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定“四个自信”加强自身能力推动企业发展

2021-01-02慕容瑞颐

企业文化 2021年3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道路理论

文|慕容瑞颐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2017 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该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发展成就基础上的,有了强大的发展实力,才有自信的资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一部分人缺乏“自信”,对我们的国家制度、未来发展、文明文化缺乏认同和信仰,盲目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对祖国建设和社会风气造成不利影响。而“四个自信”理论的提出,能够彻底改变这些错误思想和片面认知,分别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理清方向、提振精神、激发动力,让“四个自信”引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一、“四个自信”提出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将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都获得了空前发展,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实力书写了发展与传承的新篇章。从经济建设来看,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国家经济结构获得深度优化,交通、能源、科技建设成果层出不穷,强大的经济基础让国家和民众信心日益高涨,物质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政治角度来看,民主法治建设日益完善,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取得骄人成绩,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文化建设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秉承“去芜存菁”原则,不断提炼优秀文化成果,以文化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同时,优秀文化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和平统一的精神支柱。从社会建设来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2020 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我国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福祉中的作为和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四个自信”理论的提出与当前形势环环相扣,对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国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复杂多变期,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奇迹。在国际经济陷入发展低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稳定发展。国际政治局势同样不容乐观,不少国家照搬他国治理模式,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而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中始终紧扣本国国情,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和谐稳定,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妄图通过“文化殖民”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输出到别国,中国同样遭受了这样的文化冲击。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启发和动力,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纵观国际社会形势,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暴力主义仍在蔓延,气候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有效化解上述矛盾,消除贫困,治国安邦,为社会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四个自信”的提出背景,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其构建原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

二、“四个自信”的内涵

(一)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拥护,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充足的信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这种创造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路径,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认识到,只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冲破黑暗、走向光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才迎来了今天的盛世盛景,这证明我们道路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当前,我国GDP 水平排名国际第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些都证明中国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富强之路,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护和期盼的复兴之路。

(二)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国家建设发展的基本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长期建设、发展、治理经验丰富而成,所以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从未偏离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漫长的历史实践基础,经历过严峻而残酷考验,始终能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的制度最终是由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同时也让国家治理和民主建设有更坚强的理论基础,坚持理论自信能够让我们向着中国梦目标全力前进,人民才能更幸福,社会才会更安定。

(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体现在中国人民对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和信仰中,之所以会有制度自信,是因为人民能够感受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获得“甜头”,这样才能保持对制度的期待和希望,才能主动遵守、践行这样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创举,事实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土壤,所以才能根深叶茂、结出累累硕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民能够凝心聚力,汇聚力量才能有大发展。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击新冠疫情,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明显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并不是凭空具备的,而是经过事实考验的。无论是在历史检验中还是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永葆活力,推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

(四)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深刻内涵,也是民族精神时代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之魂。但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一些西方不良思潮乘虚而入,就像“劣币驱逐良币”一般,导致部分人丧失文化自信,盲目崇洋媚外。而“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如及时雨,将边缘化的传统文化重新纳入文化建设体系。尤其是在世界各地遍布开花的孔子学院,更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成果,从传统文化到红色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也让社会主义建设更有底蕴和内涵。

三、“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一)道路自信是前提

道路自信是关乎国家命运、人民前途的核心问题,我们的道路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力探索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道路。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有文化、制度、理论上的自信,可以说道路就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我们才能看到通向胜利的风景,如果偏离正确道路,随之而来的制度、理论、文化也将偏离正确目标,后果必然不堪设想。所以说,道路自信是实现“四个自信”的前提。

(二)理论自信是基础

任何实践都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不但能够指导行动,而且还能凝聚思想,只有理论自信才能形成思想自信,在正确理论引导下,我国才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在理论自信基础上,我们才能保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才能正确参与文化建设,建立牢固的文化根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

(三)制度自信是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同时包含了根本、基本、具体三项制度体系,这三大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正是因为有制度保障,才能真正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能够真正当家做主,让社会主义道路更加通畅。在制度保障下,我国文化事业才能欣欣向荣,才能不断发掘文化潜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文化自信是根基

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自信是支持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文化自信具有广谱性,可以说这种自信无处不在,渗透在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对民众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精神与文化是激励民族发展的内在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化为有形的贡献,如果没有文化自信,那么人民将失去对道理自信的坚持和对制度自信的笃定,失去理论自信根基。所以,人民坚守文化自信,才能更充分地理解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这是实现“四个自信”的根基所在。

不负时代使命,牢记奋斗嘱托,在“四个自信”理论引导下,中国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改革,直面问题与挑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国人民凝心聚力,践行社会主义制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四个自信”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全新的国家形象走向世界,从“东方大国”跨越到“东方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前进。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道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