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瑶族“盘王节”暨“坐歌堂”仪式音乐田野文化志

2021-01-01王爱红赵书峰

歌海 2021年5期

王爱红 赵书峰

[摘 要]“盘王节”在瑶族众多的民族节庆日中,是瑶民最尊崇的节日。每年的阴历十月十六日,湘南三市六县的八个瑶族乡会轮流坐庄举办“盘王节”暨“坐歌堂”大型庆祝活动,来自各地的瑶胞身着节日盛装,相聚一堂,载歌载舞,场面之大令人震撼。论文基于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2018年湘南三市六县八个瑶族乡“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进行深描,对这样的国家在场、政府在场、民间在场、表演与竞赛为一体的大型民俗节庆仪式活动之后的传承与发展谈了几点个人的反思,并对自己未来的田野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盘王节;坐歌堂;仪式音乐;田野反思

2018年11月15日,笔者独自乘坐大巴来到了永州市新田县,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田野。此次主要是对湘南三市六县八乡过山瑶“盘王节”进行田野跟踪调查,尤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坐歌堂,做彻夜采录以便更好的了解“坐歌堂”仪式音乐文化内涵及瑶歌独特的价值功能。据湖南省“坐歌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盘金胜老师讲,从2003年至2007年在湘南地区曾经小范围的举办过“盘王节”活动;后从2009年开始正式在湘南三市六县八个瑶族乡进行一年一度的“盘王节”及“坐歌堂”活动的轮替开展。此次的活动承办权轮到了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活动地点选在两江口瑶寨,正式开始日期为11月19日,笔者提前三天到达目的地将对活动展开全面考察。

一、“盘王节”暨“坐歌堂”仪式活动前期彩排

2018年11月16日一大早,笔者由当地朋友陪同自驾前往活动地点——门楼下瑶族乡两江口瑶寨。途中道路蜿蜒曲折,因为生怕自己晕车,一路上全身心都绷紧了弦,顾不上欣赏四周的碧水青山,倒是快进瑶寨时远远的一种色彩刺激了眼球。笔者迫不及待地下车,迈步在眼前的这一块土地,深深被红色与黄色相间的各种布置所吸引。红色象征着热情、红火、发达,黄色象征着阳光、开朗、向上。这应该就是对这里人们的赞颂和美好祝福吧!只见一排排镶着淡黄颜色的瑶寨依山而建,周围山峰迭嶂,溪水奔流,房屋布置错落有致;寨中小路纵横交错,主次分明。走在瑶寨,仿佛走进历史的时光隧道,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让人感受到瑶族历史的悠久和傳统文化的典雅。尤其是房屋建筑上的墙绘,民风十足,令人回味。尽管这里的瑶寨已经被翻盖成统规统建的新村,但传统的吊脚房顶,绘有民族风情的手绘,身着民族服饰的瑶民,其中的民族意蕴依然是深厚而浓郁的。

采访从上午的9点22分开始,笔者快速在瑶寨里转了一圈后发现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偶尔碰到一个老婆婆,问她会不会唱瑶歌,她只一个劲儿地向我摇头,嘴里还嘟囔着听不懂的瑶话,便只好作罢,把采访地点放到了村口的小卖铺。小卖铺一家人姓邓,老板邓德福,瑶族,大概四十六七岁,祖上早年是从河南南阳邓县迁过来的。一听到“河南”二字,倍感亲切!笔者告诉他“我是来这里学习‘坐歌堂音乐文化的,可否给我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没想到他竟欣然同意并立刻喊来了他的舅舅邓万龙,瑶族,59岁,曾在林业部门工作。即成为笔者之后的主要信息提供人。

邓万龙老师:“其实,我们现处的地方叫梁山窝村,位于永州市新田县北部。从县城到梁山窝距离21公里,途径金陵水库,从金陵水库到两江口水库有10公里,围绕金陵水库转。两江口水库距梁山窝瑶寨0.7公里,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云雾缭绕。村里共有60多户人家,200多人口,其中当兵的多,大学生也出了蛮多(讲到这儿邓老师颇为自豪)。村里人主要有盘、赵、李、邓四大姓氏,此外还有一个姓冯的,是后来嫁过来的。都是正宗的过山瑶,坚持说瑶语,尤其是对家里的孩子,注重从小培养讲瑶语。每年的盘王节,家家都会祭祀盘王,寨子里还会举办坐歌堂、跳长鼓舞、舞香龙等民俗庆典活动。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没有被保存下来。(讲到这儿,邓老师把目光转向窗外那一排黄色旗子,略显失落)上面的盘王十二姓字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就是我们最早的文字……”专注于邓老师的讲述,笔者被他深深的民族情怀所感动。接着邓老师还详细讲述关于梁山窝移民新村的房子采用黄色是他的建议的想法,以及自己曾为此次“‘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举办地点据理力争做出的努力。霎时间笔者心生敬意,称颂邓老师为“当地的能人!”

