在一片“祝福”声中描写祥林嫂的死去,“我”所看到的与听到的鲁镇构成重叠关系,对比中层层递进,多角度的展现出鲁镇生活环境的封建性与残酷性。同时作者在小说结尾写道:“‘祝福’的爆竹声仿佛要给鲁镇人以无限幸福。”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多重意蕴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一可理解为作者祈愿这“祝福”的爆竹声可以给祥林嫂这类的底层劳动人民以幸福,表现他对笔下人物的悲悯同情;另一方面可理解为鲁镇的人都在祈福,希望这“祝福”的爆竹声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但他们却在言行举止中摧毁祥林嫂的幸福,鲜明对比中表现出作者对鲁镇、对鲁镇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讽刺与批判。总的来说,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祝福”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事件,作者围绕“祝福”这一行为构建整篇小说的艺术框架。

(2)深入质疑:为什么“祝福”?

理清了”祝福“的含义以及其在文章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继续深入文本:鲁镇人包括祥林嫂在内为什么要“祝福”?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回归课文,文中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祝福”的重要性。首先课文前两段鲁镇人“一律忙”祝福,写鲁镇“祝福”繁闹的景象;之后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可以参加煮福礼,即使终日忙碌,她却“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丧夫丧子后再来鲁镇,鲁四婶不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准备,这一回她变化极大,“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在鲁镇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祝福”不是简单的风俗节日,而代表了其生存理由是否被民族信仰所认同。由此可见,“祝福”在鲁镇人心中的地位,它代表一种“认同”、“接纳”,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绝对控制和压抑。

(3)合作探究:谁在“祝福”?

当学生对“祝福”理解更为深入时,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讨论:谁有资格“祝福”?誰不在“祝福”?为什么不“祝福”?进入教学另一重点——学习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从叙述语言着手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做基本梳理,从中可以发现“我”与“祥林嫂”的与众不同。全鲁镇的人都在祝福,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只有“我”和“祥林嫂”游离于这热闹之外,我们与鲁镇繁闹的节日氛围构成一个极大的反差,“我”不祝福是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思想处于觉醒状态,对腐朽封建的文化习俗持一种批评态度。而祥林嫂不“祝福”是因为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被绝对威严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参与“祝福”的权力,排挤在整个鲁镇外的祥林嫂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在“祝福”声凄然死去。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以鲁四老爷为中心的鲁镇社会环境的残酷性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迫害,在“祝福”的深沉剖析中自然深化对文本主旨思想的理解,获得文化启迪。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对《祝福》一文的教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比较于走进文本解读误区的传统划分情节链的教学方法,从小说结构入手的两种新路径无疑突破了传统小说教学的僵化框架,提纲挈领的整合知识内容,纠正以往教学内容的孤立性,将文本的语言、人物的行为、字里行间的深刻主题有条不紊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品析,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也更为有效地保证了《祝福》教学的完整性及有序性。

注 释

①赵卓.鲁迅小说叙述艺术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②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③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1-155.

④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6-27.

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招标项目“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四维’语文课例研究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UGSYW2019-1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祝福教学思路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