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译英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探索

2021-01-03王帆刘嘉琪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不确定性

王帆 刘嘉琪

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文学翻译历史和新时代汉语文学走出去的前提下,以汉语言本质特征为基础,分析汉译英文学翻译中的超文本信息与文本言语信息规律。分析过程中,以“不确定性”与各语言规律碰撞,在客观观察与判断中达到趋减目的,形成翻譯中译者的个体性与文本客观性的统一。

关键词:不确定性 文学翻译 意合与形合

自中国从上世纪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进入现代之后,西学东渐逐步深入,对于西方文化、文学书籍的翻译需求日涨,涌现出很多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翻译主张,如严复初期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鲁迅等一大批文学家倡导的直译,并逐渐在五四后成为翻译准则,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季羡林5)”。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翻译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包括翻译和语言学、美学、文艺学、人类文化学、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些新的理论拓宽了翻译的视野,对文学翻译实践多有裨益。然而在广泛的研究之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标准仍处于杂乱的状态,观点提法莫衷一是,且多侧重英译汉的讨论。二十世纪的“形合”走向“意合”的讨论没能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新世纪的从“意”向“形”又该以怎样的参照系来完成文学翻译的转向呢?又如何从纷繁的综合式观点主张中理出一条可以看见和借鉴的“汉译英文学翻译之路”?如何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走出去新潮流”中的学习者引路呢?问题很多,然而探索的第一步还需要重新从两种语言的本质始谈起。

一.汉语与英语本质特性的异同

在西方语言学观念里,汉语一般被归类为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英语被归类为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这里的表述只是一种归类方式,并不暗示语言的高低优劣)鲁枢元先生在《语言学与文学》中比较过两者之间的差别,这里简单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包含外指的“物相”与内指的“意向”,汉字“山”和自然界的“山”的物相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英语为表音的音节文字,能指的语言符号与所指的外物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英语词汇中“rose”和自然界的“rose”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②汉语的物相基因使它主要作用于视觉,成“场型”特点并在其中呈现出共时性的散点透视的关系模式。英语则主要作用于听觉,其拼音文字是历时的、线性的序列关系模式。

③汉语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感的、整体的把握,意义模糊,心理意像性突出,通过“会意”实现具体、局部的形象信息向精神层面意义的整合。英语的拼音文字建立在理性分析和规定的基础之上,语言内部强调语词之间的构成性和可分析性。

④汉语是一种“词汇语言”,侧重直感、网络关系,适用于描述和象征,接近心灵与诗。英语是一种“语法语言”,侧重逻辑性、序列性,适用于论证和思辨,接近理性与科学。

⑤汉语是一种“流块建构”语言,申小龙教授曾讲过“语辞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形式感差却富有弹性,句法灵活而控制能力弱,只要‘语义条件’充分,句法就会时常作出让步,格局亦会需要作出改变。”英语是一种词汇与句子之间以“逻辑关系框架”为组成法则的语言,形式规律、严谨、精确。

⑥汉语的世界观是人对于语言的使用,世界在言语之外,“言外之意”(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是至高追求。英语的世界观是语言为人圈定的世界,世界在言语之内,难以表现“较高的”主观体验。

⑦汉语虽是象形文字,但在读音上也具有情绪体验性质。英语属于音节文字,语音表达主题的情绪体验是胜过汉语的。

综上所述,汉语从世界观、语法建构、文字特点等各个方面与英语差异很大,是一种艺术性的诗化语言。具体到汉语的文学翻译,其言语内外的表达更不能简单用固定单一的翻译理论或方法套用在翻译实践之中,在汉语的主观“不确定性”始终贯彻文学文本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客观性?这成为了汉英转换之间思考的起点。

二.不确定性的文学翻译难题与探索

翻译既有客观性也有不确定性(W.V.O.Quine),它们同时存在并作用于翻译过程,两者相对相反却又和谐统一。客观性是翻译存在的基础,强调尊重原文,译文的重塑需要在原作的框架之内。与此同时,从整体到局部,不确定性在翻译的动态过程中摇摆震荡,依赖与译者的互动作出判断。