邓老师告诉笔者:“下午2点30分有活动的彩排,到时候可以先了解一下(活动)。”听后好一顿惊喜和感慨“来的真是巧啊!”午餐(大约12点40分左右开始的,也许是笔者的造访,显得有点晚)是在小卖铺家里完成的,瑶胞的纯朴、热情、如亲人般的关照令人感动!午餐间隙(大概中午1点38分)开始看到陆陆续续进村的汽车以及徒步而来、身着瑶族服饰的男女老少,看样子彩排工作即将进入准备阶段。

实际上下午所谓的活动彩排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详细具体,组织者只是按照19号当天的活动安排走一下流程。比如迎宾环节:迎宾时间定为19号下午3点,由10名瑶族少女举牌导引市、县、乡有关领导及嘉宾入会场。这时的迎宾队伍要身着瑶族服饰按照顺序列队至蜡树坪停车场迎宾。其中迎宾队伍主要有舞狮队(2只狮子同舞,6人舞狮乐队齐奏)、唢呐队(2把唢呐,4名民乐)、长鼓队(10人)、花伞队(10人)、新田歌手队(82人)、瑶歌敬酒队(12人)等组成。但是因为天气一直在下雨,迎宾仪式彩排无法完全按照方案要求实施,只是让大家简单地走一走迎宾路线,熟悉相关重要地点。

“坐歌堂”作为湘南过山瑶一种对歌形式是此次盘王节活动的核心环节,且此次活动中“坐歌堂”民间歌手队伍庞大,在两江口瑶寨活动主场只看眼前排队阵势足以预测到活动场面之大,阵容之强。从文件看来,19号活动当天,“坐歌堂”活动将由来自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分别是指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宁远县桐木漯瑶族乡、宁远县五龙山瑶族乡、祁阳县八宝镇、金洞管理区晒北滩瑶族乡;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郴州市:桂阳县白水瑶族乡、塘市镇。)选送的民间歌手或艺人按照男女分组分别组成14个歌堂进行对歌竞赛。而彩排这天下午因外地的歌手都还没有及时赶到,暂时只看到门楼下瑶族乡的“坐歌堂”选手。

田野考察现场,笔者的导师从未停止过通过网络指导田野的方法,他微信提醒“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可以采访的机会”。是啊,此刻笔者应该趁着大家认组归队练习瑶歌的时间讨教去,便边想着边混进了“坐歌堂”歌手群中。看着“坐歌堂”每个歌手谈笑风生的样子,笔者穿梭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真诚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做自我介绍;与每个瑶胞微笑、握手、拉家常,夸他们帅气、赞她们服饰漂亮;时不时充当下摄影师和崇拜者,与他们拍照或合影留念。这个过程中笔者犹如一个局内人随意自如。瑶胞老乡们得知笔者是来学习“坐歌堂”文化的,都表现的很大方、很慷慨,踊跃为笔者唱瑶歌。笔者忙于用手机录制着每一首瑶歌,琢磨着其中的曲调,回味着其中的韵味。说起瑶歌,你要是想从瑶民口中了解一些瑶歌背后的文化,他们并不怎么在行,他们只知道就是这样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但是你如果让他们给唱上一段,那可就不止一段了:敬茶歌、敬烟歌、敬酒歌、迎客歌、姻缘歌……如绵绵细雨,温婉动听。

调查中还有一种吸引笔者眼球的文化:瑶族服饰和发髻。尤其是不同的发髻呈现出的样态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艳丽的服饰本是瑶族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而其头饰又成为瑶族服饰中最具个性的组成之一。

