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2016-04-05郭志远李新

科技视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口译

郭志远 李新

【摘 要】由法国释意学派提出的“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时要“脱离语言外壳”,关注口译时的意义传递。在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中,有不少文化负载词的表达运用,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恰恰是口译中比较难处理的部分。本文运用法国释意学派的“释意理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实例进行分析整理,进而说明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不能只是“词对词”的死译,而是应该脱离语言外壳,注重意义与文化的传递。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文化负载词;口译

【Abstract】The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deverbalization” is a necess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accurate transfer of meaning. Many state leaders often use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in their speeches, which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interpreting. Using the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takes some examples from the speech of President Xi as examples in analysis. And then the article expounds that the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should be interpreted by using deverbalization rather than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thus transferring the meaning as well as the culture.

【Key words】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Deverbalization;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Interpreting

0 引言

口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即时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接收、处理、传递,因此要求口译员有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扎实的双语语言基础以及极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说口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解释行为,那么,很显然,口译中的文化翻译就是关于文化的跨语言解释行为。[1]国家领导人的发言有时会涉及一些政治敏感词汇,还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化负载词的表达运用,而这些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的本民族专有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大量丰富的信息,这就使得口译的“跨语言解释”更加复杂、困难。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可以运用法国释意学派的“释意理论”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

1 释意的来源与概念

“释意理论”又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及Marianne Lederer教授提出,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故名“释意理论”。[2]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也就是说翻译时应该准确把握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而不是被语言本身束缚,即“脱离语言外壳”。在做口译时,是要讲求一种“意义对等”的效果,使听者接收到发言人要传递的信息,达到一种“译员隐身”的效果,而不是“语言对等”,也就是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

意义是先于语言产生的,说话人在讲话之前都会先形成一个整体意义,然后再利用语言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而我们也会发现,口头表达是转瞬即逝的,当两个人对话之后,双方记住的通常是对方讲话的内容意义,而不是每一个字词。也就是说,无论是说话人要表达的,还是我们最后接收的其实都是一种意义,而非某个字词或者某个句子。事实上,语言只是一种人类用来交流的工具,用来表达人类头脑中已有意义的工具。所以在口译中,“脱离语言外壳”进而把握讲话人表达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寻求词语对应的翻译可能只会满足临时的需要,如果在口译中寻求词语对应而非意义对等的翻译,那么口译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出现中断的现象。

2 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差异

上文说到,口译中的文化翻译就是关于文化的跨语言解释行为,而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中,有一些蕴含着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词汇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不单单是其表面含义,通常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主张把词义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以突出交际功能,重视整体交际效果。为此,他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1)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2)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3)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5)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6)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7)主位意义(Thematic

Meaning)。[3]在词汇的使用过程中,通常是在传递其除了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但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传统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一些词语会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不同的意义。

2.1 相同的文化负载词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桃(peach)”这一形象,但是这一形象在两种文化中却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桃”这一形象负载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古代汉族神话中有“福”、“禄”、“寿”三星,其中“寿星”为长寿之神。寿星的头部长的极像一个桃子,而且手中经常会持“仙桃”。因此,“桃”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充满生命力的。同时,在中国也有“桃色新闻”这一说法,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暧昧的关系事件,带有贬义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peach”可用来比喻女性极为漂亮、有吸引力,或用来比喻事情是极好的。比如,“She is a peach.”,译为“她是个美人。”

2.2 一方特有的文化负载词

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以及其使用这些词汇的习惯。中国文化中喜欢用四字词语,喜欢用“金”和“玉”这两种物品去形容最好的事情和人,比如,“抛砖引玉”、“金玉良缘”、“金玉满堂”等等。包括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主人公的名字也都与“玉”有关,比如,“贾宝玉”、“林黛玉”。在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在中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玉”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宝石,人们认为“玉”是具有祛邪避凶的灵石,是极为纯洁、吉祥之物,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雅称其为大地舍利子。但是在西方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和文化习俗,因此人们并不理解这样的比喻,故不能直接翻译成“gold”和“jade”,因此“金玉良缘”的翻译是“a perfect marriage”,“金玉满堂”的翻译为“Treasures fill the home.”。