如前所述,传统的翻译观主要建立在引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强调忠实于原文,在从“英语形式外显”向“汉语形式内含”的转变中,译文的客观性一般不易受到影响,不确定性较小。纵然译文有一些“英式汉语”味道,组织结构较繁杂,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影响较小。但这种方式却不完全适用于汉译英文学翻译,汉语多重内含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横在译者面前的难题之一。下面将从汉语译者的视角出发,以“不确定性”的趋减为标准,借用并倒转文学文本审美解构i中的三个层次,对汉语语言进行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和判断,使内含的逐步外显出来,达到与英语形式内容的平衡。

1.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观察和判断

对于文学作品风格内涵的判断多来自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家的生平与所属的文学流派等方面,以汉语为母语的良好译者在本土文化与历史的了解上占据一定优势,可以有效减少其他文化意识形态的干扰,把握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化气韵之美。试比较《红楼梦》中有关器物描写的翻译:

原文: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一个大(上为台,下为皿,音海)ii

译文1:a huge goblet carved out of a whole bamboo root which was covered with knots and whorlsiii.(By Yang Xianyi 杨宪益)

译文2:a large drinking bowel […]carved from a gnarled and ancient bamboo root in the likeness of a coiled-up dragon with horns like antlersiv.(By David Hawks 霍克斯)

可以看出,goblet与drinking bowel相比较,goblet更接近之意。“蟠虬”一次在译文1中的省略和译文2中的详细描写表现出立与“文化内向外看”和立与“文化外向内看”的区别。

2.对于文学作品超文本信息的观察和判断

超文本,即超出语言本身。根据刘宓庆先生归纳出五个信息域:意象、意境、意蕴、风韵及其他超语言形式,这里从整体到局部-意蕴(言外之意)、意境(视觉场型)和意像-主要观察其中三个方面。

A.意蕴

意蕴是汉语作为诗性语言的独特的言语技巧,指意念蕴含于委婉含蓄之中,注重气韵在言语默想之处的流动,现象在主客体交接中的发生和境界在言语道断时的创化(鲁枢元158)。试比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两个版本的英语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1: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in tears.v.(Trans By Weng Xianliang 翁顯良)

译文2:Ascending theWatch-

tower at Youzhou

Where are the sages of the past?

And those of future years?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Lonely, I shed sad tears.vi.(Trans 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

两篇译作,前一篇是无韵体,后一篇谨遵古诗格律。翁显良先生的译作虽飞出格外,但沉默之处更见意蕴深长,在“译者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找到了原始的内在形象和声律,这种成就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童元方50)

B.意境

辞海(1999年版)中对“意境”一词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视觉场型之中,共时性的散点透视关系比比皆是。杜甫的《绝句》A Quatrian便是如此:

A Quatrian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row of white egrets flies high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 “goodbye!”vii

(Trans 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

这首诗共有四副图画相互独立,由近至远,由外至内,静动合宜,构成了和平繁荣的景象和诗人安宁愉悦的心境。视觉场中没有具体的中心位置,散落在各处。这有些类似于观看《清明上河图》长卷,是一种综合的多视角视听和感情融合体验。这就要求翻译者能够在阅读时捕捉到多个物像,思考联系之中的统一意境表达,在翻译中灵活采用直译(①-③句)或意译(第④句)的方法,统合意境表达。

C.意象

象形词典里,“意”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样子。“意象”即使用图像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思想,具有联想性、多义性等特点。汉语作品重视意象,总所周知的古意象很多,比如“竹”指风骨、“月”指思念等,而以此为基础的意象结构组合和现代意象创新则更加考验译者的积淀。