经过请教现场的瑶族老人才知道,由于民族的传统习惯,根据瑶女年龄的大小,扎成不同的发髻,如有人戴红色绣花绒球拖帽的,就是未成年的少女;有人头顶板架的就是成年姑娘,即未出嫁的女孩儿,也称满姑。板架是用五根两尺长的竹片夹在头上扎成的,瑶女将头发用蜂蜡胶固定架子后,再在架子上罩以精制绣帕,挂上一串七尺长的五彩珠子,貌似清代女子;结婚后的青年妇女则取下顶板,将头发扎成一个锥锥。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瑶族发髻就能判断出瑶家女性的大体年龄,或者是否已婚。1

瑶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支,是我國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彰显着生命力。应该说湘南地区瑶族“坐歌堂”文化的传统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同过去当地的社会物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低水平状态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缺乏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以改善或去除。2尤其当下受现代化、城镇化、商业化等多重语境的影响,“坐歌堂”这样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消亡的严峻局面。据现场了解,现在瑶族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回到家乡学习瑶歌。加上网络电视及流行音乐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完全削弱了瑶族青年人对瑶歌的兴趣。这样的现状使得“坐歌堂”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和阻碍。“坐歌堂”作为瑶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使之较好得到保护与弘扬,令我们深思。

此次湘南八个瑶族乡的“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是集国家在场与民间在场、表演与竞赛为一体的大型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在国家大力提倡依托本土文化发展经济且又不失民族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该活动为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笔者想这应该也是政府部门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用心之举。天气不好,天色将晚,雨婆婆时不时来凑下热闹,这时已经是下午的5点50分,多数工作人员和坐歌堂歌手已经陆续离开,还有一小部分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迟迟未归,只见一位负责人还在紧张地部署工作。笔者万分感慨:操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前期的筹备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何况活动中的细节环节那么纷繁复杂,是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布置的,真心为他们的大作点赞!这一壮举必将如活动主题所愿:增团结、谋发展、促脱贫、奔小康!

二、与文化传承人的访谈

2018年11月18日晚5点30分,笔者有幸受邀与新田县“坐歌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盘金胜老师共餐,一同前往的还有同事王铁老师、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研究生贾恒存同学。笔者是在网上了解到盘金胜老师的个人资料的。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学学者,出发之前首先对前期田野提纲做过了充分准备,查阅了与“坐歌堂”相关的人,而且想尽办法尽可能都与他们联系上,从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调查对象加以了解。与盘金胜老师的访谈是在盘老师的朋友家进行的,当时正逢他与好友聚会,我们三个“不速之客”也被盛情款待。

盘金胜老师:“我从小是听着祖辈唱着瑶歌长大的,我的老家就住在常宁塔山蒲竹乡高泥凼。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爸爸唱瑶歌,看乡亲们坐歌堂,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我对家乡的瑶歌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在我们家我属于第五代传人,不过虽说瑶歌是父承子传,代代相传,但是我的父亲只能算作是我的启蒙老师,真正教我学唱瑶歌的是我的姐姐盘凤英。我的姐姐大我5岁,年轻的时候经常受邀参加民间坐歌堂,我呢就陪着她一同,渐渐地我不光学会了瑶歌的演唱,而且从中还琢磨出了门道,学会了瑶歌中的汉字转瑶音的方法。在我的手中珍藏着很多坐歌堂的手抄本,都是当年爷爷传给我的。”

晚7点40分,受导师的委托,邀请盘老师随笔者到新田县君逸大酒店(新田瑶学会活动安排地点)与我们学界一行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赵书峰博士,星海音乐学院李迪副教授、代宏老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李祖胜院长,湘南商学院音乐表演系主任杨洋副教授,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李巧伟副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杨声军)交流座谈。大家针对“非遗”传承人的遴选、“盘王节”的由来、“坐歌堂”仪式的历史渊源、瑶歌的由来、曲调及演唱特点进行了面对面请教,并与在场的来自蓝山县汇源瑶族乡的两位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赵金付、冯荣军演唱的道县、蓝山一带的瑶歌做比较探讨。现场学术气味浓烈,氛围活跃。

武术爱好者有一句口头禅,所谓“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盘金胜、赵金付、冯荣军三位老师不求名利,凭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而且能讲、能说、能范唱,解释详细清晰,范唱圆润动听,韵味十足。笔者突然间心生惭愧,作为一名高校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尝试走进田野,尝试田野教学,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中真正体验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三、“盘王节”及“坐歌堂”仪式音乐文化志

