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

2021-01-01孙雨欣

歌海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作

[摘 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何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众多的艺术家是否已经真正将其搞清楚、弄透彻?以舞蹈作品《我等你》为例,通过对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进行分析,点明其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根基而进行的创作,以期各位文艺工作者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创作过程中“深入”与“扎根”才是我们最终应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等你》;创作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何谓“深入生活”?何谓“扎根人民”?这两句话常萦绕于我们耳畔。对于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而言,进入人民的生活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但“进入”却并未“深入”,身处人民之间却并未“扎根”人民之中。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浅层次的田野调查,而应全身心地去探索深层次的精髓,不能漂浮于空中,而应稳住内心、沉淀自己、脚踏实地。舞蹈作品《我等你》是一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舞台设计到演员表现都准确地塑造了“军嫂”这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人群,清晰地传达出了她们生活的不易,歌颂了她们为大家而舍小家的伟大精神。

一、注重细节,凸显生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即创作者真正潜入并融入到创作作品的素材来源地,与当地人们共同生活、相互接触。艺术的创作过程主要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三个部分。创作者应该将自己的艺术体验应用于艺术构思。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应该包含清晰的构架,还应该充盈丰满的血液与灵魂。故细微之处的描画对于作品的最终呈现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我等你》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十分注重细节,并通过细节凸显生活。

(一)舞蹈音乐的运用

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着实微妙,二者可以互为对方增添色彩。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其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音乐的运用与舞蹈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密切的联系。《我等你》这部作品的舞蹈音乐极具亮点和特色。首先,配乐选取钢琴、弦乐、长笛等进行表现,运用不同乐器不同音色之间的相互叠加,凸显出不同情境下军嫂们的心情变化。长笛为此部作品的主旋律乐器之一,它的音色较为清新、透彻,在舞蹈中根据情节发展的走向而进行变化。其次,《我等你》中音效的使用直接明确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熟悉的时间嘀嗒声、清脆入耳的风铃声等,不失为此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嘀嗒、嘀嗒……”代表的是时间,告诉我们时间的流逝,它作为一个引导线索带领观者了解军嫂的日常生活。“叮铃铃、叮铃铃……”是风铃的响声,它代表的是爱人归来的标志与信号。创作者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细节,运用每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嘀嗒”钟表声以及“叮铃铃”风铃声,微妙凸显出“我”等“你”。

音乐在一部舞蹈作品中是不应该被创作者所忽视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进行的创作,为何不考虑将大众所熟悉的具有标志性的声音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在音乐层面的如此处理上可以充分体现“人民”与“生活”,此外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这种共通感架起观赏者与文艺作品之间的桥梁。

(二)舞蹈动作的选取

动作乃舞蹈之本,作为一名观者,在欣赏某部作品时,除了欣赏外在的服饰、道具与灯光等舞美效果的呈现之外,最为核心的便是舞蹈动作。作为一名创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应选取适合表现自己作品立意的动作素材。作品《我等你》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动作为依托进行创作,且在整部作品中某些细节处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平淡中不失新意。

当处于开心状态时,人的身体自然而然会呈现出一种大幅度的势态;当心情低落时,人的身体便会不自觉地向内收缩,让整个人所占据的空间达到最小。《我等你》00:20-00:39,演员身体语言的呈现与当时人物情绪状态的表达具有一致性——表演者独自坐在靠椅上,低头含胸沉思,忽然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风铃声,便立刻扭头张望,然而什么都未发生,表演者只能收回那期盼的目光,继续陷入沉思。作品开篇就将表演者的等待与期盼如实地再现于舞台之上。演员身体的收缩与外放,亦即失落与期盼的体现,进而让观众产生共鸣。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共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桥梁连接,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入大众心中。

其次,作品02:37-02:55,军嫂忙活完一堆家务之后,表现出的疲劳感正取材于日常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表现。表演者左手扶腰,右手擦汗,由弓着背的状态,到直起腰,再到擦完汗之后,右手顺势而下搭住靠椅,左手扶腿,最后缓慢地坐在椅子上,这一系列动作处处凸显出生活的影子。创作者选取劳作之后军嫂的劳累状态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既可以使观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军嫂这种疲惫之感,也暗示了日常生活中军嫂独自承担着辛苦的工作。

