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

2021-01-03张军孝

今传媒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

张军孝

别人的官,是越做越大,李海亭的官,却是越做越小。

1977年12月,46岁的他,当选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两年后,他被下派到汉中当地委副书记,几年后又到省乡镇企业局当副局长。再后来,筹建省农电管理局。

当时农电管理局是二级局,他做主持工作的副局长,相当于正处级。

人往高处走时,会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往低处走时,会意志消沉,怨天尤人。

但李海亭是个例外。

1981年年初,他的大女婿与他的大女儿相识,年底到汉中去拜丈人。大女婿知道他兩年前到汉中,由副省到副厅,落差有些大,担心他的精神状态不会好。

出乎意料,经过几天接触和观察,他发现自己未来岳丈李海亭的精神状态相当好。人们都说,他到汉中后,搞农田基建、兴修水电、发展乡镇企业等,劲头很大,看不出有什么个人情绪,更从来没有听到有消极的言论流露在口头上。

李海亭退休后,有人陪他去汉中。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在离城不很远时,公路两旁有很长一段整齐笔直的杉树,很是壮观。他无不自豪地说,当年他带领群众就在这里栽过树,现在已经长成林荫大道。

到省乡企局时,正值全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组织上派他到扬州挂职学习,他依然精神饱满,不虚此行。回来后,他从陕西实际出发,推广发达地区经验,一年到头在下面跑。陕南、陕北、关中不少乡镇企业,集体的也好,民营的也罢,里面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1988年,省里决定自己办电,由李海亭等人筹建农电局。当时,李海亭离退休只有三年的时间了,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不计较个人职务的升降高低,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果敢和历史担当,在地无一寸,房无一间,缺少经费,缺少人员的情况下,受命于困难之际,工作于矛盾之中,千方百计的争取发展空间和百姓利益。在人生耄耋之年,他用“功成不必在我”的豁达,树立了深藏功与名的丰碑。在省上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农电系统职工的艰苦奋斗,以及几任农电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陕西农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农电系统的干部职工,对李海亭全身心的付出一直念念不忘。

就在他去世后的那几天,当年的省农电后来的省地电公司,与国电合并。不少当年地方电力的老同事都感叹道,老局长李海亭是农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农电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出了大力,不忍心看到他就这么走了,甚至有些人为他伤心流泪。

其实,农电并入国电,一直传闻不断。李海亭认为,农电是白手起家的,能有今天不容易,但当年分有分的道理,现在合有合的好处,至少可以减少一些重复建设。这足以表明李海亭是一个有大局观念、有胸襟的领导干部。

李海亭是个闲不住的共产党人。在他看来,只要有事可做,官大官小,甚至有官无官,都无所谓。

当年从汉中调回西安时,一段时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他在家里闲着难受,就每天骑个自行车,到汉中驻西安办事处找事做,只要对党的事业有益、对百姓生活有助,他从不计较职位高低、事情大小,都乐意去做而且一定会做好。

退休后,李海亭也没闲下来。

他利用自己的关系,把西北农学院的教授请来,用人家的成果在家乡临潼做试验,帮助村里人繁殖西红柿种子,颇有成效,直到现在乡亲们在满怀内心喜悦的同时,仍然对老书记李海亭赞不绝口。

后来,他又在周至县的深山沟里,帮助当地修建小水电,一呆就是好多年。建成后,还隔三差五去那里,帮助当地人民解决一些具体困难。直到临终前,还惦念着那个地方,想再去看一眼。他的小女儿和女婿为此专门做了准备,但因身体状况不佳、力不从心,最终未能如愿。

李海亭去世后,周至县电力系统的一些职工和当地百姓,手捧花篮,专门来到他的墓碑前,洒泪祭奠,以表达哀思和怀念。

人的一生,有走过下坡路,就有过上坡路。

李海亭,祖籍山东益都县,在民国初年爷爷辈上千里辗转逃荒至陕西临潼安家扎根,1931年9月他生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毕业,1951年加入共青团,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原本是一名教师。后来,在家乡临潼当区乡干部。1959年,当县计委副主任、统计局长。1966年4月,当选为副县长,1970年任县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同时任中共渭南地委常委。

在临潼工作时,1967年,李海亭到北京参加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约见与会代表,向他询问临潼情况,见他年龄小、个子低,亲切地称他为“娃娃县长”,叮嘱他回去后好好工作。他把周总理的勉励不仅牢牢地记在心中,而且时时刻刻落实在自己的工作行动上,永不懈怠。事隔半个世纪,李海亭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然激动不已。

当县委书记期间,一天,在大广场召开有上千人参加的全县兴修水利动员大会。不料,会议刚开始,当时的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来了。他有些紧张,赶忙让李瑞山给大家讲话。李瑞山不接茬,说你讲你的,我就是来看看听听。会前,李海亭没有准备讲话稿子,讲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因为情况熟悉,思路清晰,任务措施都很具体,语言与农民高度一致,很接地气,台下掌声不断。讲完后,李瑞山与他握了握手,就离开了。