2018年11月19日对于一个对“盘王节”及“坐歌堂”活动充满期待与强烈好奇的北方人来说,是一个兴奋的日子。这一天上午8点30分我们首先参加了在新田县行政大楼六楼举行的湘南地区瑶族文化研讨会,会议围绕“瑶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主题展开,各地学界专家及地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瑶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地方旅游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树立瑶族文化自信做了精辟地阐述。

会上导师赵书峰教授对当前湘南一带瑶族文化提出了四点中肯的建议:“1.瑶族文化研究要发挥本地学者与学院派学者互动的研究,即民间资料需要方法论进行深度的整合;2.瑶族文化要加强注重实用性、实践性研究,即我们的理论如何回馈到田野工作中,如何让研究成果为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传承发展与乡村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3.湘南过山瑶瑶族文化从音乐的角度挖掘得还远远不够,如《盘王大歌》中的乐谱等等,希望咱们永州市瑶学会学者能够结合民间学者做一次大的整理与研究;4.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学者我个人认为要加强瑶族传统文化历史文献挖掘与当下发展现状互动的研究,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比如“度戒”仪式庞大,官方、民间、学者要共同努力把“度戒”恢复起来,要对蓝山度戒的原生性尽可能保存好,并对其进行恢复性的抢救与挖掘,整理工作亟待解决。再如明代的卫所,我们在江永、江华发现的桃川千户所、琵琶千户所,这些地方曾经对湘南瑶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都带来哪些影响,有待于我们去考察。”1会场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同仁们都对导师的精彩演讲高度赞扬,对导师提到的几个问题高度认同。

中饭小憩后等不及乘坐班车,笔者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祖胜教授、17级硕士研究生杨声军,一行三人便驱车赶往盼望已久的活动现场——门楼下瑶族乡两江口瑶寨,想对正式的活动现场来个先睹为快。下午的活动将在3点开始,一路上我们不敢有半点儿的耽搁。这次笔者表现得比较放松,心随车驰骋在无尽的兴奋与想象中:盘王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它因何而来呢?瑶族人是如何把它延续流传到今日呢?今日的活动现场又将如何呢?晚上的“坐歌堂”中的瑶歌真如平时在《民歌中国》节目中听到的那般天籁吗……各种渴望得到答案的想法在脑子里闪现。笔者欣赏着车窗外的青山碧水,思绪却突然被来来往往的人群、车流阻断。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关口,只见人流不息,人山人海,前方的汽车已被堵得水泄不通,远处的十字路口出现了交通管制。笔者焦急地看着手机上的时间,眼看着就要到点,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要错过活动的开幕式!庆幸的是李院长亲自下车走到大约距离我们车400米的前方关口与交警交涉,几经周折后总算准予通行,车才得以艰难突破拥堵,开出“困境”。

“盘王节”作为瑶族百姓这么重视的节日,到底历史原因何在?而且“盘王节”前后瑶族平时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都会回到家乡参加盘王祭祀活动,这种神圣又何以扎根在他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呢?20分钟后终于到达现场,一下车立刻被活动气场震撼。宏伟的黄色拱形门里近万名瑶族同胞齐聚在两江口村梁山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路两旁整齐的瑶族同胞仪仗队,个个身着亮丽的民族服饰,面带微笑,热情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声声锣鼓由远及近,只见舞狮开道,唢呐乐队其次,花伞队和长鼓队并排在后,一道美丽的民族特色风景呈现在眼前。花伞队和长鼓队的小姑娘们花枝招展,身上的瑶族服饰在手中的花伞和长鼓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绚丽。祭祀盘王暨“坐歌堂”的人员们如同运动员入场式一样正式隆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祭团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以及学界专家、地方学者和永州市瑶族文化促进会的代表们。接下来是湘南三市六县八个瑶族乡的民间艺人或者歌手代表队,分别按以下顺序依次排开: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郴州市桂阳县白水瑶族乡,郴州市桂阳县塘市镇瑶族乡,永州市祁阳县八宝镇瑶族乡,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晒北滩瑶族乡,永州市宁远县五龙山瑶族乡,永州市宁远县桐木漯瑶族乡,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入场的各个代表身着节日盛装或正装,身披黄色似西藏哈达似的飘带,踏着乐队的节奏个个自信饱满,神采飞扬。路过村口的广场上一股强烈的生活气息,各种风味的瑶族特产的展示,包括生活用品、服饰、手工艺品、饮食(腊肉、絞股蓝、干野菜等)等等应有尽有。瑶胞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着到场的每一位亲友,现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主祭场上,红色大棚下面的几千个嘉宾席,与每位嘉宾身披的黄色标志的飘带构成一处亮眼的主色调。周围已是水泄不通,人山人海,几乎挤不进去。座位正前方的大舞台上阔气的LED大屏幕,始祖盘王自西向东正襟危坐在那里,高大、威武,气势逼人。