最后,作品04:04-04:10,当接收到爱人要归来的信息,表演者上半身向前微探,右手放于左手上的不间断捶打,脚下小碎步快速来回转换,对自我发饰与衣服进行简单整理,直至最后坐于梳妆镜前,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焦急等待某人或某物时急切状态的一种表现吗?只有“深入生活”,才可以将这些细节之处表现得如此生动真实。舞者身上每一个细小部位的活动都是其内心情感的表现,充分体现出了军嫂即将要见到爱人时的那种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

(三)演员服饰的呈现

服饰可作为鑒别身份或职业的一种标志性信息。呈现于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服饰无疑是演员身份识别的标志,作品《我等你》抓住了这一细节——简单朴素的着装,低盘起的马尾,是一名军嫂在家中真实状态的呈现。没有夸张的着装,没有闪亮的发饰,有的只是简洁与干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在形式与内在核心都应该兼顾到。《我等你》这部作品对于服饰与道具的选择,拿捏度是较为准确的。

注重细节并凸显生活,在创作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节决定成败,于文艺作品而言细节体现在各个层面。从文艺创作的体验到文艺创作的构思再到最终的传达,都应注重细节:艺术创作体验阶段,深入观察生活,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节运用于作品的创作之中;艺术构思阶段,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得到的最具代表性内容与细节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在此基础之上,便可以创作出符合人民大众品味且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内涵的作品。

二、典型形象,典型特點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以及特点。舞蹈作品《我等你》塑造的是军嫂这一类人物,凸显出她们牺牲自己的“小家”成就每一个人的“大家”的精神品质,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衬托出这群军嫂的伟大。

(一)军嫂日常生活的缩影

作品《我等你》通过表现军嫂们日常生活中的劳作来塑造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类题材作品的某些特定动作元素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依据进行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应该牢牢把握生活的日常化,这才是大众最真实可感的创作素材。作品《我等你》就是军嫂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盼望、持家、等待、休息等琐碎的事物就构成了她们平凡的一天。也正是在这种平淡的日常中,塑造出了军嫂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

(二)军嫂内心情感的显露

作品中军嫂的内心情感路线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对“小我”情感的压抑是为了让丈夫安心守护“大家”,这是军嫂们内心情感的展现。创作者通过灯光、表演人数及音乐变化表现军嫂内心情感。

1.灯光明暗的凸显

《我等你》这部作品中,灯光的运用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亮点之一。舞台上灯光由聚焦到铺满全场,再由铺满全场到聚焦,是对军嫂这一人物形象内心情感的放大与强调。另一方面灯光明暗的转换亦是白天到黑夜更替的一种表现。若创作者没能够深入地观察与了解生活,是不能够较好地将这一舞台辅助性道具——灯光运用得如此之“妙”的。

2.人物数量的凸显

作品初始,相同的动作重复两次进行呈现,不同的是表演人数逐渐增多。重复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而表演人数的增多则代表的是一种情感的凸显。这种方式可以将观众迅速地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以及充分地凸显出“等”这一主题。作品中段,天色渐暗,演员人数又由多回到了一,场上的氛围一下子从热热闹闹变成冷冷清清,衬托了军嫂一人在家的那种孤独之感。作品后半段,众军嫂一起梳妆打扮的场面出现在舞台上,烘托出了大家内心的喜悦。末段,仅有一人还未等到爱人时的那种伤感,突出了作品的中心主题——等。

3.音乐强弱的凸显

音乐是伴随着整个作品情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舒缓与轻柔的音乐向观者讲述着军嫂们期盼的内心,当收到爱人即将归来的讯息之后,音乐逐渐加强,节拍逐渐变快,鼓点逐渐增多,这象征着军嫂们激动、喜悦的内心。音乐强弱的起伏亦象征着军嫂们内心情感的起伏。

灯光、表演人数以及音乐的改变实则都是军嫂们内心情感起伏的一种外化,为树立军嫂们独自一人操劳生活琐碎之事做铺垫。

三、用心感受,用心创作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之前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一部优秀且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不仅仅停留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体验真正地化作作品中的一部分进行呈现。因此各位创作者在“深入”与“扎根”的过程中,应用心去感受并留意自己所体验到的每一个环节与部分,这些都可能会成为未来创作中的一个关键点。作品《我等你》是创作者用心打造的一部作品,演员时时刻刻都围绕着“等”这一主题进行演绎。