此后,李瑞山又到临潼去考察过几次。

不久,李海亭被提拔为渭南地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很快,又被提名为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并顺利当选。

在李海亭走上坡路的轨迹中,人们不难发现他走下坡路的一些原因。

他是在一个特殊时期走上坡路的基层干部。从副地到副省,又是当时最年轻的越级提拔。虽然在当时德、才、能、勤、廉均是无任何问题,但资历尚浅,40多岁就当上省级领导,还是会给人许多遐想的。

毫无疑问,他是李瑞山看中的人。对李瑞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包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段时间的表现,人们有不同看法。他重用的一些人,后来大都被免职或降级。不过有的人过了一段后,又上去了,李海亭则一路走低,未能东山再起。

而李海亭未能东山再起,也有多重因素。

在当年的陕西,他似乎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他官升得那么快,与积极执行当时的路线有关。而另外一些人则说,他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当的副县长,期间也曾遭遇过批斗,当时在台上的人,按照党性原则,都是要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的,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平心而论,他与李瑞山非亲非故,是靠自己的德行、能力、勤政、业绩和当时班子结构需要,受到重视的。而且,是在粉碎“四人帮”后,通过正儿八经民主程序选举当选的。

20世纪80年代初整党期间,临潼地下党的一些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上主要领导的言行不满,曾向上面反映,其中就涉及李海亭。当然,最令他们不满的,是当时的军代表。但军代表早已离开,当时还在职的李海亭,就成了他们表达不满的主要对象。

有人就此事曾问过李海亭。李海亭说,自己真的想不起对地下党的同志有过什么政治迫害。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是亲戚,见了面都挺热情的。要说有什么过错,那就是他按上级规定和要求,在大会上批判过所谓陕西地下党是“叛徒窝子”等,但那全是按康生对陕西地下党的定性照本宣科,不得不说的话呀!

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在进一步全面了解他的表现情况后,感叹道:“李海亭还真是个老实人!”

同李海亭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智商不低,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是个一门心思做事的人。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说起工作尤其是各种数据来,如数家珍,是给人们留下很好印象的干部。

在县里当统计局长时,他对全县各种情况尤其是数据,烂熟于心,省统计局因此曾想调他到省局工作。

当年从国外引进长毛獭兔供农民养殖,他对獭兔在乘飞机时需要喝几次水,吃几次饲料,转机时该如何照料,回来后要怎样饲养,知道得一清二楚。有人戏说,他对獭兔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精心和用情。

1983年陕西安康水灾后,由省领导带队,抽调包括李海亭在内的一批干部去查灾。到灾区后,李海亭看到当时的情景,二话不说,卷起裤子,光着双脚,踏着泥泞,走村进户,了解实际情况,带队的省领导很是赞赏。回来在省委会上汇报后,大家认为他情况摸得清、措施提得准。原本对他不了解或有些看法的人,都感慨道,想不到李海亭可真是个会琢磨事的人,能干事的人!

正因为他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工作上,对其他事情就会顾及不到,甚至盲然无知。用坊间行内人的话说,他是个“聪明的笨蛋”“老实的能人”。

客观地说,李海亭是个“听话的能人”。

因为凡是组织上让他做的事,他从不打折扣、讲条件,做起来有无风险,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总是全力以赴去完成。许多难题,他总能迎难而上,也几乎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可以说,他一直在努力地跟上形势,但又不大会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粉碎“四人帮”后,一些地方还在搞“穷过渡”,他也难免有些思想观念一时跟不上新的形势。

许多时候,他只想着去做事,却不大懂得在官场中,有的人只能做自己该做的事,而有的事只能由别人来做。他可能不太在意,当同事特别是上级,突然变成下级时,该如何小心地去把握工作要求以及人际关系的平衡。他似乎也不会规避矛盾,不善迂回周旋,就难免与同事、下属甚至上司发生撞磕,有意无意伤害一些人。

李海亭更是个“土气的官员”。

由于从小生长在农村,工作后又一直与农民打交道,他的言谈举止,总带有一种“土”气。一年四季,他几乎都留个寸头,身着中山装或夹克服,说话不紧不慢,有板有眼,但从不拿腔拿调,摆官架子,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他。他在临潼工作29年,直到如今,凡是知道李海亭的干部和老百姓,都对他褒奖有加、称赞不已。

在临潼当县长、县委书记时,经常下乡,有时他走的比较早,清晨从县城出发,到了渭河北边的村子里,一些妇女老人才起床。从乡下回到县政府县委,厨房下班了,炊事员要给他做饭,他每次都谢绝,不愿麻烦炊事员为他另生炉火,随便拿个馍拿根葱填饱肚子了之。