祭祀盘王开幕式大概在下午的4点09分正式开始的,开幕式由新田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秦山成主持,新田县门楼下乡党委书记何岳敏致辞,永州市民宗委党总支书记、主任蒋季红等几位领导嘉宾分别讲话。其中蒋书记讲到:“盘王节作为瑶族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我们各级部门是非常重视的。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自2003年以来,在六县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逐步将盘王节打造成湘南地区乃至全省的瑶族品牌。希望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在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思想指引下,不断创新,不断挖掘民族元素,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共同表达对祖国热爱、对家乡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祈福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共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1

激情澎湃的开幕式后,大约下午4点39分盘王祭祀大典正式开始。全体肃立,主祭人是盘文顺。盘王祭祀具体步骤:1.鸣炮、奏乐(12桶24响礼炮升空,期间伴随有击鼓三通、鸣锣三响、鸣角十二声;奏乐《满堂红》,演奏乐器分别是:4把唢呐、鼓、锣);2.礼牲上供、奏乐(一献三牲:牛头、猪头、羊头;二献五谷:小米、麦子、高粱、玉米、稻谷;)3.升祭旗、奏乐;4.向始祖盘王行鞠躬礼;5.瑶族代表明烛、奏乐;6.主祭人盘文顺上香(首先一名少女给主祭人上水洗手、上帕擦手;再次主祭人先行跪拜礼;第三由少女递上三炷大香);7.陪祭人上香、各代表分批上香;8.主祭人敬酒;9.主祭人盘文顺诵读祭文;10.焚帛书、奏乐;11.瑶族歌舞展示告祭毕,礼花齐放;12.散福,与大家分享糍粑;13.自由上香。大约六点,祭祀盘王大典结束,但神圣气氛却还在延续,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纷纷在盘王面前鞠躬叩首,感恩、祈福!

作为活动当天的第二大特色项目“盘王宴”在祭祀大典结束后即开始了。说起盘王宴,也是令人惊叹的事儿。瑶族称“盘王大宴”,也叫“长桌宴”,这是沿袭瑶族千年风俗流传下来的宏伟大餐。即在盘王生日这天,全瑶族同胞集中汇聚在盘王殿前,载歌载舞、开怀畅饮,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这是一种山野的沸腾与狂欢。现场的确如此,由于地方空间的限制,盘王宴虽不是从前的长桌形状的盘王大餐,但也可谓壮观了。上百桌圆桌宴席,上千人就餐,凡来者都有份。笔者正好与一群穿戴着漂亮服饰的瑶族姑娘们同桌,她们不时地为笔者夹菜、盛饭,早闻瑶族朋友的好客与热情,果然让人心里好暖。

饱餐盘王宴后的篝火晚会本也是活动当天人们的期盼,不想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来,而且雨越下越大。原以为不会再有篝火了,难得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果能赶上一场篝火晚会,岂不幸哉乐哉!不曾想红彤彤的篝火早已被燃起,围观的群众一片欢呼声。篝火现场瑶胞们不顾大雨舞起了香龙,他们的特技动作令现场观众赞叹,为他们呐喊。此时此刻无论雨下得再狂暴,也无法浇灭演员和观众们的高涨情绪,阵阵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坐歌堂”活动作为活动环节的重中之重,一直是笔者最最期待的,因此来不及等篝火晚会结束,就悄悄地挤出了人群,去寻找活动文件中所说的14个歌堂。山里的11月加上下雨非常寒冷,然而山野的夜晚对于笔者这个心驰神往的人来说,感觉是那么的温暖如春,清新美好!14个歌堂被安排在14户瑶胞家里,笔者几乎是一路小跑找到所有歌堂位置的,并用最快的速度在14个歌堂里走了一遭,而要呆在哪个歌堂呢?苦于自己不能有分身术,只有先用相机把14个歌堂都以拍照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最终定位在第二歌堂——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男一队与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女队。笔者是半个衡阳人,留在第二歌堂关注衡阳常宁塔山的“坐歌堂”仪式音乐文化是此次田野的目的之一。笔者怎么也没想到要做的“家门口”的田野首先在这次新田公祭盘王之日与之不期而遇,真是有缘。

