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言学下的汉英网络词汇对比

2021-01-03郭玥彤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郭玥彤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外显表现,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汉英网络词汇生成的文化背景入手,对汉英网络词汇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并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旨在更好地把握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英对比 文化语言学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自然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是最活跃和敏感的。要研究网络语言,首当其冲便是研究网络语言中的词汇。词汇在记录和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影响,从而发展和变化。

一.网络语言和文化语言学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外显形式,是由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创造出大量使用的具有实事性、广泛性和鲜活性的语言变体。文化语言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Palmer)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构建》一书中。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语言和文化研究具有空前的意义。从此,文化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因此,要研究语言,就必须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了解。汉英网络词汇作为汉英语言的外在表现,同样可以透露出大量的文化信息。

二.汉英网络词汇生成的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心理文化的变化也将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当中,人们对时效性和新颖性的追求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词汇。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时间成本提高,人们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快捷、高效。这一现实要求人们用最简洁的词汇表达思想。网民们乐于用数字、缩略或混用的方式创造网络词汇,如521(我爱你)、dbq(对不起)、3Q(thank you)等,反映了人们的求简心理。另一方面,网络词语追求新奇有趣是人们的心理特性,它可以很好地体现当代年轻人追求创新的心理。如xswl(笑死我了)、blx(玻璃心)等,这些词时尚、独特、便于记忆,反映了人们的求新心理。

三.汉英网络语言的相似性和文化因素

除了外部的文化背景以外,网络词语的产生同样与语言自身发展变化有关,而语言自身的发展又能反映一定的文化。在网络词汇构造方式上,汉语和英语存在一些共同点,体现在它们兼具的缩略、谐音和派生这几种构词方式上。

1.缩略

缩略是使用者出于追求经济原则,用词语中每个单词或生字的第一个字母来组成一个约定俗成的特指词汇。缩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字母缩略,截取缩略和数字字母混合缩略。

英语网络词汇中的缩略大部分由字母缩略组成。即:将原来较长的英语单词或短语缩略为几个字母,如:GTG-got to go, BTW-by the way, IOU-I owe you, BF-boy friend, GF-girl friend,CP-couple;一些网络词汇则通过截取两个单词的一部分并将它们拼凑在一起形成新词,如:Netizen- Net citizen;还有一些将数字和字母混合在一起的缩略,如:It’s up 2 u-It’s up to you,4ever-forever等。汉语网络词汇中也采取这三种缩略方式,体现在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上。即通过将每个词对应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起来构成新词,如:dbq-对不起,nsdd-你说得对,pyq-朋友圈,plmm-漂亮妹妹,ssfd-瑟瑟发抖,xswl-笑死我了;另外,还有网络短语的缩略,即提取词语中的一些代表性汉字组成一个新词,如网络词语“喜大普奔”,便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细思恐极”指仔细想想,觉得恐怖极了。

2.谐音

谐音是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拼写出具有不同书写形式的新词。尽管由于技术的进步,网络语言逐渐在向语音化发展,但在大部分场合,尤其是人们还不熟识的场合,多数人仍愿意采用文字进行交流。为了达到节约时间、幽默有趣的目的,人们便约定俗成地用谐音词代替本词。英语网络词汇中,人们使用字母来替换具有相同或相似发音的单词,如:U-you,R-are,CU-seeyou,PLS-ple

ase, THX-thanks。在汉语中,人们也常使用汉字的谐音。如:油猫饼-有毛病,围脖-微博,稀饭-喜欢,神马-什么;此外,还有数字諧音,即用数字来替换具有相似发音的汉字,如:u1s1-有一说一,886-白白了,521-我爱你,666-溜溜溜,8错-不错,对8起-对不起。

3.派生

派生法即词缀法,即通过在现有词汇上添加固定的前缀或后缀来创造新词,如follower,由follow加-er组成,unhappy由un-加happy组成。汉语网络词汇中也有这样的词,如:XX族:月光族、追星族、恐婚族;XX体:甄嬛体、元芳体、淘宝体;XX控:手机控、包包控、微博控等。

基于汉英网络语言构词的相似性,可以看出两者都具有简洁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从汉英网络词汇的共性和其自身的特点反观文化,可以发现,网络词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能否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是受其背后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文化等因素影响的。

首先,物质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和其带来的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新词的发展。词汇作为语言的外显形式,其变化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发展影响最大。因此,网络新兴事物,自然在词汇系统中快速反映。其次,制度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受到制度文化发展的制约,社会制度的不断创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语言。社会制度一旦变化,网络新词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再次,心理文化。当今网络世界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普遍具有追求新鲜事物的思想。而网络新词恰恰符合了他们求新的需要。网络新词的出现,正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文化。

四.汉英网络语言的差异性和文化因素

总体而言,汉英网络词汇的结构基本相同,但仍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窥探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一,汉语吸收英语网络词汇远比英语吸收汉语网络词汇多。语言受文化影响。随着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崛起,大量的英语网络语言已经进入汉语网络语言体系。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很大一部分网络缩略词率先产生,如www,IP,IT等,而汉语源源不断地将诸如此类的词汇借鉴过来,化为己用,这就导致了汉语吸收英语网络词汇远比英语吸收汉语网络词汇多。相对来说,汉语对英语的影响还少之又少。

第二,汉语网络词汇常借用部分方言或谐音,而这种现象在英语网络词汇中却很少看到。在汉语网络词汇中,人们常借助方言或连读来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如某些方言中,把“鞋子”读作“孩子”,这种方言读音和意义在被广大网民理解以后,成为了网络词汇,网友们常用“我的孩子丢了。”来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另外,汉语网络语言中常出现把几个不相干的字拼在一起来表达一种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利用连读,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造-知道,我宣你-我喜欢你。而英语网络词汇却很少有类似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汉语语言文化本身的特征。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其同音词很多,而声调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英语没有声调,同音词数量较少,因此,通过连读创造新词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汉语存在大量的方言,这些方言在口语表达上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实现利用方言创造网络词汇的条件,而英语中,利用方言创造的网络词汇比较少。

第三,汉语网络词汇中有许多古字今用现象,在英语网络词汇中没有。汉语网络词汇的一种新趋势是用古汉语中的一些笔画复杂的汉字形象地表达意义,这种字成为了网民创造的“象形汉字”。网络“象形汉字”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如:“囧”中的国字框很像一个人的脸, 里面的“八”则很像一双闭着的眼睛。“八”下面的小“口”则表示嘴巴。“囧”字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局促的表情,含有窘迫尴尬的意味。再如“槑”,由两个“呆”字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呆。这种古为今用的字词在英语网络词汇中很少见。究其原因,是在我們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着重直观、重形象的思维特点。象形字的产生,正是由于古人在对所见新事物进行命名时,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事物,同时兼顾其形和义。时至今日,汉语网络词汇中,还可以体现我们文化思维中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而英语,作为字母文字的一种,其使用人群的文化思维本就与我们不同,自然也不会有太多具有形象性的词汇发展成网络词汇。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外显形式,首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分析汉英网络词汇的异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汉英网络词汇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创建新的网络词汇提供参考,另外,我们应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顺应网络词汇发展趋势,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以此促进汉语网络词汇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刚.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词语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08):112-113.

[2]李雯艳,王盈秋.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英网络新词语共性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4(06):86-89.

[3]文姿波,徐章.英汉网络新词对比[J].知识经济,2010(02):168-169.

[4]王晨琦.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