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苦旅》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2021-01-03王洪钰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王洪钰

内容摘要:《文化苦旅》作为一部凝集中国文化体现中国风俗的散文集深受世界读者关注,巧妙精准地翻译此部作品不仅满足读者需求,更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平台,其中文化负载词是文章精华所在,也是翻译困难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为译者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总结技巧,为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积累经验。

关键词:《文化苦旅》 归化异化 文化负载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向世界介绍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是语言学习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借助翻译平台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的热潮,《文化苦旅》是其第一部散文集,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找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形散而神聚;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感悟历史的哲学魅力、独特的审美心理(张耀中,2016)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个优质渠道,但是在学者们广为探索其语言风格文化意蕴同时,对其英译关注十分有限。故笔者通过分析2015年出版的英译版本A BITTERSWEET JOURNEY THROU-GH CULTURE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探究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一.“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孰优孰劣并无定论。概括而言,归化策略是指要将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强调译文语言形式及文化特征都符合目标语的习惯以使目标读者容易理解。异化策略是指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译文尽量保持源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即以源语的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Venuti,1995)。翻译过程中巧妙地取舍归化异化策略,恰当使用翻译方法与技巧能够帮助译文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实例分析

文化负载词,我国学者廖七一将其定义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与分类,基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结合文本实际内容,本文主要关注于语言文化类负载词,细分为称谓、诗词、古语三方面实例。

(一)称谓

1.原文:盗墓贼在乡民口中叫“掘坟光棍”,方圆几十里最出名的掘坟光棍叫“夜仙”,因此乡民也就把墓碑石匠叫做“夜仙班”,又简称“仙班”。

译文:The grave robber was called the“grave-digging bachelor” among the villagers, and the most famous grave-digging bachelor for many miles around was called the “night fairy”.Thus the villagers also called such stonemasons the “night fairy class,”or the “fairy class” for short.

该片段选自《文化苦旅》开篇之作《牌坊》,描写乡村风情及传统观念,此句是介绍与最受人尊敬的牌坊石匠比起来,最低等的石匠便是墓碑石匠,暗示他们中很多人与盗墓贼有利益勾连,也为揭开后文那些空了的女子墓碑、神秘的女教师、被天地铭记的失踪女子名录埋下了伏笔。此处这些称谓极富乡村气息,是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记忆符号,在英译过程中,译者明显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几乎是字字对应,同原文一样以引号标注这些称谓,将其作为一个个独有的文化名词保留,在全文语境中既不会造成误解,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2.原文:这事情,连族长、村长、保长、甲长都定不了,必须由他们上报,让“乡绅公会”决定。

译文:Those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even by the clan eider, village head, security group head, or tithing chief; one had to report to the “squire guild” to determine these standards.

此片段也是出自《牌坊》,叙述为寡妇立“贞洁牌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有一系列严苛的标准,经过层层上报审批。而一层层的负责人员就是所提“族长、村长、保长、甲长”,所设这些官职名称都是中国文化所独有,属于某个历史记忆的,译者在处理过程中,更倾向于归化的策略,意译的方法,但是原文韵味便有丧失,“甲长”与“保长”译文与中文原意也有出入,此时并没有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反而可能会引起读者不解为何需要经过这些人员审批,所以笔者建议不妨将这些官职作为特有文化词保留,采取音译加注方式,既保留着这些独特文化符号,也通过在脚注中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细致介绍每个官职职能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意。

(二)诗词

3.原文:陆游说:“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Lu You said: “Ride a donkey and enter the Jianmen in the drizzle.”

本文选自收录散文《我的山河》,余秋雨遍历中国山河探索文化真谛,表示再宏大的权力也留不住,剩下的只是与之相关的无言山河,此处引用陆游的诗句,描绘像“剑门”这样的千古雄关不过也是由雨、驴、征尘与酒痕来消解,告诉人们其实应该放下一切,放在山河之间,这才是生命与价值的终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异化的策略,直译原文直抒胸臆,保留了诗句中每一个意象,简洁明了,为读者鲜明地绘制了一幅微雨之中一人挂着酒壶骑着驴穿过剑门的画面。

4.原文: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Writing of the Southern Pass, he didn’t mention its desolation or terror, but calmly, elegantly said,“I urge my friend to have one last cup of wine/ Westward beyond the Southern Pass, there are no familiar faces.”

本片段摘自《阳关雪》,描述王維在如此壮观的阳关景象之前仍然不露惊骇之色,而只是微笑着与老朋友再喝一杯,彰显中国古代唐人风范,不会声声悲叹,执袂劝阻,而是眼光长远,步履放达。英译版中,译者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译文更倾向于归化的策略,清楚明了地解释了中国诗词独有意象“一杯酒”“故人”等,虽然失去了原诗语言上的韵律工整,但是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意,感受豪迈的诗人风范,笔者认为不造成误解下可以追求更工整对称的译文。

(三)古语

5.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译文:“Read ten thousand books,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本例摘选自《我的山河》,作者引用了一句耳熟能详的中国古语,借用中国古人的智慧抒发自己的想法,读书与行路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作者给出了回答:路,就是书,鼓励大家投身山河之中感悟真理找寻价值。英译版本中,译者倾向于直译,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整齐对应,直接保留原数字与原文意象,也引发目标语读者思考读书与行路之间的关系。

6.原文:“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译文:“I have tought you:Confucius tells us that a princely man is fond of virtues while a villain is fond of native soil. Do not rely too heavily on the village. Come and go as we usually do to enrich our lives, and then the village will be enriched too.”

本段摘自收录散文《寺庙》,该句是文章最后何老师鼓励外出求学的学生们所言,其中引用了孔子所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告诫学生们不要留恋故土,要胸怀大志。译文的处理中,译者选择了意译的方式,以“a princely man”译“君子”,以“villain”译“小人”实则与中国文化中君子小人所代表的形象有差,读者理解译语容易,但是理解“君子”“小人”形象恐不得其魂,译文通过增加“while”将两短句融为一句,语言较为整齐。古语凝聚至贤之智,表达也凝练,处理为英文时为便于读者理解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但是要选择更贴切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

通过分析《文化苦旅》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可以发现归化与异化并没有孰优孰劣,只是哪种策略更加适合,而且多数情况下两种策略相结合才能够有更好的译本。文化“走出去”既不是委屈中国文化适应国外市场博销量,也不是一味晦涩难懂打击兴趣,而是找寻一个恰当的平衡。在立足于“异化”态度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及独特魅力的基础上,寻求适量“归化”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精准理解,才能避免文化误解,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由于笔者资历尚浅经验欠缺,难免有不足之处,日后会继续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苦旅》相关内容,争取有更加全面细致的发现,也希望其他语言学习者能够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迈向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冯庆华.1997.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G].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姜雅珉.从“隐身”到“显形”——译者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主体性探究[J].海外英语,2020(23):196-197.

[4]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

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92.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

[6]刘杰辉.归化:翻译的歧路?——“归化”与“异化”应用文化层面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5):85-87+123.

[7]刘士聪.2002(2).散文的“情韵”与翻译[J].中国翻译:31-34.

[8]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2-18.

[9]史志祥,肖辉.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选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76-80.

[10]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39-43.

[11]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5.

[12]余秋雨.1992.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3]张耀中.《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15-16.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
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