“坐歌堂”用瑶话说叫“缸者”,是最早过山瑶族群待客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延续到今天也足以说明它存在的意义。它蕴藏的涵义向我们阐释了过山瑶族群的智慧,阐释了瑶族人对待艰难生活的乐观态度。过山瑶,过山迁徙不定居是其族群的生活特点。明代《过山榜》称:“逢山任种,浮游天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广东(四)中云:“其在邑者,俱来自别境,樵蜷,既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这种游耕居无定所的生活导致过山瑶人过得极其艰难贫困,一旦遇上家里来了客人,被子都没有给亲戚用的,这种境况下,大家就围坐在灶火旁,烤火、聊天、喝酒,聊着聊着不免会讲些客套话,唱上几句瑶歌。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瑶山无处不有歌”。智慧的过山瑶族,时时事事都是歌,生活歌、劳动歌、采茶歌、草鞋歌、婚嫁歌、祭祀歌等等,任何一种题材,瑶族百姓都会即兴唱出一首动听的歌来。唱歌对歌从古至今就是瑶族人的一种娱乐方式、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在长夜漫漫寒雨瑟瑟的冬夜,瑶族人用这种方式解决了生活上的尴尬与困境。不但顺理成章地打发了时间,而且还能彼此间过的充实而快乐,亲戚们用歌声相互问候、相互交流,歌天颂地,增进了相互间的人际交流,加强了族群互通,加深了感情。

第二坐歌堂由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男一队(赵万财、李仲主、赵付军、赵永兴、赵永合)与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女队(盘正英、盘二妹、盘柏英、盘冬英、赵周妹、盘三妹、盘五妹、盘鸡秀)的13名歌手组成。今晚他们不仅要一展歌喉,把家乡的瑶歌传唱给彼此,同时这一组还将与其他13个歌堂进行歌唱对决。歌堂内,歌手们围着两张大方桌(晚上8:30分左右已经就绪),也许是刚开始的原因,歌手们似乎还处于矜持状态,只是在各自队内部窃窃私语。笔者满腹疑惑地看着堂内的每个人,为自己心中的问题搜寻答案。因为笔者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南方人,一时间既听不懂堂内的瑶语,也看不懂堂内的什么道道,只有告诉自己“细心观察做好记录就好”。这是笔者平生第一次田野,这是平生第一次通宵达旦地田野,笔者集全部的好奇和专注力于两队歌手身上,用相机和手机记录着眼前歌堂的一举一动,当然也包括周围的观众。笔者随着堂内的人群涌动,哪里有缝哪里站,在几乎没有空隙的歌堂里尽力寻找着合适的位置,以便方便自己录、拍、看、听、记。或许英雄所见略同吧,第二歌堂的围观显得尤其的拥挤,无论屋外的雨下得有多大,瑶山的夜晚有多寒冷,都削减不了大家对瑶歌“坐歌堂”的热情期盼,尤其对于大多数的中老年人。

时间已是晚上10:30分,“坐歌堂”已经以聊天的形式持续一会儿了,似乎相互间的寒暄要多一些,也时不时男队或女队飞出一两句歌声。因为语言的障碍让笔者很尴尬,一直在向身边的当地人请教歌手讲的话的意思,有时候只能先靠观察歌手的一言一行去猜测彼此间交流的含义。然而歌声是没有界限的,如果说前半夜的坐歌堂因为话多歌少,导致笔者的田野有些木讷的话,那么夜宵后的坐歌堂因为越来越多的、连贯的对歌却一下惊扰了笔者半睡半醒的神经,并被现场几名女歌手天然地、不加雕琢的声音所感染。坐歌堂第二歌堂从19日晚8:30分左右開始一直持续到20日早上8:30分左右,笔者没敢眨一下眼皮,担心失去任何一秒美妙时刻。都说好戏在后头,真的如此,整夜坐歌堂以夜宵作为分水岭:夜宵(大概2:30)前,以讲话聊天为主,夹杂演唱;夜宵后,以演唱对歌为主,夹杂讲话。笔者尽力让自己一直保持亢奋状态,期间还有幸享用了歌手们丰盛的夜宵,为后半夜的田野补充了养分。当然有时候也确有困得撑不住了,就走出歌堂,在门口呼吸一下冷空气。后半夜了,在漆黑的夜晚,当你站在瑶家门口往歌堂内看时,别有一番滋味。远处的每一处歌堂,灯火通明,笑声、歌声连连不断。身处第二歌堂,堂内多数人都已散去,即便坚持留下来的人很多也在半梦半睡之中了。然而你再看两队的歌手们,却似乎没有丝毫的倦意,反倒是越说越热闹,越唱越兴奋。笔者已被浸入心田的歌声醉倒,更为现场歌手的精气神鼓掌。