总的来说,汉语译者对于母语的感受力可以使他们对意蕴、意境和意象方面达到更为深入理解。对于原作风格的理解趋增,则译文在言语之外的不确定趋减,“无形之意”确定后,才能进入到对于“有形”---文字部分的观察、理解和判断。

3.对于文本语言结构的观察和判断

对于作品语言结构的把握,译者往往都是从宏观的结构布局开始观察,逐步深入到语言措辞和节奏韵律。汉英语言的差异使得翻译在语言措辞和节奏韵律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尤为突出。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A.汉英修辞翻译差异

汉英修辞翻译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篇、句子和词汇三个层面。汉英语篇翻译一般将汉语衔接呼应部分的词句重复转换为英语衔接中的词句替代。而针对语篇中的省略,则没有固定译法,需要时时把“意”到“形”放在心里,根据上下文的理解补充原文中的信息及关联词。汉英句子修辞翻译一般从简洁性、连贯性、多样性上观察判断。汉英句子都讲究简洁,但各自特点有所不同。汉语句式简洁,但其中往往积累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翻译时若有对应典故最佳,若没有的话,则直指典故其意或阐释来源。连贯性上,汉语借助关联词、插入语、称呼、叹词小句等实现递进或转换,超文本信息的笼罩也在考虑之列。英文则侧重人称、时态、语态和性、数一致,贯穿语句首尾。翻译时需综合考虑连贯性表达方式的变更。多样性上,汉语句子主干结构不明显,于拓展中不断变化结构,且含有大量零句。英语则以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变幻句子重心,并结合长短句穿插力求丰富表达。翻译时需要将语言特点和结构类修辞放在一起判断。汉英词汇修辞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涉及比较类修辞手法较多。应依据词类、语境专业领域确定词义,注意不同文化下导致的词义引申和对应性问题。

B.汉英语法翻译差异

汉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语法学。现代汉语语法建立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虽与英语语法分类相似,但各类别的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也相伴而生,如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汉语的主宾关系除了有与英语与一致的施事型关系,也有不同的受事型关系;汉语谓语无严格的时态变化;汉语定状界分更灵活等。与此同时,汉英词性也在翻译中灵活转化,如名词转译为形容词,动词转译为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副词转译为形容词、名词、动词等。翻译中需要结合上下文与语意观察汉语结构、词汇特点,不能简单一一对应。

作为一种以流块形式建构,在历史文化中不断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诗性流露是大于其形式本身的,是一种主观的、心灵的语言。译者对于汉语文学文本的认识同时存在言语之外、言语之上和言语之里,各类语言一般律在翻译中可以作为拐杖,但时时刻刻也要关注与这根拐杖之间的关系,一旦固定在任何一种对于汉语规律或英语形式上,英文译文就会大打折扣,困缚其中。而在不确定性中的层层选择则能帮助我们辨明意与形中的选择,最终达到译者个人性与译文客观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鲁枢元.语言学与文学[M].学林出版社,2011.

[2]季羡林.谈翻译[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童元方.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许渊冲.唐宋名家千古绝句100首[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杨永刚等.美学对比翻译赏析[M].復旦大学出版社,2014.

[6]朱艳菊.英汉修辞对比及翻译[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7]陈卉,高黎平.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翻译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J].外语学刊,2016(4):24-28.

注 释

i刘宓庆先生所说的“审美扫描”,指依次解读原作的语言美、形象美、文化美等方面,并略加以评析。

ii曹雪芹、高鹗,红楼梦,554-55.

iii Tsao Hsueh-chin and Kao H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2:9.

iv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2:314.

v翁显良.《古诗选译》.45.

vi吕叔湘,许渊冲编著,《中诗英译笔录》,191.

vii许渊冲,《唐宋名家千古绝句100首》.62.

咸阳师范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汉译英翻译实践工作坊—TEM8错误分析调研与参与式翻译教学模式新探索,项目号:201910722010.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帆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不确定性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试论福楼拜小说的创新性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