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力的延续与礼赞

2021-01-03周聪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素素产房峡谷

《阿尔莫克莎产房》记录了素素的一次马尔康之行,从叙事形态上来看,这篇散文呈现出明显的“游记散文”特点。在行文过程中,“我”对克莎民居的打量和观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者”的目光,“我”叙述的逻辑起点,源自他者对藏地风景、民俗、建筑、历史等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他者体验”是“我”在叙述中不可避免的叙事视角。作为读者,我更感兴趣的是,在素素笔下的藏地书写中,她是如何对“游记散文”中惯用的“他者视角”进行突破与超越的?

在《阿尔莫克莎产房》的开头,素素并没有一上来就给我们讲马尔康的地理位置特点,讲克莎民居的历史,她先是从峡谷、河流、道路的关系入手,“河与路之间,始终隔着恰好的距离,像两个尚未表白的暗恋者,或无须言词表达的夫妻,峡谷有多长,河与路就有多长,就这么默默相随”,“路与河都决定不了走向,真正的主宰是峡谷,峡谷与河流是老相识,有多少道峡谷,就有多少条河,却不一定每条河都有路为伴”,这是素素在马尔康与峡谷、河流、道路相遇后提炼出的朴素的“地域经验”。显然,她对三者关系的观察与辨析是精准的,在还未抵达克莎民居之前,她选择了从《后汉书》中寻找嘉绒藏族碉楼的建筑特点。碉房就像一个立起来的“冒”字,“居住住所”和“防御外敌的工事”的双重功能显示出其奇特之处。知识性材料作为眼见为实的一种补充,共同构成了素素笔下的马尔康景观。

沙尔宗镇哈休村,才是“我”的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后,“我”对老白杨、茶堡河的观察细致入微。哈休村建于明代,“在它身上,有高原雨雪淋出的锈迹,有超强紫外线照出的灼痕,似乎从矗起的那一天,就再也没有被惊扰过,也没改动过”,透过克莎民居,“我”是在寻找一种历史的延续,一种众神庇护之下世俗生活的赓续。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内部,上千件用旧的物件就是历史的最佳注脚,它们在时光流逝中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在一番观察之后,“我”发现阿尔莫克莎内部结构的神奇之处:“各层的空间各有功用,不但与人体器官相对应,而且人、神、畜三界同在一座屋檐下。”铺面而来的陌生感让“我”仿佛置身远古传说中的秘境,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阿尔莫克莎是世俗生活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人、神、畜三界的互通共存,井然有序,并与身体构造的一一对应,令每一个参观者都啧啧称奇。

事实上,阿尔莫克莎四楼才是素素叙述的重心。这个她停留最久的地方,也是她观察与思考最深之处。楼梯口的左手边,一个密闭的小产房,没有窗户,低头弓腰才能进去,“墙是用红柳树枝和牛皮糊砌在一起的,上面挖了一个放置油灯的壁洞,角落里除了一只老旧的长条木箱,再无其他”,素素的叙述深入到产房建造时所用的材质,她甚至还对这间密闭的产房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厚厚的棉褥”“装满热水的木盆”“婴儿的啼哭声”“等在门外的家人和喇嘛”,这些补充的细节将我们带入了一次女人生产的仪式。产房是生命延续之地,也是新的生命的诞生之地。阿让的祖母在产房生下了十四個孩子,阿让的老婆格西在这里剩下了两个孩子(“因为她去世早,否则也会生十四个孩子”),“十四”是这个家族和这座克莎的吉祥数,子孙的传承、家族的兴旺,人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阿让描述的“家里楼上楼下都住满了人”的景象,无疑是对生命力的一种崇拜,对家族兴旺发达的一种期许。

在我看来,素素的《阿尔莫克莎产房》虽属“游历”的产物,但素素在叙事上还是别具匠心的:一方面,在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呈现中,素素显然剔除了那种猎奇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叙事模式,这并不意味着她不聚焦藏地景观,而是她笔下的景观都带有自己裁剪和提炼的特征,白描式的呈现方式显然不是她所倡导的;另一方面,在面对阿尔莫克莎民居的时,素素是在寻找一种历史的延续,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生活哲学的延续。换句话说,建筑特点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哲学旨趣才是素素的落脚点,通过建筑物,她是要探讨生命、历史等重大的哲学命题。这些是《阿尔莫克莎产房》与“游记散文”最大的不同,也是素素的高明之处。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省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家。

猜你喜欢

素素产房峡谷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产房外的此岸
峡谷情深
今夜不应有泪
飞翔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