坐歌堂,湘南阳明山脉瑶族聚居区中的一种“谈笑”歌,何以会用上一夜乃至两三个通宵才能画上句号。从书上文献查阅了解到,瑶家每逢探亲访友,生日寿宴,娶亲乔迁,凡是遇到喜庆的事情,都会举行“坐歌堂”。大家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歌唱生活、歌唱友情、传递友谊、交流感情。“坐歌堂”有相当规范的一套程序(18个程序),如进乡歌、敬烟歌、看花歌、缘分歌、敬酒歌、谢主歌、离别歌等;每个程序中都包括许多首瑶歌,曲调优美,唱词丰富。20日早上8点“坐歌堂”活动经历大约12小时结束了,笔者在听不懂瑶语的天籁声中驻留一夜,瑶语成为了我挥之不去的问题。然而歌声却让笔者品尝到了瑶歌那如同千年醇酒的独特韵味,更感受到了瑶族朋友的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淳朴。20日早上大概7:30分,笔者看到了最感人的一幕:坐歌堂中的最后一个程序“离别相送歌”,两队相送,依依惜别;歌手们由堂内一字排队慢慢走向堂外,歌声由室内的温婉低吟的“讲歌”逐步升为高亢嘹亮的“高腔”,两队距离越来越远,歌声却越来越清澈响亮,传递和演绎了久远的年代山这头与山那头之间的心的呼唤,那种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人瞬间泪目……

随着“坐歌堂”比赛结果的公布,此次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盘王节”暨“坐歌堂”节日画上了圆满句号。14个歌堂在整夜的对歌表现中经过评委的辛苦工作也分别评出了不同级别的奖项。笔者在第二歌堂的时候,曾经现场采访了评委盘金胜老师有关评分标准。大致是这样的,1.队伍结构分(15分):35岁以下占40%(6分)、36岁至50岁占40%(6分)、51岁至60岁占10%(3分);2.服装精神面貌分(10分):服装整洁,新颖美观(6分)、精神面貌状况(4分);3.智性灵敏分(20分):歌队对歌中反应快、不冷场,好(17—20分)、中(10—16分)、差(0—10分);4.对答歌数量分(20分):评委在场半小时各歌队对答歌数量,好(15—20分)、一般(15分以下);5.问答分准确分(20分):歌手对答歌准确迅速(12分)、歌手翻译歌意清楚(8分);6.歌堂活跃分(15分):评委在场半小时各歌队对答歌有讲有笑且幽默,好(12—15分)、一般(12分以下)。以上看来坐歌堂评分细则还是比较科学全面的。笔者所在的第二歌堂个人认为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女队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其中有两名女歌手对“坐歌堂”的程序和曲调非常熟练,整个女队无论从年龄层次的搭配还是从精神面貌,以及对歌答歌方面,气氛带动得非常主动活跃;倒是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男队表现得稍稍拘谨了些,在对歌答歌方面有些内敛,不够熟练、积极、大方。但整体第二歌堂在14个歌堂中的赛绩还是很突出的。

“余音绕梁,终不绝耳”,坐歌堂活动暂时在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两江口瑶寨结束了,然而回响在耳边的瑶歌声声,始终未断,很多问题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翻腾,“坐歌堂”仪式音乐深烙于心,浓浓的再田野求知欲望已经生成。

田野是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从2018年11月15日至20日为期6天的田野,笔者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民族音乐学初学者,开始逐步变得清晰起来,明白了田野要做哪些事情,田野要关心哪些事情。田野中事事是大事,要随时随地做好田野笔记和田野提纲。此次湘南八个瑶族乡的“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中,根据导师建议每天坚持整理田野笔记,做到材料文本和故事文本的共建,不光对有关“盘王节”和“坐歌堂”两个事象所处的社会其发展状况、文化发展、当地信仰、历史渊源做详细查阅和学习,而且要对在新田县门楼下两江口瑶寨所听所看到的田野故事加以分析,试图寻求材料与所调查对象的互通互证。