(一)日—忙—等

作品01:46-02:35,表现的是军嫂白日里忙活家务的场面,她们在忙碌之中亦掺杂着对爱人的等待和思念。擦椅子、洗衣服这一系列的家务都是军嫂们每日都要忙活的事情。换灯泡、搬重物这些本属于男人的重活、危险活也只能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但军嫂们却毫无怨言。即使再忙,当空闲之时也不忘向远方张望。

(二)夜—念—等

作品03:05-03:37,将军嫂对爱人的想念化作深夜梦中美好的幻境。表演者一人坐在靠椅上,灯光聚焦于表演者与旁边的空椅子之上,而空椅子代表的便是爱人。她上半身小心翼翼地向前探去,微微贴上自己的脸颊,随后又害羞地捂脸、扭动身子,手慢慢地向旁边移去。在美好的梦中与爱人相见,正印证了军嫂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三)扮—乐—等

作品04:12-04:47,接到爱人将要回来的消息之后,表演者将那种喜悦之情不加掩饰地表现于面部以及身体的舞动之中。作为一名女性,要见重要的人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收拾打扮自己。此部分以一系列慢动作进行呈现,笔者认为创作者运用此种处理方式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为了凸显军嫂女性化的一面,对镜梳妆打扮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凸显军嫂即将见到爱人时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便好好地装扮一番。表演者坐于靠椅上,身体微向前倾,面前是大大的梳妆台,左手微微抬起,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自己的发鬓,继而身体向后靠去,左右打量着自己,随即起身站立,描眉整理,最终颇为害羞地双手捂脸,呈现出了小女孩儿般的可爱与娇羞。梳妆打扮,整理着装,慢动作的呈现,空间的转变,这些都是军嫂们内心喜悦之情的外在呈现。

(四)别—伤—等

作品06:15-08:00,表现了军嫂们与爱人由相见到离别再到又一次等待的场面。13名军嫂以一横排的队形坐于舞台前侧区域,焦急地向远处张望。一位、两位、三位……十二位军嫂都等来了自己的爱人,唯独一位军嫂还在那里静静等待。这一段可称之为此部作品的高潮部分,表演者没有任何动作,只有自己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身体的抽搐足以证明内心的难过,右手在心口处的捶打将心中对爱人的那份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当又一次离别的时间到来之时,军嫂们无论见到或未见到对方,都要重新打起精神,满怀希望地继续等待。

“等”这一主题将你我之间联系了起来,并非每一位观者都拥有“军嫂”的身份,但这份等待他人的情感相信人人都有所经历。将“等”这一主题立意贯穿于整个舞蹈作品之中,且每一个段落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意義,从白天到黑夜,从忙来忙去到停下休憩,从梳妆打扮到静静等待,从相见到离别,我们于每一个段落中都可以感受到军嫂们传达出“等”的讯息,原因在于编创者真心地融入,对真实状况的艺术化处理,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将那份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正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应该拥有的能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还应该真正将个人的体验运用于创作之中。作品《我等你》注重细节,在音乐层面,不仅关注到整体效果亦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以时钟和风铃两种音效作为贯穿线与连接点;在舞蹈动作层面,观察日常生活的劳作方式并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在演员服饰层面,将最家常化的衣着呈现于舞台上,以最普通化的发型出现在观众面前,处处都凸显着生活。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军嫂这类形象走入大众的视野,以军嫂们日常的生活缩影为切入口,表现出她们内心真正的情感。以某一类特定人群为选材进行创作,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挑战。特定人群的特点是固定的,若不能真正深入其中,呈现出的作品只能是有皮而无魂。作品《我等你》的创作者不但“深入”到这类人群的生活中,而且真正用心感受,用心创作。对于军嫂来说,每日、每月甚至每年,一个“等”字连接起了“她”与“他”。创作者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贯穿于全篇:白日繁忙是对爱人的等;夜晚思念是对爱人的等;开心地梳妆打扮是对爱人的等;依依不舍的离别是进入新一周期对爱人的等。“等”这一主题时时刻刻围绕着人物展开。没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依托,创作者是无法将这份特别的情感如此深刻地展现在舞台之上的。

四、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言,更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寻找灵感。但如何将在人民当中获得的灵感,真正地运用于作品之中,诉说出人民的心声,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特有的中国精神风貌,体现出独有的精神品质,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各位文艺创作者应清楚地把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关键点,定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涌现而出。

作者简介:孙雨欣,四川传媒学院舞蹈系教师。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