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光术前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致急性接触性皮炎64例临床分析及对策

2021-01-03冯家宜黄绿萍

关键词:麻药乳膏利多卡因

冯家宜,黄绿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北京 100144)

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表面麻醉已成为光电治疗术前常规止痛方式,在临床中能缓解70%~90%的疼痛。据统计,2016年及2017年我科面部表面麻醉使用例数分别为5 307例和7 066例,2018年我科面部表面麻醉使用例数达8 822例,占全年治疗例数的36%。2019仅上半年,麻药使用例数达6 547例,约占治疗例数的38%。由于皮肤的个体差异性等原因,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时,有发生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的可能,轻者表现为红斑,严重者会出现红肿及水疱,影响后续激光治疗,也给患者皮肤造成创伤,导致停工期及后续的并发症。因此,本文分析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致敏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过敏的患者采取标准化治疗,观察患者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激光美容科2019年3—8月以来面部激光术前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出现过敏反应64例,其中女53例,男11例,年龄6~51岁,平均(29.9±7.5)岁。其中自述为敏感性皮肤有14例,无人诉有利多卡因过敏史。

1.2 方法 激光术前常规外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清华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进行表面麻醉,剂量为 1.5 g/10 cm2,治疗区均为面部,予治疗区皮肤敷上麻药后用保鲜膜封包(多用于有创治疗前)或采取自行涂抹方式(不加保鲜膜封包,多用于无创或微创治疗)进行表面麻醉,敷用时间约30~60 min,嘱患者有不适感觉及时反应,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皮肤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1.3 皮肤反应及标准化处理 敷用药膏后,正常情况时皮肤无明显刺痛,烧灼感,使用20 min左右皮肤开始有麻木感,并逐渐增强,治疗前清除药膏后,皮肤显苍白,略为水肿。如有不良反应发生,早期为治疗区出现红斑,患者多数并无自感不适,偶有刺痛或烧灼感,多发生于用药后5~30 min内,少数发生在更长的时间。过敏反应初步诊断为急性接触性皮炎并进行分级。轻度:红斑反应,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大小不一,无明显肿胀,无渗出;中度:红肿反应,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红肿斑块,大小不一,无渗出;重度:水疱反应,皮肤出现红斑,水肿,部分区域出现密集细小的水疱,可见组织液渗出。

发生过敏反应者,治疗原则为:抗炎、抗过敏、保湿、促修复。笔者的标准化处理措施如下:所有患者均即刻彻底洗净药膏,在过敏部位外用尤卓尔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冷敷10~20 min,轻中度者若症状明显消退,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可以考虑继续激光治疗,若症状无明显好转则放弃激光治疗。后续采用外用尤卓尔乳膏(7 d,2次/d)及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1~2周,2次/d);中重度过敏者加用氯雷他定口服(6~10 d,1片/d);甲泼尼龙片(3~5 d,3次/d,2片/次);根据皮肤的恢复情况,可以配合使用医美面膜或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2次/d)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嘱患者严格防晒,如2周后遗留红斑及色素沉着,可考虑使用喜辽妥及氢醌霜等。

2 结果

我院激光美容科2019年3—8月以来面部激光术前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共计6 709例,过敏64例,发生率为0.9%,轻、中、重患者分别为44、19、1例,分别占69%、30%和2%。轻度患者1周内恢复,未遗留色沉;中度患者1~2周恢复,2例遗留色沉;重度患者2周恢复,无遗留色沉。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的炎性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1]。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的过敏现象,可诊断为急性CD。

患者自身有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丙胺卡因或利多卡因这2种主要成分过敏的可能,叶媛等[2]也考虑软膏辅料中的蓖麻油与过敏反应的发生关系较大。斑贴试验为诊断CD寻找致敏原的金标准,但费用昂贵及操作繁琐,无法为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提供检测,且分析国内CD患者斑贴试验的阳性率约为42%[3]。

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为①与部位有关:激光术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面部以外的区域发生过敏现象非常罕见,可能与四肢躯干等其他部位为非暴露区域,皮肤屏障功能不易受损有关,因此本研究只纳入了面部使用乳膏的患者。②面部区域的敏感度并不一致:全面部使用麻药时并不容易发生全面部过敏,以口周、鼻唇沟及鼻旁区域最为早发及多见。③发生过敏反应的不确定性大:多次使用,并不会每次使用均发生过敏;且发生过敏反应的程度也并不一致;发生过敏反应的时间不等。④自觉症状不明显,而又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主要为发现面部出现红斑,多无反应伴刺痛、瘙痒等不适。

发生过敏反应相关因素为①患者自身皮肤状态:除了患者对乳膏中某些成分过敏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患者是否为敏感性皮肤,以及患者当时皮肤状态、皮肤屏障功能是否受损也有很大关系。秦鸥等[4]研究表皮屏障受损下接触致敏物的反应,建立了累积性微弱刺激的皮肤模型,使其致敏产生变应性CD,对比与正常皮肤,受到微弱损伤的皮肤在接触变应原后,变应性CD产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增加。②皮肤有炎性反应或伤口:于葆华等[5]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而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红斑在给药后48 h内可消失。而笔者也观察到,对于治疗痤疮瘢痕的患者,面部皮肤或许伴发炎的痤疮或小伤口,甚至面部皮肤呈轻度炎性反应时,会导致变应性CD的发生阈值降低,同时麻药的透皮吸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加大。③麻药使用时间过长:据观察我科发生麻药反应的患者,麻药于治疗区停留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增大。笔者建议封包时间最好为1 h以内。④季节因素:北京地区秋冬干燥,患者皮肤状态易不稳定,出现过敏的比例有所增加。

综上,在敷麻药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的过敏反应非常关键,及时发现后去除过敏原并进行早期干预,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皮炎的发展,皮肤恢复快速彻底,不影响后续的激光治疗,节约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及治疗成本。我科在使用该外用麻醉药膏的过程中逐渐总结经验,加强医护配合,及时发现早期反应病例,使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逐渐下降,且因在敷麻过程密切观察患者,故发生过敏者以轻症居多,中重症比例减少。目前过敏发生率仅为0.5%,大部分为轻度过敏,术后遗留的色素沉着率明显减少,临床满意度提高,对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麻药乳膏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通过LncRNA H19/miR-671-5p 分子轴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脉冲染料激光仪联合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