四、2018湘南“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田野反思

2018湘南公祭“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在11月20日早上14个歌堂竞赛结果的宣布声中轰轰烈烈结束了,而彻夜采录坐歌堂活动的笔者内心却始终没有平静。“坐歌堂”本出生在乡间山野,“坐歌堂”音乐文化作为湘南过山瑶最原始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真正的作为审美功能的舞台化表演应该说是有很大差距的,它更具有的是一种民俗功能。盘王节上的“坐歌堂”仪式只能说是一种浓缩,是一种脱离民间生存语境的简略展示,与原汁原味的“坐歌堂”不能同日而语。面对这样的音乐文化样态,这样的一种有国家在场、政府在场的民俗活动,笔者个人认为尚需重点观察“坐歌堂”音乐文化的表演形态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尚需回到“坐歌堂”的生成语境,对其背后的历史淵源做详细考察,从田野走向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坐歌堂”民间音乐文化的体系脉络与精神内涵;全力搜集“坐歌堂”生存当地的历史文献、唱词、经书、乐器等一切与“坐歌堂”音乐文化有关的资料;及时进行口述、访谈录音与记录,关注“坐歌堂”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的历时性研究。同时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注重音乐与其文化语境互动关系的考察,重点考察形成这种音乐风格特征的深层原因是由哪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结合民族学、人类学、历史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理论针对“坐歌堂”传统仪式音乐、唱词语言特点、经书文本特性等内容展开多学科的互动研究,多维度、立体地解读该文化背景中的人是如何建构、使用音乐的;分析“坐歌堂”音乐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象征隐喻功能问题。

前面讲过,在某种意义上,“坐歌堂”仪式已经失去了它赖以传承的生活基础。“坐歌堂”的传统存在是由当时社会物质方面的紧缺状态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造成了过山瑶坐歌堂传统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与涵化,坐歌堂失去了原生的表演场域,发展成为只保留“原形态”1的一种特点。因此我们在关注“坐歌堂”音乐的文化功能变迁的同时,要注重对其原生性语境逐渐消失状况的观照和思考。此外,关于“坐歌堂”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问题,应该说是当下的一个难题,一种矛盾。“坐歌堂”生存的原生语境已经不复存在,只能通过偶尔民间的自发组织或每年一次由政府主导的湘南“盘王节”活动得以呈现,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传承或者准确地说是一种传播。同时当下有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利用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发展旅游经济,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但是这种方式如若太过,开发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原生性保护。如何在传统文化中置入当代人的审美观,如何在不失其文化内核的情形下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化模式的,迎合当下人审美消费心理的音乐文化产品,成为未来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创新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2

未来的田野,笔者将做三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期待在之后的田野中看到一场还原民俗行为的真正的民间“坐歌堂”仪式。当我们将音乐本体剥离开其依附的原生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与考察时,我们只能是看到了音乐的“大动脉”框架,而忽略了为之提供生存环境的肌肉与新鲜血液,甚至是“毛细血管”的存在。其次,在接下来的田野将以此次湘南公祭“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考察为契机,继续以“坐歌堂”仪式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田野为起点,将延伸到新田、桂阳、祁阳、宁远、蓝山等湘南过山瑶一带,进行“坐歌堂”的多点民族志研究,做移动的田野。第三,努力学习瑶语,让自己能够迅速从局外人逐步转化为局内人,利用双视角来观照“坐歌堂”音乐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培养音乐的双重能力,通过双重音乐(文化)能力知识的学习与培养,达到对当地文化语法结构的一个深层认知与理解。这将有助于对“坐歌堂仪式”音乐的地域性风格的把握,增进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情感交流,以及消除研究者内心的一种文化震惊的主观认知体验。相信未来的田野必将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1盘金胜:《走进湘南瑶寨》,湖南民族出版社,2008,第66-67页。

2郑长天:《瑶族“坐歌堂”的结构与功能——湘南盘瑶“冈介”活动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第241页。

1来自赵书峰2018年11月19日新田县行政大楼六楼湘南地区瑶族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1来自蒋季红在2018年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1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人民音樂》2009年第8期。

2赵书峰:《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第171页。

作者简介:王爱红,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2019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文化重构与声景变迁——湘南瑶族‘盘王节音乐研究”(课题编号:19YBA243)和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湘南过山瑶‘坐歌堂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YJA760076)阶段性研究成果。