再如,莎士比亚的经典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句话翻译到中国文化中“summers day”会让人感觉到困惑,夏天是炙热的而不是温和的。这是因为莎士比亚所生活的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夏天气候温和。这样的文化内涵差异是由两国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3 “释意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977年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名义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译员、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参加的研讨会。全体会议译员一致声明“他们翻译的不是字词,而是意义。”[4]“释意理论”要求译者在做口译时脱离语言外壳,提取讲话人说话的意义,然后启用相关知识用另一种语言对其进行表达和再现。因为文化负载词本身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只是机械地运用词汇对应进行翻译,最后是不会达到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巧妙地利用“释意理论”,把握其精髓和表达的意义,使讲话人的意义再现给听众。

实例一: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说“大家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

译文:You can always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from the people who keep you company.

评析: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很喜欢用“三”这个量词,但是“三”并不代表具体的“三个”,而是希望用一个尽可能小的数字表现尽可能广泛的代表性。“一”太少,“二”不够,“三”正好。如果这句话采用词汇对应的翻译方法,那就失去了这个“三”所代表的韵味,这句话是要人们向身边的人学习,而不是真的说要和两个人同行,然后向其余两个人学习。

实例二: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讲话中在说中美地方优势互补这个方面时,有这样一句话“双方应该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译文:We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se strengths in our cooperation. Just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When eight immortals crossed the sea, each showed their own magic.”

评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八仙”是指汉族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这里的译文采用了直译的办法,直接将“八仙”翻译为“eight immortals”,如果没有上下文,这让美国人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到底说的是谁,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因为“八仙”只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果单独使用这句话,就可以直接将其翻译为“We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our own strengths in our cooperation.”,这样就能清楚地表达出讲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在合作中,双方要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去发展。”

实例三:

2015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巴基斯坦《战斗报》和《每日新闻报》同时发表题为《中巴人民友谊万岁》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为:“我相信,只要巴基斯坦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就一定能够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大成就,早日实现成为‘亚洲之虎的梦想。”

译文:I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the Pakistani people work together in unity, Pakistan will surely embark on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chieve even greater succes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its dream of becoming an “Asian tiger” at an early date.

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喜欢用“虎”象征生机活力和强盛,虎也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带虎的成语还有“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等,在翻译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时通常也不是直接翻译为“tiger”,而是将其比喻的意义翻译出来,比如,“他们打得生龙活虎”就翻译为“They played with spirit.”。这里说成为“亚洲之虎”是种比喻的说法,如果是现场口译,因为口译的每一秒钟都是黄金,直译为 “Asian tiger”也是最直接最形象恰当的处理方式。但是翻译带“虎”的成语时一般是要将其意义翻译出来,而不是字对字地翻译。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译者的工作不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即可,而是将文化传播出去。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在一个句子中,文化负载词很可能就是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发言人的讲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这些词的翻译,因其本身蕴含着本文化中专有的意义,译者不能只做“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脱离语言外壳,了解其文化,体会其意义,才能将文化负载词翻译地形象、准确,将文化传播给听众。

4 总结

口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将一种文化传递给另一种文化,但是它不是要填补一种文化中的文化空白,而是给听众打开一扇另一种文化的大门,使两种文化得以交流。因此,口译不应该只是机械地将每个字词进行对照翻译,而是讲求一种意义对等,尤其是对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更是如此。而“释意理论”要求口译员熟练掌握双语语言能力,明白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意义,脱离语言外壳,理解“言外之意”,利用好语言这个工具,从而促进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达到讲话人和口译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41.

[2]王斌华.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8(5):72.

[3]何东燕.文化负载词与文化差异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06.

[4][法]勒代雷(Lederer, M.).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0.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口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