人们从李海亭身上,几乎看不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样子”来。然而,所能看到的则是一位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以及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的为民情怀。

晚年后,他对农村更是有着很深的感情和无限的眷恋。说起关中、陕南、陕北农村的情况来,精神振奮,头头是道。家乡修路、架桥、栽树等,他都要捐个万儿八千的。每年回乡好几次,一回去,就如鱼得水,与大伙儿谈笑风生。许多从前的同事、部下和村民一看见他就兴奋不已,便不约而同地围坐在一起,回想当年他扛着农具,与大伙一起筑坝、打井、修渠、平地、种树的情景,称赞他能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是乡亲们的贴心人。

而乡亲们最为感慨的还是,李海亭当年的许多举措,使当地许许多多老百姓受益至今。

例如,因地制宜,扩大石榴栽种面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临潼石榴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品牌产业,使许多乡亲们过上了富裕殷实的好日子。

再如,大力兴修水利,到处打井修渠。1974年3月,当地一个名叫杨志发的农民,在与其他几个搭档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如今,临潼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年四季,国内外游客不断,当地百姓近水楼台也受益匪浅。

面对自己仕途的顺逆和职务的升降,李海亭没有任何抱怨,而是经常自我反省,力求改进和适应,身上确有些古人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

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严。吃、住、行、衣等,从不讲究。他经常对子女和身边人说:“钱挣多少才是个够?不要去动那些不该动的花花肠子!”

有一个被人们当作笑料的传说:李海亭当官顾不了家,也不为亲属办事情。他的老父亲颇为不满,就故意提着一篮子鸡蛋,摆在县委门口卖,给他难看,他不仅不为之所动,更是不在乎。

他的老伴前半生在农村务农,当生产队长,后来随他进城,但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虽说是进城,却比很多农村人还辛苦:一年四季,刮风下雨,扫马路、看车棚、拾破烂、拉牛奶、送汽水,干遍了她能找到的所有苦力活儿。可他从来没有为她动一丝一毫心思,为她安排一个舒适的工作,还总是对子女说:“你不干,想干的人多着呢!”

前些年老伴听说在公益岗位干过8年的,可以办养老保险,他却不让办,说日子过得去就行了,不要去沾公家的光。他的儿子当了一辈子司机,虽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从不敢在父亲面前说什么,因为说了也没用,还要被训斥,自讨没趣。

李海亭原是个很壮实的关中汉子。个头不高,浓眉大眼,脸呈方形,鼻若垂蒜,嘴角微倾,略带威严。双脚有点内八,走路非常稳健,有人则说他“龙行虎步”,注定是当大官的料。

可能意识到当年在工作中为政清明、廉洁,且工作标准要求过高的强势,因而遭人嫉恨。老年后,他说话极其谨慎,待人非常随和,包括对自己的子女,也从不高言一声。身体也越来越瘦小,几乎看不出当年的样子。有时,甚至使人觉得他活得有些窝囊,有些可怜。

其实,李海亭本性中的坚强,甚至执拗,从来没有任何改变。

他的小女儿回忆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父亲的“上坡路”或是“下坡路”,其实我们都不是很清楚。总以为,父亲就和所有人的父亲一样,对人和蔼慈祥,对孩子宽容宠爱。而他的记忆力、感染力、分析能力让我们觉得他像超人,让我们崇拜。却从未想过也未看见过乐观豁达的父亲受过委屈的神情和样子。因为,他从不主动说,我们也从来没人主动问。

李海亭的老伴三年前离他而去,唯一的儿子也在两年前因病早故。他内心的悲伤可以想见。尽管年迈行动已有不便,但起初怎么也不让请保姆照顾日常生活起居。能自己料理的事,也从不让别人甚至子女去做。

小女儿是个细心人,在调离西安到渭南工作前,发现父亲李海亭有严重腹水,便有些担心。可李海亭对来看望的人说,不是身边不需要人,一切要以工作为重。小女儿每次到医院去看他时,5分钟后就打发她离开,生怕影响女儿的工作。

住院期间,尽管医生吩咐不能下床,但他还是要坚持自己下床上卫生间。一天晚上,矇眬之中,陪护他的大女婿听到地上有人呻吟,忙起来看时,李海亭已跌倒在床下,挣扎着想爬起来。大女婿赶紧抱起已骨瘦如柴的岳父,责怪他为什么不叫一声!

不久,他就再也起不来了。

在生命弥留之际,李海亭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再叮嘱大女儿去代他缴党费。2021年7月5日,大女儿到他所在的社区支部,缴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党费。10天后的7月15日,这位一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对党忠心耿耿、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心系百姓的人民公仆李海亭,永遠地离开了他的家人和一直以来敬重他、怀念他的人们。所留下的是,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足以传之后代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工作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工作不好找
令人为之惊叹的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最重的工作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